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计生生育政策违法生育处理政策
计生生育政策违法生育处理政策
六、适用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法》。于2001年12月29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自2002年9月1日起施行,共七章四十七条。
2、《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条例》。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09号,自2001年10月1日起施行,共六章四十二条。
(二)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夫妻,可以申请再生育一个孩子:
1、因丧偶再婚,再婚前丧偶一方子女不超过两个,另一方无子女的,此项的两个条件不能交叉。如果丧偶方无子女,或丧偶方与另一方各有一个子女都不符合本条的规定。①夫妻本人申请和填报申报表;②丧偶一方的死亡证明1份(公按机关出示);③单位或村(居)民委员会关于丧偶方户籍和婚育情况证明1份(加盖计生办,政府公章);④无子女一方单位或村(居)民委员会关于户籍和婚育情况证明1份(加盖计生办,政府公章);⑤夫妻结婚证复印件1份;⑥夫妻本人户口簿、身份证和常住人口登记卡或户口簿复印件各1份;⑦子女户口簿复印件个各1份;⑧夫妻及子女合影2寸照片2张;⑨村(居)民委员会或单位评议记录1份;⑩镇人口计生办丧偶方调查笔录3份,无子女方调查笔录3份;(11)镇人口计生服务站孕检证明材料1份。
4、农村人口中夫妻一方是烈士的独生子女的。这是指夫妻一方或双方系烈士的独生子女,符合1980年6月国务院发布的《革命烈士褒扬条例》的规定,并持有《革命烈士证明书》的。
①夫妻本人填报申请书和申报表;②单位或村(居)民委员会关于夫妻一方为独生女的证明(加盖政府公章)材料1份;③夫妻本人户口簿、身份证和常住人口登记卡及户口簿首页复印件各1份;④小孩户口簿复印件1份;⑤夫妻结婚证复印件1份;⑥《革命烈士证明书》复印件(加盖政府公章)1份;⑦夫妻及小孩合影2寸照片2张;⑧村民代表大会评议记录;⑨镇人口计生办调查笔录3-5份;⑩镇计生服务站孕检证明材料。11单位或村(居)民委员会关于该夫妇户籍及婚育情况证明1份。
9、婚后患不育证,依《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收养一个子女的:不育证的认定,应由有检查条件的县级以上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或从事计划生育服务的医疗机构作出。①夫妻本人填报申请和申报表;②县以上的计划生育服务机构或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医疗机构作出的患不育证的鉴定依据复印件1份;③依《收养法》收养子女的合法依据2份(县级以上民政部门和司法部门公证书各1份);④夫妻本人户口簿,身份证和常住人口登记卡及户口簿首页复印件个各1份;⑤小孩户口簿复印件1份;⑥夫妻结婚证复印件1份;⑦夫妻及小孩合影2寸照片2张;⑧村(居)民委员会关于夫妻户籍和婚育情况证明1份;⑨村民委员会评议记录1份;⑩镇人口计生办调查笔录3份;11镇计划生育服务站孕检证明材料1份。
6、农村人口中因公致残相当于二等甲级以上伤残军人的。
这是指夫妻一方或者双方因抢救国家或集体公共财产,抢救他人生命财产,同坏人坏事作斗争,以及从事其它公益活动致残的。乡镇人民政府对伤残者是否因公致残予以认定,伤残等级评定依据有关规定执行。
①夫妻本人填报申请书和申报表;②单位或村(居)民委员会关于夫妻一方为或双方因公致残证明(加盖政府公章)材料1份;③夫妻本人户口簿、身份证和常住人口登记卡及户口簿首页复印件各1份;④小孩户口簿复印件1份;⑤夫妻结婚证复印件1份;⑥乡镇人民政府关于夫妻一方或双方因公致残的伤残证明1份;⑦夫妻及小孩合影2寸照片2张;⑧村民代表大会评议记录;⑨镇人口计生办调查笔录3-5份;⑩镇计生服务站孕检证明材料。○11单位或村(居)民委员会关于该夫妇户籍及婚育情况证明1份。
注:前款所称“无子女”是指未生育、未收养和生育或者收养后子女死亡的。
㈢、第一个子女为病残儿,不能成长为正常劳动力但医学上认为可再生育的。
八、办理行政许可事项指南
㈠、办理地域性、综合性《再生育证》指南
1、我镇三类区第一个孩子是女孩和我镇四类区只有一个孩子的:
①夫妻本人填报申请书和申报表;②夫妻本人户口簿、身份证和常住人口登记卡及户口簿首页复印件各1份;③小孩户口簿复印件1份;④夫妻结婚证复印件1份;⑤夫妻及小孩合影2寸照片2张;⑥村(居)民委员会评议记录(必须吸收村民代表参加);⑦镇人口计生办调查笔录3份;⑧如果女方户籍和居住地在三类区,男方户籍未在我镇的,需提供户口地村、乡(镇)计生办、乡(镇)人民政府证明,并注明经办人姓名,如果男方户籍或居住地在三类区,女方户籍未在我镇且在我镇男方居住两年以上,由女方户籍地的村、乡(镇)计生办、乡(镇)人民政府证明,并签署“同意在男方地办理再生育证”,经办人签名;⑨镇计生服务站孕检证明材料。
(三)独生子女病残儿医学鉴定
