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
对于外国文化,排外主义的方针是错 误的,应当尽量吸收进步的外国文化, 如 以为发展中国新文化的借镜;盲目搬 何 用的方针也是错误的,应当以中国人 对 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批判地吸收外 待 国文化。……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同 传 样,既不是一概排斥,也不是盲目搬 统 文 用,而是批判地接收它,以利于推进 化 中国的新文化。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对传统文化应该是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求得发展
2、经济
⑴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根本原因) ⑵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3、思想 ⑴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思想逐步深入人心 ⑵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直接原因)
二、新文化运动兴起概况 1 、兴起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 创办
2 、代表 人物: 3 、指导思想(前期): 4 、活动基地: 5 、思想阵地:
当时有人攻击北大教 师胡适等人“覆孔孟,铲 伦常”,“尽废古书,行 用土语为文字”,是“叛 亲蔑伦”,要求北大校长 蔡元培予以裁断。 蔡元培说:“对于学 说,信世界各大学通例, 循思想自由原则,采兼容 并包主义……无论何种学 派,苟其言之成理,虽彼 此相反,而悉听其自由发 展。”
“兼容并包” “思想自由”
代表人物:
陈独秀
鲁迅
胡适
钱玄同
刘半农
李大钊
为什么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主要活动 基地)?
1917年8月 蔡元培请鲁 迅为北大设 计的校徽
“北大”两个篆字的上下排 列,其中“北字”构成背对背的 两个侧立的人像,而“大字”构 成了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校徽 突出一个办学理念,即大学要 “以人为本”。大学,因大师而 大,更因大学生而大。也有人说, 上面的是学生,下面的是老师, 教师就是要甘为人梯;学生站在 巨人的肩膀上,就是要青出于蓝 胜于蓝。北大的许智宏校长说, 真正的“大”学,学术之大,责 任之大,精神之大,尽在其中。
蔡 元 培
蔡元培的办学方针是什么?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陈 独 秀
胡 适
蔡 元 培
李 大 钊
鲁 迅
辜鸿铭 陈独秀:1915年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 动的兴起,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 北大: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李大钊:新文化运动干将,在中国最早举起社会主义大旗
《新青年》:新文化运动主要阵地 蔡元培:北大校长,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方针
——许华茨(哈佛大学史学教授)
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新文化运动前后关于“全盘西化”的言论 “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 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 的”。“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 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 捣乱”。 ——陈独秀 我们必须承认我们百事不如人,不但物 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 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 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肯认错了,方肯 死心塌地去学人家。 ——胡适
没有蔡元培,北大就不成其为北大;
没有北大,蔡元培也不成其为蔡元培。
《北大红楼——新文 化运动纪念馆》
蔡元培
为了塑造新北大,蔡元 培不辞辛苦地聘请众多学术 精英来北大任教。例如在聘 请陈独秀主持北大文科时, 就曾多次拜访陈独秀,因陈 习惯晚睡晚起,他就耐心地 坐在门口小板凳上,等待着 年龄小他一轮的陈独秀睡觉 醒来。
知识结构
一、《新青年》与新觉醒 (新文化运动背景、概况) 二、 高扬科学民主大旗 (新文化运动主要内容) 三、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一、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政治:
选举总统那天,袁世凯雇用了三四千个流氓, 手持大棒把会场围了个水泄不通。议员准两次投 票,都没有达到法定人数,总统迟迟选不出来, 选举从早晨到夜间十点,很多议员饿得肚子辘辘 叫。在第三次投票时,袁世凯才勉强当选。达到 目的以后,他立即解散国会。1915年12月,袁世 凯当上“中华帝国”的皇帝,宣布改1916年为洪 宪元年,准备元年,准备元旦登极。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旧道德: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
三纲 君为臣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父为子纲:子女一切得听从长辈的安排 夫为妻纲:嫁鸡随鸡
五常: 仁、义、礼、智、信
新道德:资产阶级的新道德, 即提倡人权、个性解放、男女平等。
反对旧道德的斗士 ——鲁迅
《狂人日记》——中国第一部白话文小说
20世纪初的政治危机
袁世凯:皇帝之宝
《二十一条》的签订
一、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1 、政治 ⑴国外: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 ⑵国内:中华民国成立,北洋军阀反 动势力妄图复辟帝制。
20世纪初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20世纪初期的政治危机
一、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2 、经济 ⑴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根本原因) ⑵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1、性质
后期: 无产阶级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思想 文化运动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四、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2、进步性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我们结婚吧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女子无才便是德
