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杨氏太极拳常见毛病与纠正

杨氏太极拳常见毛病与纠正

杨氏太极拳常见毛病与纠正在我国武术运动的传承中,唯有太极拳流传的最为广泛,而杨氏太极拳又是传播普及面最大的。

虽然习练的群体众多,但教学指导甚少,多数是依据光盘画套路,不了解太极拳的内涵,练得多有离谱。

杨氏太极拳和其他太极拳一样,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武术运动,行拳走架是学练太极拳的初级阶段,要达到动作着熟练出太极拳的味道,必须首先掌握杨式太极拳的动作结构、技术要领和性能,从无极到太极,一动俱动,周身协调,阴阳变化,上下相随、轻灵稳健、步随身换,眼随身动,松柔均缓,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

练就全身一体的混圆整劲,要达到这些要求,必须依照拳理拳法行事。

我习练杨式太极拳多年,今借贵刊就杨氏太极拳习练中常见的毛病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供初学者借鉴。

一、行拳走架常见的毛病1、太极拳步伐的错误表现在:上步夹档,出脚时前脚与后脚在一条线上。

有的甚至出现交叉步,把档夹死,造成下肢不稳,上体晃动。

上部裆距横宽,出脚时用上步脚的外侧横跨步,有的用上步脚跟划弧(所谓圆裆)造成裆距过大,使上肢转动不灵。

上步高抬腿,上步时特意高抬腿如同上台阶,造成落步砸地。

太极拳的步法是一项动作结构严谨,技术性较强的脚下功夫,并非迈步那么简单,它和腰胯转动有着密切联系,练好太极步是打好太极拳的基本功,只有脚下轻灵、步法稳固、迈步如猫行,落脚无声,才能全身协调,上下相随,脚下一乱上身就不稳,造成整个身躯畸形,出现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习练者缺乏对拳理拳法的研究,只注重上肢动作的准确(看光盘只注重上身)忽视对脚下步法的练习,从一定意义上说太极拳练的就是脚下功夫,他既是习练太极拳的基础又是打好太极拳的关键。

纠正的方法:以24式太极拳左野马分鬃步法为例,从左丁步右抱掌开始。

重心全部移至右腿,左脚尖离地,以左胯为轴左腿圆裆开胯,左膝与右脚构成90度角(身体不可转动过大)这时右腿松沉,松左胯,左腿以膝关节为轴,脚面竖直向正前方出脚,不需高抬腿,脚尖不划地就可以,当左脚迈出将落步时,左脚尖微上翘,脚跟轻松落地,再逐步过渡到全脚掌着地,形成左弓步,下一动接右野马分鬃,其步法是左胯回收,左脚蹬伸,贴地不上跷,右腿弯曲,身体后撑,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变虚步,身体左转以左胯带动左脚外撇45度,在重心前移左脚落步踏实的同时,后脚以前脚掌为轴,脚跟稍做外碾,形成瞬间的弓步,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在身体未做左转的情况下,左脚局部踏实,损伤膝关节和踝骨。

在提右脚之前松左胯使脚下产生弹性,右脚上步以头部虚灵顶劲,腰背的抽拉带动右胯及右腿轻轻上提,左实胯拖着右虚胯似沼泽地跋涉,即沉稳又轻灵,虚实有度。

右脚收至左脚内侧完成步法的重心转换。

现今太极拳界对前脚的重心转换持两种见解,一是前脚带重心转换,二是重心稍有后移的转换,两者都是从实战用法提出的,我认为习练太极拳的目的不能就是为了技击,而是为了强体健身,太极拳是阴阳转换,虚实变化中来体现它的价值,而带着重心转换,事毕造成身体重心不稳,换步笨重失掉太极拳轻灵稳健买步如猫行的性能。

为此步法转换,重心必须后移,使前脚变虚重心才能灵活。

右脚收于左脚内侧时,右脚的位臵应随身体左转同左脚在同一方向45度的位臵上,留出圆裆上步的角度。

有些练拳者身体左转右脚收步朝直前方,没有体现太极拳步随身换的技术要领,而右脚上步时向右侧横跨落脚造成裆距过大,转腰不灵。

正确的做法是右丁步始,脚尖离地,左腿松沉,右胯松开并以胯根为轴,右腿圆裆开胯45度,此时右膝关节右脚尖对着正前方,这时右腿以膝关节为轴脚尖自然竖直向正前方出脚,不需高抬腿,脚尖不划地就可以,当右脚迈出将落步时脚尖微微上翘,脚跟轻轻落地,逐步过渡到前脚掌着地,形成右弓步。

