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身按摩基本实施手法

全身按摩基本实施手法

全身按摩基本实施手法全身保健按摩施术手法繁多,常用的手法大概20多种。

本章介绍常用的基本手法,这是保健按摩方面的基本功,必须熟练堂握和运用。

全身保健按摩施术顺序,一般从头部做起,然后按胸、腹、下肢前部、背、腰、下肢后部、上肢的顺序依次进行。

施术体位是仰卧位、俯卧位和坐位。

一、头面部保健按摩施术程序1、开天门法(1)体位坐位或仰卧位,术者站立或坐其头前。

(2)操作术者以两手拇指指腹,置于患者两眉间的印堂穴儿自印堂向上直抹到前发际处的神庭穴止。

两手拇指轮流进行,反复推抹20~30次。

(3)要领1)两拇指指腹用力均匀一致,和缓有力,以局部微红为度。

2)术时局部有酸胀感,术后局部有温热感及头目轻爽的感觉。

2、抹双柳(1)体位坐位或仰卧位。

(2)操作术者以两手拇指指端掐双侧攒竹穴处,再以指腹自攒竹沿眉弓,自内向外。

经鱼腰至眉梢丝竹空穴止,推而抹之,往返数次。

(3)要领1)此手法循行眉弓毛发之中,由内向外推抹,不可逆行,速度宜缓慢。

2)推抹时双拇指同时对称着力。

3)术后眼前豁亮,头脑清爽。

3、掐鱼腰(1)体位仰卧位,术者坐其头前方。

(2)操作术者以两手拇指指甲掐两眉弓中点的鱼腰穴1~2分钟。

然后用拇指指腹自攒竹穴经鱼腰,丝竹空摩到上关穴止,反复摩动2~3分钟。

(3)要领1)摩动时应循行眼眶上缘,用力宜缓慢、均匀而有力。

2)掐鱼腰后局部有不适感,可配合轻微的指揉来消除。

3)术时有酸麻胀感,有时放射到眼窝内,术后有视力倍增的感觉。

4、揉太阳法(1)体位仰卧位,术者坐其头前方。

(2)操作术者用两手拇指挠侧,分别置于头部两侧的太阳穴处,做上下、左右、前后环转揉动2~5分钟,再以两拇指指腹同时用力自头维穴起向外下方,经太阳分推至耳门穴止,反复推摩2~5分钟。

(3)要领1)指揉时用力宜轻,摩动时稍着力。

2)术时局部酸胀及放射至额前,术后头脑清爽。

5、推揉颊车法(1)体位坐位或仰卧位,、术者坐其头前方。

(2)操作术者以两手拇指指腹,置于两侧颊车穴处,按揉1~2分钟,尔后以拇指置于两耳前下方听会穴处,沿下颌外缘,经颊车至大迎穴,反复推摩5~7次。

(3)要领1)推动时手法宜轻,按揉时用力应从重。

2)术时局部有酸胀感,术后面部与下颌部有温热感。

6、搓掌浴面法(1)体位坐位或仰卧位。

(2)操作术者以两手掌相搓至热,迅速置于面部,由额面部向下,经眉、目、鼻、颧、口等,掌摩面部10~20次。

(3)要领1)两手掌相搓用力适宜,手法不宜过重,注意保护皮肤。

2)术后面部温热,头脑轻爽。

3)此手法是美容按摩的一种手法。

7、推正顶法(1)体位坐位,头略向后仰起,术者站或坐其侧。

(2)操作术者以拇指指腹端,自鼻尖部的素穴,经鼻向上沿头部正中线,经印堂、神庭、百会、强间,推摩到哑门穴止,反复操作2~3分钟。

(3)要领1) 上推摩时,沿经穴位应配合点按。

2)按压穴位局部有酸胀感,术后有面部清爽之感。

8、干洗头法(1)体位坐位。

(2)操作术者双手十指略分开,自然屈曲以指端及指腹着力于头部两侧耳上的发际处,对称进行挠抓搓动,由头两侧缓慢移到头顶正中线,双手一指交叉搓动,如洗头状,搓而不滞,动而不浮,反复操作数次。