材料三 《新青年》大力宣传民主和 科学,受到广大青年知识分子的普遍欢迎, 被誉为“青年界之金针”和青年的“良师 益友”,他们说:“青年得此,如清夜闻 钟,如当头一棒”。 材料四 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更加迫 切追求真理、追求进步,从而为马克思主 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推动了 五四运动的发生。
(1)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封建专 制思想的权威被打倒,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 了道路。 (2)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醒了人们对国 家政治事务的关心,为五四运动起了宣传动 员作用。
(3)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找到拯救中 国、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4)是一场全面文化转型运动,对中国的 政治、文化等产生深刻影响,如白话文的使 用。
政治:
1915年1月,日本向中国政府提出的,企图把 中国的领土、政治、军事及财政等都置于日本的 控制之下的二十一条无理要求。袁世凯怕得罪日 本,皇帝做不成,便以中国无力抵御外侮为理由, 于5月9日递交复文表示除第五项各条容日后协商 外,全部接受日本的要求。“二十一条”签订后, 中国人民闻之无比愤怒,全国反对“二十一条”、 反对日本侵略的浪潮风起云涌。
四、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2、进步性 3、局限性:全盘否定中国文化 全盘肯定西方文化
西方文化的精华与缺陷
精华 • 先进的科学技术 • 人文主义思想 • 自由、平等的意识 • 民主与科学的精神 • 法治的原则 • 先进的管理理念 缺陷 • 极端的个人主义 • 金钱至上的拜金主 义 • 腐朽的享乐主义 ……
鲁迅:新文化运动干将,批判封建礼教最激烈的斗士
胡适:新文化运动干将,最早在中国提倡白话文
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 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 城,不可不看辜鸿铭。精通九 国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倒 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 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 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 德文翻译到西方。凭三寸不烂 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 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 托 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 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 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⑵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民众觉醒;
1918年,金陵女子大学的化学实验室
有的同学把《新青年》 从第一期读到最后一期, 这使我们文风一变,再也 不写堆砌词藻、空疏无物 之古文了。
——北京女子高师学生程俊英
1918年,金陵女子大学的排球活动
⑶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
2、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 重铸中华 思 想 解 放 运 动 波 涛 汹 涌
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和专制
西方的资产阶 级民主政治。
自然科学法则、 科学精神和看待 客观事物的科学 观点。
民主
(德先生)
科学
(赛先生)
新文化运动前期指导思想(核心内容、旗帜)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旧道德
新道德
以“三纲五常”为 指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资产 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 阶级倡导的人权、平等思想。
民 主 科 学 精 神 光 芒 四 射
四、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2、进步性 3、局限性
孔子生长封建时代,所提 倡之道德,封建时代之道德也; 所垂示之礼教,即生活状态, 封建时代之礼教,封建时代之 生活状态也;所主张之政治, 封建时代之政治也。 ——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 生活》
靠不住的人
以陈独秀于1915年创办的《新青 年》为其最突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 ……是对全部文化遗产彻底的——全 面的抨击,这是整个运动的特点。
袁世凯(左三)穿起祭祀服在北京天坛祭天 (1914.12.23)
思想: 实质:
一、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3、思想
①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直接原因) ②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思想逐步深入人心
一、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1、政治
⑴国外: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 ⑵国内:中华民国成立,袁世凯复辟帝制破坏共和
北大“三兔”
老兔蔡元培 (1868—1940年)
中兔陈独)
三、高扬科学民主大旗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20世纪初国民之灵魂
镜头一:辛亥革命后百姓门户前的对联
专制 思想 仍旧 根深 蒂固
20世纪初国民之灵魂
镜头二:鲁迅的《药》描述的人血馒头 华老栓是市镇市民,夫妻辛勤操持着一个小 茶馆,是普通的劳动人民。他的儿子华小栓患有 严重的痨病,他不去求医,却相信别人说的人血 馒头可以治病。于是他千方百计去找人血,他拼 命积攒铜钱,只想着尽快把人血馒头取到手,好 医治他儿子的痨病。至于流血的是谁?为什么被 杀以及人血馒头到底能不能治病?他不用也根本 没有去想过这些问题。
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及特点
阶
级
代
表
思想主张
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