2、弓步时前脚尖与膝关节不在一条线上,后脚外撇不和胯。

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习练者出脚脚尖就不正向外偏,不了解圆裆上步的动作要领,上步横宽,造成弓步时前脚尖和膝关节不在一条线上,如不及时纠正会损伤膝关节脚踝骨。

纠正的方法前面已经叙述了不做重复。

有许多练拳者太极拳打了很多年,弓步时光注重前移重心而不顾后脚,使后脚与前腿形成90度,后胯不合。

正确做法是前脚掌落实的同时,松胯沉裆,后退以胯为轴,脚跟贴住地面向后蹬伸形成45度,此时后胯自然里合,这正是太极拳一动俱动周身协调一致技术所在。

只注重肢体的局部运动,光想着膝关节前顶成弓步而后脚外撇,不符合弓步的结构要领。

3、弓步时跪腿,身体往前倾斜弓步时跪腿,身体前倾除了上述提到的只做局部的前弓腿外,另有三个方面原因:一是拳架过高身体沉不下去,迈步受限,步子过短。

二是裆胯不下沉,裆不会走弧线,只会后腿蹬前腿弓。

三是推掌按掌着力前推按。

这三方面原因主要是步法迈不出去所致。

纠正的方法,初学者不要怕吃辛苦,需要加强基本功练习,提高腿部的柔韧性,练拳时尽量下架,身体下沉,上步出脚时复重的后退要向下屈松,左胯松并,这样迈出去的步可以放长,弓步时不容易出现跪腿。

在形成弓步过程中,不要光注重后脚蹬,前腿弓,在前脚跟着地,全脚掌落实时应松腰沉胯,裆走下弧线,形成自然的弓步,这样既可以下肢松沉,不磨损膝关节,又合乎太极拳理。

另外造成弓步跪腿,身体前倾除了步法问题外,着力用手推按也是重要因素。

如揽雀尾的按掌,搂膝拗步、单鞭的推掌等,有些习练者只注重手的动作,不掌握全身的整体运作,结果着力用手推按,造成身体前倾。

依照拳理,手的推按并不仅在手,而是在腰脊的转动下和裆下的弧线运动推动身体往前移动进身。

带动手的推按形成身体的整体运动,腰走先手走后,以腰带手这就是太极拳制造圆和弧线的运动规律,光注重手的动作着力前推,不仅出现跪腿身体前倾,严重时后腿拔根,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太极拳练的是腰和腿的功夫。

4、上下肢脱节动作不协调上下肢动作脱节表现在,下肢动作已做完上肢才开始做动作,或是先做上肢动作后做下肢动作。

以白鹤亮翅接搂膝拗步为例,分解动作是转腰摆臂,丁步托掌,迈步屈肘,弓步搂推。

有些习练者做丁步托掌后,前脚上步时手不屈肘,前腿已做成弓步才开始搂膝推掌,上下肢明显脱节。

正确的做法是迈步时前脚跟着地为虚步,右手屈臂时掌心对着耳朵,这时腰向左转,前脚掌着地落实,因身体是一个整体,腰的左转自然带动左手下搂至体前左膝前,右手随腰左转,小臂内旋转至体前中心线,此时肘尖对地,掌心对着前方,腰继续左转。

裆下沉走弧线,形成弓步,两手在腰的转动下左手搂过膝关节,按至左胯旁,右手推至前方舒指坐腕。

从分解动作可以看出,搂膝推掌的上肢动作都是在腰的转动下和裆走弧线的下肢动作下完成的。

弓步也到位了,左手搂掌右手前推也自然到位,这就是浑身一体的整劲,类似上下身脱节的毛病动作包括野马分鬃、单鞭、双峰贯耳、云手等都应该按着上述搂膝拗步的技术结构,动作原理,要点去做。

太极拳论: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穿无有缺陷处,无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周身节节贯穿,无令丝毫断耳。

