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卫生法学案例分析

卫生法学案例分析

卫生法学案例分析案情介绍杨某是某医院医生,他采用开处方的手段从其所在医院的药房中骗取吗啡40 余克,然后利用职权向常来看病的吸毒者刘某、陈某、田某等14 人暗示,让他们下班后其家中买药。

通过此种手段,杨某将稀释为72 克的吗啡全部卖出。

案例1 肠梗阻误诊,中毒性休克死亡[案例摘要] 病员女性24 岁。

因右下腹持续性隐痛9 小时来诊。

查麦氏点压痛明显,有反跳痛,白细胞16000//mm,,中性核80%,诊断急性阑尾炎住院手术。

术中见阑尾炎性充血、肿胀, 25 分钟内顺利完成阑尾切除手术。

术后 5 小时病员出现阵发性腹痛,难以忍受。

主治医师甲会诊意见"阑尾炎手术顺利,目前的腹痛无特殊临床意义,肌肉注射杜冷丁75mg"。

术后29 小时,病员恶心、呕吐数次,吐出蛔虫一条,血压90//60mmHg,脐周痛阵阵加剧,压痛明显, 甲看后诊断为胆道�1�7�1�7虫症,仍未给处置。

不久,病员四肢厥冷,血压70//50mg Hg, 请来科主任,他只做了一般扪诊,指示给予升压药物。

又过1 小时,病情持续加重,另一主治医师乙检查病员,认为有腹膜炎、中毒性休克,决定手术探查。

术中见整个小肠逆时针扭转三圈,肠管呈紫暗色,腹腔内大量恶臭液体。

并见有移动盲肠,升结肠表面有散在紫色瘀斑。

行肠扭转复位及减压后关腹。

终因肠坏死、中毒性休克,抢救无效死亡。

病员死后,家属对医院提出质疑,认为误诊误治,追究医疗责任。

《案情分析》根据起病时的症状、体征及术中所见,诊断急性阑尾炎是成立的。

有手术切除的指征。

该病员存在着肠系膜过长的内在因素,又因阑尾手术的激惹,使肠管功能发生紊乱,是肠扭转的诱因。

但由于医师们盲目自信,一方面把术后5 小时剧烈腹痛症状错误地�1�7�1�7�1�7为无特殊临床意义,还给注射了度冷丁,另一方面忽视了血压由120//70mmHg 降到90//60mmHg 这一进入休克状态的原因探索,会诊又不认真,也不进一步做详细检查,就做出与体征不相干的胆道蛔虫症的诊断。

以致因误诊而导致误治。

特别是科主任极不负责任,会诊时只听听汇报,草草扪扪腹部, 根本就达不到纠正错误诊断的目的,从而延误抢救,导致休克不可逆致死。

科主任及主治医师甲应是主要责任者。

对该案实地调查结果。

阑尾炎手术后到第二次手术前的病程记录有涂改,原始记录也查无下落,此事亦应由该主任负责。

《结论》一级医疗责任事故。

《处理》鉴于外科主任工作很不负责任,又指使下级医师涂改病志,错误性质严重, 给行政撤职处分。

给主治医师甲行政记大过处分。

免收病员住院期间医疗费用,给其家属一次性经济补偿3000 元。

误开健侧髋关节病员男性6 岁。

因左髋疼痛,走路困难入院。

体温37.8℃,慢性病容,心肺正常,左髋呈内收屈曲状态,髋关节有压痛,活动受限,托马氏征阳性。

X 线摄影示左髋关节间隙变窄,髋臼及股骨头均有明显破坏。

血沉正常。

诊断为左髋关节结核。

术前,病房护士做了右侧髋关节皮肤准备,手术室护士又将体位摆成左侧卧位,手术医师术前未做检查核对,未参加术前讨论,即行右髋关节手术。

·打开关节囊始发现左右弄错,乃改为左髋关节病灶清除。

术后家属发现右侧腿不敢动,提出质疑。

《案情分析》该案例根据病史、查体及X 线照片,诊断左髋关节结核是正确的。

据已往临床实践,骨及关节结核病例中,一部分可通过抗结核治疗而治愈,有一部分需外科手术清除病灶,才能达到治愈的目的。

但术前一般应�1�7�1�7做一个月左右的抗结核治疗,以防止结核扩散。

本例在入院后半月就施行手术,术前抗结核准备尚显不足,虽术后未出现异常后果,但以后亦应严加注意。

据事后查证,本例主要过失在于X 线照片误将左右号码排错,病房护士把备皮部位弄错, 手术室护士又将体位摆错,手术医师术前未亲自检查病员,未参加术前讨论,单凭X 线及汇报即盲目上台,以致错误地打开健侧关节囊,虽术中得以纠正,但给病员增加了不应有的痛苦。

