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推拿常用手法6

推拿常用手法6

推拿常用手法(6)第七节运动关节类手法(2)三、牵拉法(一)分类可分为肩关节牵拉法、肘关节牵拉法、腕关节牵拉法和踝关节牵拉法。

(二)操作方法1、肩关节牵拉法肩关节基本动作有前屈、后伸、外展、内收、上举等运动,故肩关节牵拉法有外展牵拉法、内收牵拉法、上举牵拉法、后伸牵拉法等。

(1)肩关节外展牵拉法患者取坐位,肩关节放松。

术者站于患肩前面或者后侧,一手掌按住其肩部为支点,另一手握住其肘部(或者用前臂托住患肢的肘部),作患肩外展运动,至90º时,两手协同用力,一按一“提”,作肩关节外展牵拉法。

(2)肩关节内收牵拉法患者取坐位,屈肘关节,将患肢放于胸前。

术者站于其后侧,紧靠其背部,稳住其身体,用自己与患肩同侧的手扶住患肩;另一手托住患肢的肘部作肩关节内收至有阻力时,两手同时运劲作肩关节内收牵拉。

(3)肩关节上举牵拉法可分为肩关节外展上举牵拉:患者取坐位,术者站于患者侧前方或侧后方,用上臂托起患者上肢,同时用手掌按住患者肩部,另一手掌按于手掌背上,作肩节外展,使肩关节外展上举到一定限度时,手掌下按,前臂外展,同时用力肩牵拉部。

肩关节前屈上举法牵拉:患者取坐位,术者以半蹲位站于患者前侧方,患者上肢伸直,前臂搁在术者肩上,术者用双手按住其患肩,以患肩为支点,慢慢地用肩将患肢抬起,作前屈上举被动运动,当有阻力时,协同用力,作肩关节前屈上举法牵拉(此法术者站于侧方,也可作外展上举牵拉法),或者术者一手按住患肩,另一手握住患肢的腕部,缓缓上提(作前屈上举)至最大限度时,两手同时用力肩部牵拉,此法也可仰卧位进行。

(4)肩关节后伸牵拉法患者取坐位,患肢自然下垂放松,术者站于其侧方;用自己与患肩同侧的手扶住患肩,另一手握住其腕部,使患肢后伸、屈时,手背贴于背部缓缓上提至最大限度时,而后沿脊柱向上牵拉。

2、肘关节牵拉法患者取坐位,上肢放松。

术者站于其侧后方,用一手扶住肘关节后上方,另一手握住其腕部,反复伸屈肘关节运动,至肘关节伸直到最大限度时,两手同时用力,作相反方向肘部牵拉。

3、腕关节牵拉法患者取坐位,术者站于其前方,一手握住患者前臂的下端,另一手握住其手掌部,先将腕关节拔伸,在拔伸的基础上再作腕关节的屈伸牵拉法,或左右侧屈牵拉法。

4、踝关节牵拉法患者取仰卧位。

术者站于患者足跟后方,一手托住其足跟部,另一手握住其足趾部,先作拔伸,在此基础上,再作踝关节的屈伸牵拉法以及内、外翻牵拉法。

(三)临床应用本法具有理筋整复、疏经通络之功效。

四、伸屈法(一)分类伸屈可分为伸肩法、伸肘法、伸膝法、伸髋法、单屈髋法、双屈髋法、屈膝法、垫膝屈膝法。

(二)操作方法1、伸肩法术者半蹲作骑马势,站于患者侧方,将患肢放于术者颈后,使其肘部恰好搭于术者肩上。

术者两手围抱患者肩部,缓缓地站起,根据患者肩关节可能外展和前屈的程度,保持在一定的高度,持续2~3分钟,再放松,然后逐渐增大幅度,反复进行,3~5次即可。

2、伸肘法患者与术者相对而坐。

术者用一手托住患肢肘部,并将患肢的手夹于术者腋下,另一手孩住患者的肩部,然后作推肩、抬时动作,使患肢肘关节伸直。

3、伸膝法患者取仰卧位,两下肢伸直放松。

术者站于患侧,以一手托住患肢小腿,使其小腿搁在术者前臂上,另一手夹住其膝关节上方,使患肢作屈膝屈髓运动,然后术者两手协同用力抬时作伸膝运动,即托扶小腿之手,作抬时动作,置于膝关节之手作向后推膝动作,使其膝关节伸直、井同时使患肢上举。