(3)要领l)双手用力均匀和缓,抓挠搓动有序,移动应缓慢。

2)手法要灵活自如,主要作用于头皮部,不要损伤头皮。

3)术后头脑轻松舒适,精神焕发。

4)此手法为头面部保健按摩常用手法。

二、胸部保健按摩施术程序1、分肋法(1)体位仰卧位,术者立其侧。

(2)操作术者以两手拇指分置于胸骨柄两侧的俞府穴处,余四指抱定胸部两侧,沿肋间隙由内向外分推至腹中线止。

其次序由上而下,分推各肋间隙至乳根穴平高处止。

反复分推3~5分钟。

(3)要领1)患者应自然呼吸,分推时两手指用力应均匀一致,轻揉缓慢。

2)青年女子可分推至灵墟穴处止。

3)术时有心胸舒适及轻爽感,术后呼吸舒畅,头脑轻松,精神倍增。

2、开胸顺气法(1)体位坐位,术者站其侧。

(2)操作术者分别以两手掌心分置于胸部背部的璇玑穴、大椎穴处,自上向下沿胸背正中线抚摩到中庭、至阳穴止,反复操作数次。

(3)要领1)双手掌用力要均匀对称,着力缓慢。

2)摩动时手掌要紧贴皮肤,避免搓擦动作。

3)术后胸背部有舒适感。

三、腹部保健按摩施术程序1、腹部横摩法(1)体位仰卧位,术者站其侧。

(2)操作术者以一手或两手的四指的掌侧并置于腹部左或右侧的腹哀、章门穴处,经关门、太乙、商曲横摩至另一侧的腹哀、章门穴处止,反复横磨上腹部5~8分钟。

然后,术者以一手掌指置于患者下腹部左或右髋骨内缘的五枢、府舍穴处一,经水道、气海穴、关元横摩到另一侧的五枢、府舍穴处止。

反复横摩小腹5~8分钟。

(3)要领l)横摩上腹部的腹哀、章门穴处和下腹部的水道、气海穴处,手法宜稍重,余部位稍轻。

2)下腹部横摩较上腹部用力稍轻。

3)术时肌肉有牵拉微胀感。

术后全腹轻松有温热感。

(4)注意事项1)饭后不宜立即按摩腹部。

2)按摩下腹部前应排空小便。

2、腹部斜摩法(1)体位仰卧位,术者坐或站其侧。

(2)操作术者以两手四指掌侧,并置于左右季肋下的腹哀穴处,自上向对侧内下方斜摩经太乙、水分、神阙、四满、水道、归来穴止。

双手交替,反复斜摩5~10分钟。

(3)要领1)斜摩前先在腹哀穴处摩动5~10次,再斜摩向下方的对侧。

2)上腹部摩动用力稍重,下腹部用力稍轻。

3)术后有腹部肌肉的牵扯样感,全腹部感到舒适温热。

3、狮子滚绣球(1)体位仰卧位,术者站其侧.身体略前倾。

(2)操作术者双手拇指自然伸直,余四指并拢略屈曲,呈半圆形,以尺侧小鱼际及掌根部着力于受术者腹部正中央,进行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滚揉,逐渐扩大范围,形似狮子双掌滚球之状,连续操作3~5分钟。