搂膝拗步的弓步搂推,野马分鬃的弓步分掌,双峰贯耳的弓步贯拳,必须是上下肢在腰的带动下沉裆走弧线,周身协调,一动俱动,同时到位,练就周身节节贯串的混圆整劲。

二、相似的拳势、动作混淆行拳走架力求动作标准规范,这是太极拳必须遵守的原则,要想打好太极拳,首先要掌握每招每势的动作结构,规格要领。

会打套路并不能说就会打太极拳,只是练拳的初级阶段,不尊重科学,初学时就走弯路,以后的太极路可想而知会越练越偏,想纠正都难。

学拳容易改拳难千真万确,初学者不可忽视。

拳势相似的动作包括,野马分鬃的弓步分掌与揽雀尾的弓步棚势,玉女穿梭的架推掌与闪通背的对开掌,弯弓射虎的射拳与打虎势的贯拳等。

1、野马分鬃的弓步分掌与揽雀尾的弓步棚势要分清野马分鬃的弓步分掌与揽雀尾的弓步棚势有何不同,只要掌握他们各自的动作结构,技术要领就清楚了。

以左野马分鬃为例,所谓的野马分鬃是指在腰的转动下,用肩臂分靠对方,带动左手臂制造一个斜线,定势为顺弓步,左手位臵在左腿上方,肘膝相合,手高与眼平,力点在左肩,身体面对45度东南方向,右手抹采至右胯旁。

揽雀尾的棚势,以左揽雀尾为例,从左托抱掌开始,身体左转面向正前方,左脚上步,裆走弧线变弓步,左小臂随裆弧线从腹前用前臂外侧立圆棚至胸前,力点在前臂外侧,定势为拗弓步,左手捋至右胯旁。

从两势结构上看,一个是分掌,一个是棚臂、一个是抹采、一个是捋手、一个是正前方、一个是东南方、一个是顺弓步、一个是拗弓步,两者的作用点不同,方位角度不同,两手的走法不同,他们之间有本质的区别。

有些习练者学拳不掌握动作结构,技术要领,只会照猫画虎,把两种本不同的拳势混为一谈。

2、玉女穿梭与闪通背玉女穿梭与闪通背稍有相似处,但按各自的动作结构比较还是有较大区别。

一是脚下步法不同导致身体的方向不同,二是手法不同,以24式太极拳为例,玉女穿梭从左托抱掌起,身体左转,上左步脚跟先着地,身体微右转右手下落右助旁,左手外旋上翻掌至额前,续而身体左转,左脚掌踏实,腰胯向下松沉,裆走弧线,行成左弓步,与此同时左手随左转继续上翻掌架至头上方,掌心斜向上,右手从右助旁推至体前中心线。

此步法为拗弓步,身体正对前方,两间平齐。

闪通背的动作结构,从左丁步托掌起,左脚向前上步,脚跟着地,身体右转45度,左手向前平推,右手向后抽架右额上方,手心向外,在双手架推掌的同时,左脚踏实,裆走弧线成左弓步,左手和左脚在同一方向,肘膝相合,身体侧对前方45度。

从玉女穿梭与闪通背的动作结构上看,他们的区别在于从步法上看玉女穿梭为拗弓步,定式时身体对正前方,双肩平齐,闪通背为顺弓步,定势时身体侧对前方,从手法上看,玉女穿梭一手向上翻架头上,手心斜向上,一手斜上方推至体前中心线,两手一上一下。

闪通背一手向前平推,一手向后抽架,手心向外,两手一前一后在一条线上。

掌握两个势子各自的动作结构,规格要领,练拳时动作就不会混淆。

3、弯弓射虎与打虎势弯弓射虎在国家规定套路杨式40、42式太极拳、48式太极拳和传统套路里都有此拳势,其动作结构是,双摆莲后,右脚向右前方落步,脚跟先着地,身体先左转,双掌摆向左侧。

续而身体向右转,双掌随转身经体前向右划弧摆至身体右转,右脚掌落实,重心移于右脚,蹬左腿,弓右腿成右弓步,两掌继续向右上绕转,边绕转边握拳,续而腰微向左转,右拳随左转臂内旋拳心转向外,经右耳侧贯至于右额前,臂呈弧形,拳眼斜向下,左臂外旋上绕。

左拳经胸前随左转向左前击出,左拳在左胸前,拳心斜向外,拳眼斜向上与右拳眼斜相对。

打虎势在国家规定套路里没有单独体现。

48式太极拳和杨式40太极拳有拍脚伏虎和左右伏虎,动作定势时虽然和传统太极拳打虎势相似。

但动作连接和脚下步法有差异,所以要以传统套路打虎势为例做说明,其结构是,以左打虎为例,右蹬脚后,左腿独立支撑身体,左膝微屈,右腿屈收小腿,同时身体微向右转,左掌自左侧向前,向右弧形平摆,掌心转向右,右掌微下落掌心朝下,两掌合劲,右腿落于左脚旁,脚尖着地,续而全脚掌着地,重心全部落于右脚,左脚提起向左圆裆上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