造成错开部位的根本原因是均未严格执行术前核对制度,当属责任过失。

手术医师应是事故的主要责任者。

《结论》三级医疗责任事故。

《处理》鉴于主要责任者一贯表现好,此次检讨深刻,决定免于行政处分。

令其他当事人亦分别做了深刻检讨。

免收病员因事故增加的医药费。

案例8 腹股沟淋巴结炎误为嵌顿疝手术(案例摘要) 病员男性, 6 岁。

因右侧腹股沟处肿胀疼痛一天,于某日下午9 时45 分入院。

检查:神志清,腹软、无包块、无压痛。

右侧腹股沟肿起,有一4 X2.5cm包块,质硬,触痛。

初诊为腹股沟疝(嵌顿型)?腹股沟淋巴结炎?请上级医师会诊,认为是腹股沟疝(斜疝嵌顿)? 因嵌顿时间已一天,可能发生肠坏死,指示尽快手术治疗。

常规术前准备后,行右腹股沟疝修补术。

术中见局部皮下组织与肿物粘连,分离之后发现为4 个肿胀的淋巴结。

予以清除后,触之腹股沟管及内环处并无疝囊包块。

确诊为淋巴结炎。

术后检查右侧趾有''V''形约0.5X 0.5cm之伤口。

经用青,链霉素等治疗后,于术后第14 天出院o 《案情分析》该例造成诊断错误、治疗错误的原因是: 1.经治医师及上级医师询问病史�1�7�1�7详细,病员姆趾外伤史被遗漏。

2.查体不全面,未检查出右坶趾的伤口。

术前也未进行X 线常规检查,血象化验,致使病员的炎性体征没有及时排除,故发生了不当的手术治疗。

尽管诊疗中有过失,但经积极治疗,未造成不良后果。

只是增加了病员痛苦和经济负担。

《结论》医疗严重差错。

《处理》有关医务人员总结经验教训。

将误诊误治情况如实向家长说清楚,免缴医疗费用。

案例5 颌下淋巴结摘除损伤血管大出血病员男性,38 岁。

以颌下淋巴结炎、结核待除外的诊断,预约门诊手术。

手术由进修医师施行,取仰卧位,头偏向健侧。

在左下颌做长2cm 的斜切口。

包块用刀片锐性分离周围组织,同时用剪刀在切口内剪断周围粘连组织。

突然,血液从切口内呈喷射状涌出。

术者急用纱布压迫,钳夹止血未生效。

其后,在门诊外科医师帮助下,钳夹结扎止血。

立即输液, 联系配血。

此时,术者认为病员病情已经稳定,亦未正确估计出血量,又继续将包块钳夹切除,贯穿结扎。

但切口仍继续出血,病员表现烦躁不安。

当术者准备延长切口检查出血情况时,病员突然翻身呈曲膝俯卧位,随即呼吸心跳停止,经抢救无效死亡。

尸检发现:(1) 面浅静脉见一2mm长破口。

(2)面动脉距颈外动脉1-2cm处可见一2mm长管壁缺损,边缘整齐,为锐器伤。

(3)术中切除的是部分颌下腺,病变之淋巴结完整无损。

(4)尸检中取病变淋巴结病理证实为淋巴结核。

案例一医务人员因失职造成责任事故案[案情简介] 病员男,33 岁,因恶心呕吐、腹胀腹痛、排气排便停止2 天,于1994 年12 月 3 日到某市中心医院外科就诊,以肠梗阻并发腹膜炎入院。

