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石旌介青铜器铸造工艺分析韩炳华(山西大学科技哲学研究中心,山西太原 030006)摘要:通过肉眼观察、X射线拍摄、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等手段,对灵石旌介青铜容器进行初步的分析,总结了其合范的规律性,并指出旌介青铜器的铸造工艺与同时期殷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接近,有些工艺如焊接,在一定程度上还要领先殷墟青铜器。
但由于等级地位的区别,在合金上略有差异。
本文的研究填补了商代晚期王畿之外的西北边陲地区青铜器铸造工艺技术的空白,为进一步探讨殷商时期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关键词:灵石旌介;墓葬;青铜器;铸造工艺旌介墓地位于今山西省晋中市西南的灵石县静升镇旌介村北附近,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分别在1976年与1985年对该墓葬进行了发掘,共发现商代墓葬三座①。
三座墓葬共出土青铜器127件②。
这些青铜器不仅数量可观,而且制造精美,多数还有铭文,这对于研究商代边缘地区的考古学文化以及商代晚期政治架构、军事部署等诸多方面有重要的价值。
本文从铸造工艺方面探究旌介青铜器的一些情况,从而更深层次认识旌介墓葬墓主人的身份地位以及当时青铜器冶铸工艺水平。
对古代青铜器铸造工艺的研究有两种方法,一是仔细观察青铜器上的遗留铸造痕迹,二是用科学试验的方法对传统工艺的复原。
本文主要侧重前者。
本文是在肉眼观察的基础上结合科学仪器形成我们对这批青铜器铸造工艺的初步认识③。
1.三足器范铸工艺旌介墓葬共出土三足器28件,其中分三类器,鼎4件,斝1件,爵23件。
三类器物以其铸造工艺的相似性分为三种工艺:第一类,三柱足圜底器。
共有三件鼎。
三件鼎从合范的方式看主要有两种区别:一种为鼎M1︰26,此器铸成后使用较多,范线未经过仔细的打磨,故合范情况比较易观察。
腹部中间在圆饼形纹饰下有明显的水平范线,每足的外部中线与两侧为足部的垂直范线,共3条。
器底部的范线为弧边三角形。
从弧边三角形向上至腹部水平范线为一块范,三边共三块外范拼凑。
圆饼状纹饰带一周为三块外范,加上底部一块弧边三角形范,共计7块外范。
一种为:鼎M1︰36和鼎M2︰38,前者的腹部每4个蛇纹与5个蝉纹为一组,交界之处的范线可见,但多被打磨近平,足自上至腹部有三条范痕。
底有垫片,但不见明显合范痕迹。
足自下至腹部有三条垂直范线。
足部外部纹饰水平方向有错位应该是一垂直范线。
一足的内侧有孔,可见内部黑色的木炭痕迹,较为坚硬,此足部从足底到中部已经裂缝。
尽管鼎M1︰36,足底部已经打磨不见明显的范线,但是一足的断裂纹可以明确说明Y形的底部范线式样,该鼎是三块外范浑铸而成的。
在殷墟,形制纹饰与其接近的HPKM1550:R1109,器底为Y形范线,以底中心为交点,三支相距120度,底部三范线外端与足部向内之范线连接。
足部外面的中线范线与器身的范线连接。
④无疑,这两件旌介青铜鼎与殷墟的鼎合范情况相同。
第二类,三足分裆器。
以M3︰3分裆鼎为例。
内部有烟炱痕迹,外底不见,三足断裂,足上无纹饰,从断裂的足部看,足为空心,内有黑褐色泥范,当为盲芯。
但泥范种含有较多的木炭,与其它盲芯的红褐色范有别。
器壁薄,并在使用时经过多处修补。
Y裆线与颈部的短扉在上下一条直线上,以这条竖线为界,足部与器底不通,且结合处器壁较薄,正是三足均在断裂时从结合处脱落。
三足的足跟部的残渣有明显的一致性,而器物的其他部位相对细腻,足根部当是浇口所在。
