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思想品德教学
摘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当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
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实现有效教学,从而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主体意识;有效教学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学生学习的现状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影响下,很多教师已经开始意识到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并且试图采取一些措施和方法,但是效果却不是十分理想。
也就是说,在当前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学生依然处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的位置。
这也是导致很多学生不喜欢思想品德课,甚至根本不知道思想品德是什么的主要原因。
在走访、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往往会采用一种“变相体罚”的方式,也就是对于学生出现错误的问题或者较为经典的答案模式,会要求学生反复进行抄写或者背诵。
通过这样的方式在较短的时间内,或许可以达到强化记忆的目的。
但是从长远效果来看,由于教师并没有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积极引导作用,往往会导致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大大降低,从而影响学习质量和效果。
1.激趣法
兴趣是成功的一半。
无论什么科目的教学,只要能引起学生的
兴趣,这样的教学就是成功的教学。
新课标的思想品德教学也不例外。
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培养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2.导入激趣法
教师备课要做到“三备”,其中最重要的是备学生。
初中学生好奇心强,模仿能力强,所以每堂课教师都要抓住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在上七年级下册《勿为小恶》时,我故意迟到五分钟才到教室。
到教室时,我特意说:“只是迟到几分钟而已,小意思。
”这时有些学生蠢蠢欲动了,想反驳我。
于是,我趁机让他们讨论平时大家都认为的“小事、无关紧要的事”是否真的是小事、无关紧要的事。
3.讨论激趣法
学生亲自参与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也是新课标的要求。
教师在当“配角”的同时,应做好每堂课的“导演”工作,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形成师生互动合作的课堂氛围,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些有趣味的、能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
如,学习《明辨是非》中家长言行的看法时,我把学生分成两组讨论:“家长的话,我们该不该听?”讨论时,学生反映强烈,纷纷举手,各抒己见。
有的学生认为家长的话,我们一定要听,因为他们是我们的长辈,他们的社会经验比我们丰富;但也有学生不赞同,因为他们跟不上时代,太落后了……讨论后,我引导学生看问题要一分
为二,不应该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
最后学生总结:对长辈的言行我们需要分清是非,问个究竟,而不能无原则地一概服从;长辈如果做错了,我们也应该帮助他改正。
通过讨论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
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参与意识,让他们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思想品德教学的关键。
1.更新教育理念,确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以人为本,在教学中就是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新课程强调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和生活世界,尊重学生的个性。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主动接近学生、了解学生,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以一种平等、博爱、宽容、引导的态度来对待每位学生,尊重每位学生的兴趣、爱好,真正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素质。
2.培养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角度来看,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重点是努力增强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
要唤醒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
思想品德课的学科特点决定了这门课程比较抽象,但这不能和枯燥无味画等号。
这就需要在课程设置上下一番工夫,如:在学习《不同民族的文化与习俗》内
容时,怎么让学生自己感受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与习俗呢?我就设置了几组关于不同民族风情的情境表演,让学生通过表演活动,了解文化的异同以及与其他国家、民族、地区的人们交往的秘诀。
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师生交流,静态的教材变“活”了。
对学生来说,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记忆不深,只有亲身实践和体验到的,才是印象深刻的。
这样可以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热情,从而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
3.通过提问,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提问是一个双向的、互动的过程,不仅包括教师向学生的提问,同时也包括学生向教师提问的过程。
但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时,一定要紧密围绕当堂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同时也要符合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和知识储备水平。
此外,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大胆地鼓励学生提问。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路上的引导者和领路人,在适当的时机给学生以必要的启发和提示。
这样的一个过程,就需要学生不断地向教师提出问题。
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清楚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然后进行有针对性地分析与讲解。
事实上,在新课程改革后的试卷中,很多学生对于材料分析题无从下手,也与教师缺乏引导教学,学生缺少自主学习能力锻炼有很大的关系。
但是,作为初中思想品德教师,一定要特别注意:不仅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同时还要及时给予学
生的提问以必要的解答与反馈,尤其是在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是非常恰当或合理的时候。
总之,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能从多方面、多角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境界,并从思想品德知识海洋中吸取营养,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促进教师圆满完成授课任务。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我相信只要按照新课程理念要求,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改进教学方法,积极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丹.浅谈情景创设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运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06).
[2]李萍.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改进思想品德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09(02).
(作者单位湖北省房县青峰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