患肢上举的幅度,根据病情以及患者能忍受的程度为度。

4、伸髋法患者侧卧位,患侧在上,术者站于其身后。

一手握住患侧之踝部,另一手按于其腰部,然后两手协同用力,将患肢向后牵拉,置于腰部之手同时向前推按,似拉弓状,如此一拉一放,可重复操作数次。

5、单屈髋法患者仰卧位,术者站于患肢侧方,用一手握住患肢的下端(踝关节的上方),另一手捏住其足跟部,使患肢屈膝屈髋,然后术者两手同时用力,使其髋、膝、踝关节同时屈曲,并尽量使患肢大腿贴近其腹部。

6、双屈髋法患者仰卧位,术者一手托住其两足跟部,另一手扶住其膝关节前方,使两侧膝、髋关节作屈伸动作,达到一定限度后,术者可弹动性地推动膝部,逐渐加大屈髋的角度,使其大腿尽量贴近腹壁。

另外,此法也可把托住足跟部之手改为托其臀部,使其躯体作前屈动作。

此法也称为屈腰法。

7、屈膝法(又称为屈小腿法)患者附卧位,术者站于患肢侧面,用一手握住其小腿的下端,另一手抓住其跖趾部,然后使膝关节逐渐屈曲,增大弯曲的角度。

8、垫膝屈膝法:患者取仰卧位,屈膝屈髋。

术者站于患肢侧方,用一手前臂垫置于膝关节后侧(腘窝部),另一手握住患肢踝关节上部,然后作屈膝屈髋运动,达最大限度时,垫置膝后之手向前推压膝关节,另一手用力下压小腿,作膝关节屈曲动作,此时常可听泵旷喀喀”的响声,表示手法成功。

(三)动作要领1、动作幅度控制在生理范围内,由小到大,逐渐增加。

2、双手用力既要协同,又要讲究技巧。

3、动作由慢到快,缓慢进行。

(四)临床应用1、伸肩法具有松解粘连,解除软组织痉挛或关节内组织的嵌顿以及滑利关节之功效。

常用于治疗肩关节周围炎以及骨折后遗症引起的肩关节疼痛、运动障碍等症。

2、伸肘法具有疏经通络、理筋整复、松解粘连、滑利关节之功效,常用于治疗肘关节僵硬、屈伸功能障碍等症。

3、伸膝法具有松解关节粘连,解除软组织的痉挛以及松解坐骨神经根粘连的功效。

常用于治疗膝关节疼痛、运动功能障碍以及腰椎问盘突出症引起的坐骨神经痛,并配合腰椎后伸扳法和左右斜扳法治之。

4、伸髋法具有理筋整复、滑利关节、解除软组织痉挛之功效。

常用于腰椎小关节错位、腰椎问盘突出症,及慢性腰肌劳损、腰部僵硬等病症。

5、单屈髋法具有滑利关节、松解粘连之功效。

常与髓关节摇法配合使用,治疗髓关节酸痛、活动不利等症。

6、双屈髋法,不仅能促进髓关节的活动,还能改善脊柱的活动功能。

具有松解粘连、解除软组织的痉挛,或关节组织的嵌顿及滑利关节的功效。

常用于治疗慢性腰痛,腰骰关节劳损,骰尾部挫伤、强直性脊柱炎、腰椎肥大,以及髋关节酸痛、运动功能障碍等病症。

7、屈膝法具有松解粘连、滑利关节之功效。

多用于治疗膝关节酸痛、僵硬、伸屈不利等症。

8、垫膝屈膝法具有松解粘连、增大关节间隙、解除软组织痉挛或关节内组织的嵌顿及滑利关节之功效。

多用于治疗膝关节酸痛、运动功能障碍。

如慢性膝关节骨关节炎等病症。

(五)注意事项1、应用伸屈手法前,应首先了解各关节的正常活动度,要在各关节正常活动范围内运用伸屈法。

2、对功能受限的关节,要充分估计其增大的幅度,然后运用缓慢、均衡、持续的力量,徐徐加大其可能增大的幅度。

3、增大的幅度,要在病人能够忍受的情况下进行,决不可使用暴力,或蛮劲作伸屈法,以避免加重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损伤,甚至骨折、脱位等医疗事故。