1、鉴定机构巴中市独生子女病残医学鉴定组。其中农业人口在通江县计生服务站参加鉴定全年分3次,时间是4月17日,8月17日,12月17日;非农业人口在市人口计生指导所参加鉴定,全年分2次,时间件是6月20日-21日,12月20日-21日。鉴定费150元/例,检查费用自理。
计生(生育政策;违法生育处理政策;
生育服务证办证程序;等)
序号
类别
公开形式
公开时间
公开范围
公开程序
责任部门
10
公共服务
公开栏
网络
宣传资料
长期
及时
社会
政务公开领
导小组审核
计生办
公开内容:
⑶计生
一、我国现行生育政策
稳定现行生育政策,提倡和鼓励公民晚婚、晚育,做到少生、优生、优育。提倡和鼓励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条件的,可以要求安排生育第二个子女,少数民族也要实行计划生育。
七、照顾再生育一个孩子的基本条件
㈠、综合性和地域性照顾条件
1、独生子与独生女结婚的;
2、农村人口中男到独女家结婚落户的;
3、农村人口中夫妻一方为烈士的独生子女的;
4、农村人口中夫妻一方为二等甲级以上的伤残军人的;
5、农村人口中夫妻一方因公致残相当于二等甲级以上的伤残军人的;
6、农村人口中亲兄弟只有一个有生育能力的;
5、农村人口中夫妻一方为二等甲级以上的伤残军人的。这是指符合1988年7月国务院发布的《军人抚恤优待条例》有关规定并持有《革命伤残军人证》的。
①夫妻本人填报申请书和申报表;②单位或村(居)民委员会关于夫妻一方为二等甲级以上的伤残军人的证明(加盖政府公章)材料1份;③夫妻本人户口簿、身份证和常住人口登记卡及户口簿首页复印件各1份;④小孩户口簿复印件1份;⑤夫妻结婚证复印件1份;⑥《革命伤残军人证》复印件(加盖政府公章)1份;⑦夫妻及小孩合影2寸照片2张;⑧村民代表大会评议记录3份;⑨镇人口计生办调查笔录3份;⑩镇计生服务站孕检证明材料。11单位或村(居)民委员会关于该夫妇户籍及婚育情况证明1份。
2、独生子与独生女结婚的:
这是指男女双方均系无兄弟姊妹的独生子女,而不是指兄弟姊妹几个人中只有一个男孩或一个女孩的情况。
①夫妻本人填报申请书和申报表;②夫妻本人户口簿、身份证和常住人口登记卡及户口簿首页复印件各1份;③小孩户口簿复印件1份;④夫妻结婚证复印件1份;⑤夫妻及小孩合影2寸照片2张;⑥单位或村(居)民委员会关于该夫妇户籍及情况证明各1份;⑦夫妻原户籍的村(单位)证明其是独生子女的证明各1份;⑧村民代表大会评议记录;⑨镇人口计生办调查笔录3-5份;⑩镇计生服务站孕检证明材料。
8、农村人口中夫妻一方两代以上都是独生子女的
是指照顾的一方为男方,即要求男方与其亲生父亲均为无兄弟姊妹的独生子;如果照顾的一方为女方,即要求女方及其亲生母亲均为无兄弟姊妹的独生女。
①夫妻本人填报申请和申报表;②村(居)委会关于夫妻一方为独生子女的证明1份;③夫妻本人户口簿,身份证和常住人口登记卡及户口簿首页复印件各1份;④小孩户口簿复印件1份;⑤夫妻结婚证复印件1份;⑥夫妻及小孩合影2寸照片2张;⑦村(居)民委员会关于夫妻户籍和婚育情况证明1份;⑧村(居)委会评议记录1份;⑨镇人口计生办调查笔录3-5份;⑩镇计生服务站孕检证明材料。
2、因离婚再婚的,再婚前一方只有一个子女,另一方无子女的。此项所指的子女,既包括离婚再婚夫妻一方所生的子女,也包括收养的子女;只有一个,是指不论是否在现家庭或由自己抚养都只有一个。婚姻法规定,父母子女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夫妻再婚后,子女仍是双方的子女。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有抚养关系的继子女,凡有上述之一的,均不能视为无子女。①夫妻本人填报申请和申报表;②离婚一方的《离婚协议书》或《法院判决书》复印件1份;③离婚方单位或村(居)民委员会关于离婚方户籍和婚育情况证明1份,同时加盖计生办、乡(镇)人民政府公章;④无子女方单位或村(居)民委员会关于无子女方户籍和婚育情况证明1份,并加盖计生办、乡(镇)人民政府公章;⑤夫妻本人户口簿、身份证和常住人口登记卡及户口簿首页复印件各1份;⑥小孩户口簿复印件1份;⑦夫妻本人和小孩合影2寸照片2张;⑧村(居)民委员会或单位评议记录各1份;⑨镇人口计生办关于离婚方婚育情况调查笔录3份,无子女方婚育情况调查笔录3份;⑩夫妻结婚证复印机件1份;11镇计生服务站孕检证明材料1份。
3、农村人口中男到独生女家结婚落户的。
这是指男方到无兄弟姊妹的只有一个女孩的独生子女户落户的,不包括兄弟姊妹几个人中只有一个女孩的家庭落户的情况。
①夫妻本人填报申请书和申报表;②夫妻本人户口簿、身份证和常住人口登记卡及户口簿首页复印件各1份;③小孩户口簿复印件1份;④夫妻结婚证复印件1份;⑤夫妻及小孩合影2寸照片2张;⑥女方单位或村(居)证明女方属独生女的证明材料1份;⑦女方单位或村(居)民委员会关于该夫妇户籍及婚育情况证明;⑧村民代表大会评议记录;⑨镇人口计生办调查笔录3-5份;⑩镇计生服务站孕检证明材料。
二、我国人口政策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三、我国计划生育工作方针
坚持以宣传教育为主,避孕为主,经常性工作为主。
四、人口和计划生育“三结合”的基本内容
计划生育与发展经济、帮助公民勤劳致富、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相结合,即生产、生活、生育“三结合”。
五、实行人口和计划生育的基本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