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拖拉机发展历史蒸汽拖运拖拉机世界上第一台拖拉机是用蒸汽机做为动力并于1868年诞生,做为道路上一种机车,由单机手操作,重量一般在5吨以下。
用于道路运输尤其是在林木运输中扮演重要角色。
当时最有名的拖拉机是美国加列特GARRETT 4CD。
加列特公司从五十年代起就致力于生产小型径流式涡轮增压器,供工程机械、车辆、农用拖拉机、船舶、固定动力以及飞机发动机增压。
现在是一个综合性的跨国公司,产品种类很多,我们常见的是机场或车站遇到的用于金属探测的美国CARRETT刑侦器材---探测器。
汽油拖运拖拉机最初的拖拉机由于笨重而昂贵,使用不便,而且需要数人操作,适用于广阔的农田使用。
一般个体农民无法负担。
1887年CHARTER公司发明用汽油作为动力的发动机,并投放到原来的蒸汽机用拖拉机底盘上。
1889年生产6台发动机并全部用于拖运的”巴加”号拖拉机上。
由于内燃机比较轻便易于操作,而且效率高,这位内燃机推广应用打下很好的基础。
农用拖拉机发展1892年在South Dakota,Mr. John Froelinch 将VAN DUZEN汽油机用到ROBINSON底盘上尝试并改进了传动来增加动力输出,加装一套由皮带传动收割装置来用于农场谷物收获。
在为期52天的收获季节中Froelich拖拉机也就是后来的Waterloo Boy拖拉机真是出尽了风头并被广泛认可为使用汽油动力最先成功的拖拉机,最终成就了两缸约翰迪尔JOHN DEERE拖拉机。
美国Minneapolis Steel and Machinery Company (MS&M Co.) 公司成立于1902年4月24号,最初经营钢铁制品用于建筑、桥梁及其他建筑物。
1910年开始同JOY WILSON公司合作由JOY WILSON公司开发拖拉机并成功制造了著名的TWIN CITY “40”拖拉机。
几年后MS&M公司开始为其他公司生产重型拖拉机比如CASE收获机械公司,BULL 拖拉机公司等。
轻便型农用拖拉机:在后来的几十年里,MS&M公司逐渐认识到拖拉机要从庞然大物转向结构紧凑、价格低廉的轻型农用拖拉机。
因此设计了用于收获和农田运输的TWIN CITY轻型拖拉机并成为该公司以后的Minneapolis-Moline主打产品。
但是后来由于在萧条的农业发展期中,产品线过于短的MS&M同其他类似的公司比如MOLINE IMPLEMENT CO OF MOLINE, ILLINOIS, 等最终组建了Minneapolis-Moline Power Implement Co.柴油动力拖拉机柴油机我们习惯称为“Diesel Engine”,或“狄塞尔引擎”。
是因为世界第一台柴油机的发明者是1898年出生于德国的鲁道夫·狄塞尔,他首创了压缩点火式内燃机,为内燃机的发展开拓了新途径。
1892年,狄塞尔偶然中受到面粉厂粉尘爆炸的启发,设想将吸入气缸的空气高度压缩,使其温度超过燃料的自燃温度,再用高压空气将燃料吹入气缸,使之着火燃烧。
他因此发明了一种机械装置,并取得了发明专利,这种装置可以将空气压进容器并且和煤粉充分混合直至被压燃,直接为机械提供动力。
第二年,MAN公司(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德国MAN重卡,德国MAN豪客,尼奥普兰,该公司第一次将柴油机用于轿车上)根据这一专利,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柴油发动机的原型机,并取名叫“狄塞尔”发动机。
然而,狄塞尔并不满足于这一发明,经过5年的试验,1897年制成了第一台具有实用价值的高压缩型自动点火内燃机,即压燃式柴油机。
它加长了燃烧过程前的压缩过程,这是内燃机技术的第二次突破。
历史上第一台柴油机就此诞生了。
这款发动机能将35%的燃料潜能转变成动力。
1913年,狄塞尔不堪忍受经济上越来越大的困境,跳海自杀。
但是一直到1950年左右,柴油机才得以广泛应用。
20世纪初,英国、瑞典、匈牙利和德国几乎同时制造出了以柴油机为驱动动力的拖拉机。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由于劳动力不足及农产品价格上涨,促进了农田拖拉机的生产。
1910-1920年间,蒸汽机和以内燃机为动力的拖拉机之间展开了剧烈的竞争,最终后者淘汰了前者,柴油机成为动力的拖拉机的主要动力。
在轮式拖拉机发展中,最初由钢轮、加宽钢轮、钢轮外加橡胶条的做法都不太理想。
直到汽车轮胎诞生,人们开始用空心或实心的汽车轮胎单过于浅的花纹不能有效满足拖拉机牵引使用。
直到1932年美国BRIDGESTONE(普利斯通)设计了高花纹充气轮胎大大提高了拖拉机行驶和牵引性能。
我国拖拉机发展历程:自1955年中国一拖建厂以来,已经走过了50年的历程,拖拉机产品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引进与仿制改进、自行研究设计以及系列产品开发。
引进与仿制改进阶段建国初期,我国的拖拉机工业尚属空白,走引进与仿制改进的道路势在必行。
1950年3月,大连习艺机械厂仿制出中国第一台27:4kW的农用轮式拖拉机;同年12月,山西机器厂参照美国克拉克18.4kW 履带拖拉机,试制出我国第一台18.4kW履带拖拉机。
上述两种拖拉机堪称中国最早试制出来的拖拉机,但均未投入批量生产。
1955年,我国最大的拖拉机厂在河南洛阳动工兴建。
1957年8月,武汉通用机械厂研制成功2.2kW 手扶拖拉机;1958年,各地纷纷试制和生产拖拉机:广东新会农机具厂试制成功3.7kW小型拖拉机;南昌柴油机厂试制成功22.1kW轮式拖拉机;天津拖拉机厂试制出29.4kW铁牛40型轮式拖拉机;灵山农机厂仿制苏联斯大林一80型产品,试制成红旗一80型履带拖拉机;第一拖拉机厂试制成功了东方红一54型履带拖拉机等等。
至1958年5月底,全国各地试制的各类拖拉机样机已达155种之多,加上进口的70多种机型,共计220多种。
1958年9月,原第一机械工业部六局召开全国拖拉机设计会议,提出了轮式、履带、手扶三类拖拉机的设计草案。