4、做伸屈法之前,要明确诊断,排除伸屈法的禁忌症,如骨折、肿瘤、结核等疾患。

5、伸肘法操作时用力大小和伸屈的幅度,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决不可使用蛮劲。

6、双屈髋法(1)操作时要注意循序渐进,逐渐加大弯曲的角度,幅度由小到大。

(2)随着屈髋角度的增大,逐渐加大推送力量,不可使用暴力,力量应由轻到重。

(3)作双屈髋法,同时可配合腰部左右摇动,即在保持患者躯体前屈位的状况下,托臀之手和扶膝之手协同动作,使其腰骰部作缓缓地左右摇动各数次。

(4)老年人腰椎骨质疏松,慎用此法。

7、屈膝法(又称为屈小腿法)(1)屈曲幅度要由小到大,逐渐增加,也可视病情而定。

(2)动作应由慢到快,缓缓进行,不可粗暴。

五、拨伸法(一)分类拔伸法又名“牵引法”,“牵拉法”,“拉法”和“拔法”,为正骨推拿流派常用手法之一,包括全身各部关节,半关节的拔伸牵引:颈部拔伸、肩部拔伸、肘关节拔伸、腕关节拔伸、掌指关节拔伸、指间关节拔伸、腰椎拔伸、骶髂关节拔伸、髋关节拔伸、膝关节拔伸、踝关节拔伸。

(二)操作方法1、颈椎拔伸法:包括掌托拔伸法,肘托拔伸法和仰卧位拔伸法三种。

(1)掌托拔伸法患者坐位,术者站于其后。

以双手拇指端和罗纹面分别顶按住其两侧枕骨下方风池穴处,两掌分置于两侧下颌部以托挟助力。

然后掌指及臂部同时协调用力,拇指上顶,双掌上托,缓慢地向上拔伸1~2分钟,以使颈椎在较短时间内得到持续牵引。

(2)肘托拔伸法患者坐位,术者站于其后方,以一手扶于其枕后部以固定助力,另一侧上肢的肘弯部托住其下颊部,手掌则扶住对侧颜面以加强固定。

托住其下额部的肘臂与扶枕后部一手协调用力,向上缓慢地拔伸1~2分钟,以使颈椎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持续的牵引。

(3)仰卧位拔伸法患者仰卧位,术者置方凳坐于其头端。

以一手托扶其枕后部,另一手扶托下额部。

双手臂协调施力,向其头端缓慢拔伸,拔伸时间可根据病情需要而定,使颈椎得到持续的水平位牵引。

2、肩关节拔伸法:包括上举拔伸法,对抗拔伸法和手牵足蹬拔伸法。

(1)肩关节上举拔伸法患者坐于低凳上,两臂自然下垂。

术者立于其身体后方,以一手托握患肩侧上臂下段,并自前屈位或外展位将其手臂缓缓抬起,至120°~140°左右时,以另一手握住其前臂近腕关节处,同时握上臂一手上移其下。

两手协调施力,向上缓慢地拨伸,至阻力位时,以钝力持续进行牵引。

肩关节上举拔伸法还可于侧卧位时操作。

(2)肩关节对抗拔伸法:患者坐位。

术者立于其患侧。

以两手分别握住其腕部和肘部,于肩关节外展位逐渐用力牵拉。

同时嘱患者身体向另一侧倾斜,或有助手协助固定其身体上半部,与牵拉之力相对抗。

(3)肩关节手牵足蹬拔伸法术者下肢的足跟置于其腋下,双手握住其腕部或前臂部,徐徐向外下方拔伸。

手足协调用力,使其患侧肩关节在外展位20度左右得到持续牵引,井同时用足跟顶住腋窝与之对抗,持续一定时间后,再逐渐使患肩内收,内旋。

3、腕关节拔伸法患者坐位,术者立于其体侧。

一手握住其前臂下端,另一手握其手掌部。

双手同时相反方向用力,缓慢地进行拔伸。

腕关节拔伸法还可以双手握住患者的掌指部,嘱其身体向另一侧倾斜或以助手固定身体上部,进行持续拔伸牵引。

4、指间关节拔伸法以一手握住患者腕部,另一手捏住患指未节,两手同时施力,相反方向拔伸。

5、腰部拔伸法患者俯卧,双手用力抓住床头。

术者立于其足端,以两手分别握其两踝部,向下逐渐用力牵引。

在牵引过程中,身体上半部应顺势后仰,以加强牵拉伸的力量。

6、骶髂关节拔伸法患者仰卧位,患侧膝关节略屈,会阴部垫一软枕。

术者立于足端。

以一手扶按其膝部,另一手臂穿过其腘窝后,握住扶膝一手的前臂下段,并用腋夹住其小腿下段,再以一足跟部抵住其会阴部软枕处。

然后手足协同用力,将其下肢下方逐渐拔伸,身体亦同时随之后仰,以增强拔伸之力。

7、踝关节拔伸法患者仰卧位。

术者以一手握住其患肢侧的小腿下段,另一手握足掌前部。

两手协同施力,向相反方向牵拉拔伸。

在牵拉拔伸过程中,可配合进行关节的屈伸活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