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利用国际税收协定避税与反避税
利用国际税收协定避税与反避税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对一项股权交易到底 如何课税,税务机关是不会仅看交易的形 式的,更会关注交易的本质。如果在探寻 交易本质的过程中,发现纳税人有不具有 合理商业目的的避税安排,就会祭起反避 税的大旗,否定其可能取得的不当税收待 遇。
目前,采取此做法的国家主是瑞士。1962年 12月 瑞士议会颁布《防止税收协定滥用法》,决定单方 面严格限制由第三国居民拥有或控制的公司严格限 制由第三国居民拥有或控制的公司适用适用税收协 定。 1998年10月瑞士政府发布新的通告,该规定主要是 为了限制第三国居民在瑞士中介性机构,然后利用 瑞士与其他国家签订的税收协定减轻预提税的税负。
根据中巴税收协定,对于此项发生在我国的股权 转让收益,征税权在巴方。对此,乌鲁木齐市国 税局一方面进行深入的调查了解,开展对丁公司 居民身份的取证工作,判定是否可以执行中巴税 收协定;另一方面将案情进展情况及具体做法及 时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税局及国家税务总局报 告。国家税务总局启动了税收情报交换机制,最 终确认丁公司不属于巴巴多斯的税收居民,不能 享受中巴税收协定的有关规定,对其在华投资活 动中的所得应按国内法规处理。
国际避税的存在,不仅会严重损害有关国家的税收 利益,破坏税收公平,扰乱经济生活秩序,而且还 会引起国际资本的不正常流动。应对国际避税是世 界各国的难题,鉴于跨国纳税人不正当地使用或滥 用国际税收协定所造成的不良后果,世界各国都十 分注重采取相应措施来防止滥用税收协定现象的发 生,以保护正当税收利益。
2008年12月30日发布的《国家税务总局关于 印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家税务局正确处 理滥用税收协定案例的通知》(国税函 [2008]1076号)是一则经典的反避税案例。
案例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国财政杂志社。
乌鲁木齐市国税局能否对丁公司股权转让 所得课税?
这个问题的关键取决于丁公司到底是不是 真正的巴巴多斯居民。国税机关围绕居民 身份的确定及税收协定条款的适用问题开 展了调查并发现了种种疑点。
为防范第三国居民滥用税收协定避税,可以在协定 中加进一定的防范条款,且实践中一般都选择多种 方法同时使用,很少只局限于某种方法。
1.排除法 即在协定中注明协定提供的税收优惠不适用某一 类纳税人 2.真实法 即规定不是出于真实的商业经营目的、只是单纯 为了谋求税收协定优惠的纳税人,不得享受协定提 供的税收优惠。 3.纳税义务法 即一个中介性质公司的所得如果在注册成立的国 家没有纳税义务,则该公司不能享受税收协定的优 惠。
美国于1997年规定,其非居民如果要就其来源于美 国的所得享受预提所得税的协定减免,必须先申请 并由美国税务局鉴定其缔约国居民的身份。 加拿大、比利时、瑞士、阿根廷等国也有类似规定。
4.收益受益人法 即规定协定提供的税收优惠的最终受益人必须是 真正的协定国居民,第三国居民不能借助在协定国 成立的居民公司而从协定中受益。 5.渠道法 即如果缔约国的居民将所得的很大一部分以利息、 股息、特许权使用费的形式支付给一个第三国居民, 则这笔所得不能享受税收协定提供的预提税优惠。 6.禁止法 即不与被认定是国际避税的国家(地区)缔结税 收协定,以防止跨国公司在避税地组建公司作为其 国际避税活动的中介性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