从1955~1965年的10年间,我国引进和仿制前苏联拖拉机产品,先后建立了第一拖拉机制造厂、长春拖拉机制造厂、天津拖拉机制造厂等10余个大中型拖拉机制造企业。
生产出东方红一54型、红旗—80型、集材一40型履带拖拉机和东方红一28型、铁牛一40型等轮式拖拉机。
江西拖拉机厂生产出仿制英国福克森产品的丰收一27型和上海拖拉机厂生产出丰收一35型、柳州拖拉机厂生产出丰收一37型等水田拖拉机。
1960年10月,原农业机械部决定生产工农一17型手扶拖拉机,跃进一20、丰收一27、东方红一28、铁牛一40等轮式拖拉机,东方红一54、红旗一80型履带拖拉机以及集材一40型履带式林业拖拉机等8种机型,奠定了我国拖拉机行业统一规划发展的基础。
自行研究设计阶段1962年6月,原农业机械部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农业机械科学研究工作会议,提出除生产上述已确定的8种机型外,同时要组织研究部门和工厂自行研究设计适合我国国情的拖拉机。
为此,对当时已经大批引进的轮式和手扶拖拉机进行了广泛地适应性、可靠性和耐久性试验,组织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企业进行专题试验研究。
从1965年开始,原农业机械部分别组织了2.2、3.7、7.4~8.8kW手扶拖拉机,7.4~8.8kW小四轮拖拉机,14.7、22.1、29.4、36.8、44.1kW轮式拖拉机及58.8kW集材拖拉机的全国联合设计与试制工作。
这些机型是:工农一10、工农一12、工农一12K、东风一12、金牛一12和红卫—12等手扶拖拉机;东方红一10、泰山一12、东方红一12等小四轮拖拉机;东方红一20、东方红——30、东方红——40、东风——50、江淮一50和上海一50、铁牛一60、集材一80等轮式拖拉机。
这些产品除集材一80外,大都可以水旱通用,并具有较好的运输作业性能,其技术经济指标大体与国际20世纪60年代同类产品的技术水平相当。
从1967年起,上述机型陆续进行技术鉴定,并相继投入批量生产。
1966年7~8月,国务院在武汉召开第二次全国农业机械化会议,提出了“1980年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宏伟”目标,并对农机制造、原材料供应、农机产品价格、农机技术人员的培训等问题制订了相应的政策措施。
这次会议制订的拖拉机高速发展规划超出了当时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可承受能力,实际上是国家出资搞农业机械化事业。
此后的一段时间内,几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争相投资建设地方拖拉机厂。
到1978年底,大中型拖拉机制造厂已达65个,1979年产量达125573台,其中履带拖拉机26169台,大中型拖拉机产销量达到历史最高峰。
因此可以认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20世纪70年代成为我国大中型拖拉机的高速发展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决定对整个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拖拉机的需求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大中型拖拉机需求急剧下降,小型拖拉机需求急剧上升。
而此时的我国拖拉机工业,由于投资分散,生产与管理方式落后,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生产、销售和经济效益大幅度下降的局面,许多大中型企业陷入困境。
迫使一部分企业转产或兼产其他产品,其中就有15个大中型拖拉机企业转产或兼户小型拖拉机产品。
1984年大中型拖拉机企业由1979年的65家减少到21家,大中型拖拉机由1979年的产量12.56万台减少到3.9万台。
其中履带拖拉机由1979年产量2.62万台减少到0.79万台。
然而,小四轮拖拉机和手扶拖拉机在这个时期却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系列产品开发阶段从1983年起,由原机械工业部组织,沈阳拖拉机厂、天津拖拉机厂和长春拖拉机厂引进了美国约翰•迪尔公司的“农用拖拉机专有技术”;河北邢台拖拉机厂引进了意大利哥尔多尼公司的“小型拖拉机生产许可证及专有技术”;第一拖拉机厂和上海拖拉机广与意大利菲亚特公司达成了“轻型中等功率拖拉机的技术转让”;郑州拖拉机厂也引进了意大利哥尔多尼公司的“小型拖拉机生产许可证及专有技术”;山东拖拉机厂引进了前联邦德国道依茨公司的“道依茨—法尔拖拉机技术”;哈尔滨拖拉机厂也引进了美国卡特匹勒公司的“5H集材拖拉机专有技术”。
通过对这些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与吸收,对我国拖拉机行业的技术进步与创新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由于当时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我国农村体制与生产结构的改革与调整,大中型拖拉机需求量的减少,使得各厂在引进以后硬件投入较少,生产能力难以形成。
加之许多重要零部件的工艺及材质难以达到设计要求,以及批量生产出的机型质量较差等种种因素,实际上引进的大多数产品并没有投入生产。
尽管如此,通过技术引进,为我国拖拉机产品的自行改进与设计奠定了基础。
我国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需要大量的小型拖拉机供应农村市场。
我国自行设计的2.2~8.8kW 系列手扶拖拉机,8.8~13.2kW系列小四轮拖拉机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广大农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