斝M1︰27,铸造工艺较粗糙,三足中两足经过可见有明显的范线,范线没有经过打磨。
除鋬下以外在三足向上至颈部有明显的横向弦纹交错痕迹。
从合范情况看,外范主要有五块组成(不包括鋬),颈部由独立的范构成,鋬是二次铸造的。
三足分裆器铸造的共同特征是,裆部的处理不够成熟。
相对于同时期圜底器的底部处理,铸造一体化的裆部是较为困难的。
两器在合范技法上有相似的一致性,两个器物的颈部都应该为独立的外范单元,在分裆鼎的颈腹相接的地方出现较为薄的铸造缺陷,这便是证明。
分裆鼎颈部的扉棱与裆线在一条直线上,但是在殷商时期,腹部扉棱的出现某种意义上有掩饰腹部合范线的作用,而在这件器物上,腹部月牙似的兽面纹饰中心扉棱仅仅是装饰的意义,真正合范的地方应该在其裆部。
裆部是弧形的,内范外范并不能够像平面合范样式一样紧密,因而,铸成后必然产生裆部的裂缝。
从两器看,这种裂缝是很严重的。
斝裆部可见有较为大的四块补铸痕迹,四块之间有叠压关系,为多次补铸行为,其中位于裆部一侧的补铸痕迹较大,每一个补铸痕迹的中间都有一个突起的小扉棱。
鋬耳一端透过器壁并形成较大的补丁。
从残破的分裆鼎看,其裆部要远远薄于腹部。
第三类,三尖足尖圜底器,此类器主要为青铜爵,其形制差别不大,主要的铸造工艺是相同的。
爵M1︰13柱下可见明显的范线,流下正中线纹饰带有明显的交错的范线,器体上的扉棱也为范线的结合处,在尾部的中线上也有自上而下的垂直范线。
但是从器物遗留的范线看,爵形器没有两节的外范拼凑情况⑤。
从流部到足底可能由四条长外范拼凑,因为流底中心线,总是与一足的边缘在一条直线上,另外,鋬的根部宽度又与三角形扁足一足足根宽度相当,是否可以说明这条足与鋬外范是一个整体呢?既然是一个整体,其他两个足必然是自下而上的整块范交界处。
但由于爵底部又未能看到任何合范的痕迹,因此就不能否定两节外范拼凑的合范形式。
我们从爵M1︰24看到,鋬的右侧的三条凸弦纹的最上一条纹位于鋬与器身的结合处稍下,而左边的却在结合处的中线。
与足一侧向腹部的延长线上三条凸弦纹均向上曲折,而最下一条凸弦纹已经完全打断,尾部的中心线垂直向下均表现曲折。
这些现象均表明,腹部纹饰必然是合范所在,因此我们判定鋬下可能为上下两截的分界线。
下部为独立的几块范组成,内为整体的圜底及三足,外为若干围绕内范的外范,其高度在鋬耳下。
与腹腔的内范连接仅仅需要一块垫片支撑就足够了,这也能从我们拍过得X射线照片中一目了然。
2圈足器范铸工艺旌介墓葬共出土圈足器22件,其中分7类,以铸造工艺分两类器:三段器(尊2、觚9、觥1)12件,两段器10件(簋2、罍2、卣4、觯2)。
2.1三段器。
三段器主要的特征是整器自上而下由颈部、腹部及圈足构成,无论从外观器形,还是从纹饰带的特征都能一眼看出,因此从铸造工艺上来说与两段器是有差异的。
我们观察了尊M1︰34,其器壁靠近扉棱处较厚,扉棱之间较薄。
靠近口沿的扉棱厚1.1厘米,在距离底部17厘米处有明显的上下相接的合范痕迹。
圈足近底部内侧有溢出铜液,圈足足底经过打磨,比较平整。
腹部的扉棱有两条扉棱为合范处,腹部与颈部的结合处扉棱有细小的打磨痕迹,而其余的两条扉棱却不见有打磨痕迹。
扉棱的下部从底向上看可见左右错位的范线,腹底与圈足内侧结合处有大量铜液溢出,圈足缘有磨平痕迹,圈足上两个十字孔都打破凸线纹。
颈部与腹部结合部位内部手触有凸感。
圈足上四条扉棱均见交错的范线痕迹,其合范情况与上面两部分情况不太一致。
我们推断此尊的铸型对开分形,三段六块外范。
同样,我们观察的尊M3︰5也有类似的特征。
另外,觚M1︰20的四组蕉叶纹,有两组的中心线非常整齐,且到最上部三角处,结合部位都非常精细,而另两组中线有时与左线重合有时与右线重合,并且到汇聚的顶点发生错位。