(3)要领1)双手用力要均匀一致而有节奏。

2)术时手法要轻揉,不可挤压、按扣或暴力施术。

3)左旋为补,右旋为泻,保健按摩常用平补平泻手法。

4)另一种手法:一手握空拳置脐部,另一手以全手掌滚揉,握拳手如滚绣球状。

四、背部保健按摩施术程序1、拿肩井法(1)体位坐位,术者站在受术者对面。

(2)操作术者以双手拇指掌侧,置受术者两肩的肩井处,余四指置于肩后面,双手同时着力提拿,或交替提而拿之,反复提拿5~10次。

提拿前先以指腹点按肩井穴1~3分钟。

(3)要领1)提拿两手用力均匀一致,由轻及重,不可突施暴力。

2)嘱受术者肩部放松,施术略有疼痛感。

3)点按肩井是按摩的结束手法。

诸证治毕均可用此法,故又称“总收法”。

4)提拿点按后,应轻揉或抚摩两肩,以消除刺激后的不适感。

2、掌推肩胛法(1)体位坐位或侧卧位,术者站或坐其侧。

(2)操作受术者双手叉腰,上臂后伸,术者以一手固定受术者肩部,另一手用掌根部自肩中俞穴,沿肩胛骨的脊柱缘,经膏盲穴向外下方斜推至腋中线止,反复操作5~10次。

(3)要领1)掌推时受术者仰头挺胸。

2)推至膏盲穴处时用力稍重。

3)术时有重压感,术后呼吸畅通。

3、背部分淮法(l)体位俯卧位,术者站其侧。

(2)操作术者以两手拇指指腹,分置脊椎两旁的大杼穴平高处,余指置其两侧,自内向外下方沿背部肋间隙,分推至左右腋中线止。

自上而下至胃俞穴平高处止,反复分推5~10次。

(3)要领1)分推时令受术者自然呼吸。

2)分推用力均匀,至腋中线时,手法稍轻揉,手指均要伸直。

3)术时背部温热,术后背部轻松,精神倍增之感觉。

4、背部按揉法(1)体位俯卧位,术者坐其侧或站立。

(2)操作术者以右手掌心,置受术者背部大椎穴,自上向下经至阳穴按揉至脊中穴止。

再以手掌心置脊柱一侧的肩中俞处向下经隔关按揉至盲门穴平高处止,反复按揉2~3分钟。

(3)要领1)按揉时手法宜轻柔,掌心紧贴皮肤,旋转按揉,缓缓而下,以皮肤表面温热为度。

2)术后背部轻松舒适。

五、腰部保健按摩程序1、推按腰背肌法(1)体位俯卧位,术者取站立位。

(2)操作术者沉肩伸臂,将双手交叉横置于受术者脊柱两侧(左手横置于右侧。

右手横置于左侧,掌心向内,手指向外伸直),同时向腰背两侧反方向用力推按,由上而下,逐步按顺序移动。

反复推按2~5分钟。

(3)要领1)推按时着力和缓连贯,双手用力均匀一致。

2)术者操作时身体前倾以增加力度。

2、双龙点肾法(1)体位俯卧位。

(2)操作术者以两手拇指端(拇指伸直位)置于双侧肾俞穴,同时着力对点,并略向上斜点而合之,以连续对点三次为宜。

(3)要领1)术时双手同时着力,戳点对合,由浅入深,不可乱点。

2)点按方向是由内略向上斜点,相对用力。

3 横摩腰骶法(1) 体位俯卧位,术者站其侧。

(2)操作术者以一手全掌着力于受术者左侧或右侧臀部的胞盲穴处,自胞盲经八穴横推到对侧的胞盲穴处止,反复横推3~5分钟。

(3)要领1)术时全手掌紧贴腰骶部皮肤。

2)术时腰骶部有紧压感,以局部皮肤微红为度,术后腰骶部有温热感。

六、下肢部保健按摩程序1、拳顶合揉法(1)体位仰卧位或俯卧位。

(2)操作术者双手握拳,四指紧贴掌心,以拳顶置于下肢肌肉的两侧,自髀关、承扶的高度,到梁丘的高度,自阴陵泉、阳陵泉的高度,到悬钟的高度,做两拳对合旋转揉动,同时自上向下逐步移动,边揉边移,反复进行。

(3)要领1)拳揉移动时,应缓慢而有力。

2)拳揉动作要灵活,重而不滞,以顺时针方向为主,动作应有节律,频率行分钟120次左右。

3)大腿部施重手法,小腿部施轻手法。

4)身体虚弱者可用空拳。

2、下肢抖动法(l)体位仰卧位,术者坐位。

(2)操作1)嘱受术者两下肢自然伸直,肌肉放松,术者双手握其足掌前部,两手同时用力,向左右方向抖动约1~2分钟。

2)受术者膝屈曲90度,术者以双手一并放置膝关节内外侧,向左右方向抖动1~2分钟。

(3)要领1)肢体位置,肌肉要自然放松。

2)抖动幅度要小,频率要快。

3)本法为下肢保健按摩的结束手法。

3、提拿足三阴、足三阳法(1)体位仰卧位,术者坐其侧。

(2)操作1)术者以双手拇指与余四指对合,着力于股外侧,循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沿经提拿到外踝。

及足背往返提拿数次。

2)术者再以双手拇指与余四指对合,着力于股内侧,循足三阴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沿经提拿到内踝及足心,往返提拿数次。

(3)要领1)两手着力要协调,均匀一致。

2)此手法配合全身按摩使用,要沿经络循环施术,避免抓伤皮肤。

3)拇指与余四指尽力分开,以增大提拿范围。

七、上肢部保健按摩程序1、肩周摩按法(1)体位坐位,术者坐其侧。

(2)操作l)术者以一手掌侧自受术者颈根部经肩井、肩峰摩按至肩胛区.反复操作3~5分钟。

2)由肩峰沿上肢三角肌摩到肘部、腕部,反复操作3至5分钟。

(3)要领1)摩按肩部时,宜摩中有按,用力稍重。

2)摩按带动肌肉,不要仅限于表皮。

3)摩按用力均匀而有节律。

4)术时局部微有酸胀及牵拉感;术后有颈、肩、臂部温热及轻松感。

2、双手揉球(1)体位坐位,上枝自然放松下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