因停电不能立即手术,即刻转入某大医�1�7�1�7以肠梗阻立即住院。

家属向主治医师讲明系某市中心医院停电不能立即手术而转来。

某大医院初步诊断为粘连性肠梗阻,暂行非手术治疗。

治疗中医师观察病情不细, 对家属反映病人腹痛加剧,呕吐物呈咖啡色等症状未引起足够重视,也未及时请上级医师会诊。

至12 月14 日9 时发现病情危急,已出现明显的肠坏死、休克等症状。

医院在抗休克的基础上进行了剖腹探查,见肠管大部坏死,切除所有坏死肠管。

术后出现短肠综合征,营养不良和感染,病员于1995 年1 月1 日死亡。

[处理] 经当地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鉴定认为:①病员入院时症状应诊断为绞窄型肠梗阻, 由于医师临床经验不足,认证不准确,诊断不确切。

②医师在采取保守疗法过程中,观察病情不细,检查处置不当致使病情进展未能及时发现,延误了手术时机。

据此定为一级医疗技术事故。

③�1�7�1�7�1�7据有关规定给病员家属一次性经济补偿,对责任医师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

[评析] 本案的焦点在于是责任事故还是技术事故。

根据《办法》的规定,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有医务人员的失职行为。

此案可从诊断和治疗两部分分析。

①在诊断上从双方的陈述和鉴定委员会的调查可以看出,接诊医师缺乏临床经验而导致误诊,应属技术事故。

②在治疗过程中,观察病情不细,属失职行为,应属责任事故。

但导致病员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失职行为造成的,应定为责任事故为妥。

案例二药师未执行查对制度致死案[案情简介] 患儿男,40 天,主诉轻咳lo 余天,间断抽风3 天,以佝偻病性低钙惊厥、上呼吸道感染、药物性皮疹于1990 年4 月6 日下午4 时10 分收入某医院儿科。

医嘱除静脉给予抗炎和补充能量以外,另给10%葡萄糖7mi 加5%氯化钙5ml,缓�1�7�1�7静脉注射。

值班护理员去药房取药,西药剂师屈某发药时未执行查对制度,将10%氯化钾注射液10ml 一支误认为5%氯化钙10ml 一支发出。

护理员李某取回后也未查对,误将氯化钾当作氯化钙吸取了5ml,加入10%葡萄糖7ml 中,给患儿静脉缓慢注入。

随后发现患儿病情加重,面色苍白,口周发灰,双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呼吸、心跳停止。

医护人员立即进行抢救,20 分钟时,护士发现为患儿推注药物的注射器上套着10%氯化钾安瓿,故立即给10%葡萄糖酸钙8mi 加lo%葡萄糖8ml 静脉注射。

虽经42 小时全力抢救,患儿终因高血钾致呼吸、心跳骤停,缺血缺氧性脑水肿于1990 年4 月8 日下午1 时30 分死亡。

[处理] 医院和地区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患儿的入院诊断和治疗方案是正确的。

本案的第一责任人是药剂师屈某,她未执行查对制度,误将氯化�1�7�1�7�1�7当氯化钙发出,这是酿成不良后果的根本原因。

本案的第二责任人是护理员李某,在给药时未核对药剂标牌即行静脉注射,也属失职行为,未能防止不良后果的出现。

本案鉴定为一级医疗责任事故,医院作出如下处理:给两当事人均记大过处分,罚扣奖金半年;扣儿科、药剂科本季度医疗质量分5 分;正、副院长和医务科科长等4 人引咎自责;罚扣奖金三个月,给患儿家长一次性经济补偿。

市检察院于1990 年5 月26 日对此事故立案侦查,对第一责任人屈某向市法院提出起诉,并对其实行监视居住。

地区卫生局对此持不同意见:其一,国务院颁布的《办法》没有规定凡一级医疗责任事故者均要追究刑事责任,而是以过失情节、认罪态度等综合判定其是否构成犯罪,予以区别对待。

其二,事故发生后,两当事人无文过饰非、毁灭证据和不承认错误的行为与态度,而是认识错误,积极参加抢救。

其三,事故发生后,儿科立即逐级报告医务科、院领导,医院也及时向地区卫生局作了报告。

事故的处理是符合《办法》规定的程序的,是及时的,已达到惩前毖后的目的。

如再追究当事人的刑事责任,则不符合《办法》规定的精神。

据此,地区卫生局派员走访了地、市政法委、检察院、法院、市人大,最后市法院判决屈某无罪,免于追究刑事责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