四件觚的蕉叶纹装饰具有同样的特征,很明显是属于对开分型的。
装饰较为精美的觥M3︰1。
其打磨精细难以观察出合范的情况,铸造完美,不见有大的缺陷,在这里我们不作讨论。
2.2两段器。
两段器的情况要比三段器铸型合范简单的多,簋标本M1︰35两耳处腹壁壁正中纹饰呈不规则状,当为范线所在。
卣M1︰17,盖钮下可见红色烧土,盖顶部纹饰的完整性较为好,未见不规则痕迹。
外底部有接近正方形的网格状铸造痕迹。
器身光滑,难以观察出范线。
但是,在器长径两端触摸有不平滑感,应该是对开分型的。
3.耳鋬范铸工艺旌介墓葬共出土的青铜容中,除尊和觚以外,其他器形均有耳鋬。
耳鋬与器体部的结合是殷周青铜器铸造中的难点,通过仔细观察和X射线照射,我们发现旌介青铜器耳鋬与器体部的结合没有形成一个固定的模式。
尽管如此,它还有一定的规律型,因而显得参差不起,也很难说明哪种工艺是较为先进的,哪种是相对落后的。
第一种:焊接。
仅仅发现在簋M1︰35的耳部。
簋的耳部与腹壁结合处有焊接痕迹,焊接以后又经过打磨。
从焊接的裂缝处可见被焊接覆盖的壁上纹饰,纹饰与正面纹饰浑为一体。
我们通过X射线照射未发现耳根部与体部连接处有明显榫卯结构的迹象,但是单靠焊料来固定耳部与体部,我们猜想不能达到,因此较小的榫卯应当存在,只不过是X射线的功率不能达到穿透要求。
这种用来焊接的金属材料一定是熔点低于铜的熔点,否则焊接时较高的温度会破坏覆盖的纹饰。
我们判断应该是锡一类的金属,因客观原因我们无法对其进行成分分析。
第二种:套接。
最明显的例子是斝M1︰27,耳鋬一端透过器壁并形成较大的补丁。
这种铸造方法只能是先铸造好器物的体部,然后将耳鋬范接在铸好的体部上面,将浇口留置在鋬耳外部。
第三种:整体铸造。
在X射线照射下,鼎M1︰36其立耳与口沿的结合处根本看不出一丝痕迹,与口沿俨然为一体。
鼎M1︰26的口沿部位与耳部结合非常紧密,并且从合范情况看,耳部与器体是一块较大的外范铸出的。
另外,所有爵型器鋬部的铸造都与有铭文的那块范在一起,所以我们判断这类器物其耳部与部分体部是整体铸造的。
旌介青铜器器是否还有另外的耳鋬铸造模式,是否有分铸连接法?⑥我们怀疑铜罍M1︰32很有可能,我们尽管用最大能量的X射线照射,也没有清楚看到结合部位的结构,结合处也没有任何铜液溢出的情况,因此很难说明这种工艺的存在。
4.铸造缺陷4.1厚薄不均与垫片放置。
厚薄不均是青铜器铸造中常见的现象,范铸工艺中控制器物壁厚薄的工艺是垫片的放置,垫片支撑内范与外范。
有些垫片我们能够通过肉眼观察出来,有的较为精美的铜器上的垫片多数被打磨掉,有些垫片在铜液浇注时部分融化,其形状要小于原来的样子,因此靠近器壁的不可能发现。
借助X射线,能够把这些细节的东西呈现出来。
垫片放置的不够科学是器物厚薄不均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鼎M1︰36,簋M1︰35的底部几乎是等边三角形的样子,基本上决定的器物底部厚度的均匀。
而分裆类器物的垫片处理,在旌介青铜器中并不是科学的,这样导致后来较多补铸行为的产生。
在垫片保持它的功能以外,也渗透了铸造者的另一种美感意识,如三足器的三个垫片分别置三足之间;有铭文的底部放置在铭文的左右非常对称的地方;底部较小的器物,一般仅仅需要一个垫片就可以支撑外范了,这个垫片一般放置在器物的正中底部。
而有些器物垫片的放置又有显得一些随意,如罍底部放置了四个垫片;簋底部垫片恰恰破坏了兽型纹饰。
尽管这些我们今天不借助X光机是看不到的,但是放置垫片的铸造者在当时应当是十分清楚的。
4.2缩孔一些器物在铸造完成后,从表面就可以看到大量的铸造缩孔,而有些就只能通过X射线的照片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