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资本论》中信用和银行的理解《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全面研究了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生产的总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运动规律,科学地分析了社会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预示了未来社会的某些基本特征。
作为一名经济学的学生,《资本论》是必读的经典。
银行作为经济学学生主要的就业选择,使得我们理应对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的运作及本质进行了解和学习。
《资本论》作为经济学的伟大著作,其中的理论仍对其有很大的解释性。
相关理论主要集中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章和第三卷第五章。
一、关于信用的理解银行的本质是信用中介。
那么什么是信用呢?对于信用的内涵,马克思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或做正面的阐述,但他引用并肯定了英国政治经济学家图克·托马斯关于一般信用的一段话:“信用,在它的最简单的表现上,是一种适当的或不适当的信任,它使一个人把一定的资本额,以货币形式或以估计为一定货币价值的商品形式,委托给另一个人,这个资本额到期一定要偿还”。
信用产生于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
“在商品流通的直接形式中,统一价值量总是双重地存在着,在一极上是商品,在一极上是货币。
……但是,随着商品流通的发展,使商品的让渡同商品价格的实现在时间上分离开的关系也发展起来。
”如预付和赊销等买卖方式也发展起来了,这样,“一个商品所有者出售他先有的商品,而另一个商品所有者却只是作为货币的代表或作为未来货币的代表来购买这种商品。
卖者成为债权人,买者成为债务人。
……货币形式——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关系具有货币关系的形式——所反映的不过是更深刻的经济生活条件的对抗。
”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突破了交易的时间限制,即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同时也使得买卖行为转化为借贷行为。
商品所有者出售他现有的商品,而货币所有者暂不作支付,只是作为未来货币的代表来购买这种商品。
这种钱物交易在时间上的分离,使原来的买者演变成了实物的接入者,卖者则演变成实物的借出者。
在直接交换中,买卖双方的钱货同时完成交易,但在赊销中,交换关系转变为债权债务关系。
这样,买卖双方就形成了信用关系。
这种信用关系实际上是在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条件下,以商品赊销或货币接待的形式所表现的一种经济关系,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特殊的价值运动形式。
“买者在把商品变为货币之前,已经把货币再转化为商品,或者说,他先完成商品的第二形态变化,后完成商品的第一形态变化。
卖者的商品在流通,但它只是靠私法的索债权实现它的价格。
它在转化为货币之前,已经转化为使用价值。
”信用的基本特点突出的表现为借贷物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的二权分离,即借出者拥有物品的所有权,而借入者拥有物品的使用权并因此要付出代价即利息。
可见利息是借出者即债权人让渡商品的使用权的价格,而不是所有权的价格。
二、关于生息资本的理解按照马克思的论述,生息资本是职能资本的一种派生形式,是为了获取利息而贷给他人使用的货币资本。
生息资本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资本形式,它的现代形式则是以资本商品为内容的借贷资本。
马克思在第三卷中提到,“货币——在这里它被看作一个价值额的独立表现,而不管这个价值额实际上以货币形式还是以商品形式存在——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能转化为资本,并通过这种转化,由一个一定的机制变为一个自行增殖、自行增加的价值。
……这样,货币除了作为货币具有的使用价值以外,又取得了一种追加的使用价值,即作为资本来执行职能的使用价值。
”生息资本是要把货币让渡给第三者,把它投入流通,使它成为一种作为资本的商品,这种商品的价值在于,能够创造剩余价值、创造利润的使用价值。
同时,这部分货币在执行职能后,又连同利息重新流回到货币所有者的手中。
资本在其循环与周转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主要是因为:1、固定资本在周转过程中,它的价值是按实物损耗程度逐渐转移到商品中去,并随商品的出售一部分一部分地以货币形态流回到资本家手里;而固定资本的实物更新,却是在设备完全磨损以后。
因此,在固定资本更新之前,固定资本的折旧费就会暂时闲置起来。
2、流动资本在周转过程中,当原材料和燃料购置以及工资的支付尚未到期时,一部分流动资本就会以货币行驶时暂时闲置起来。
3、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剩余价值往往要积累到一定数量时,才能用于扩大再生产,在这之前,积累起来的剩余价值也会在一定时期闲置起来。
在上述由于周转运动而游离出来的货币资本,是一种闲置的货币资本,并不能参与到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中,资本家当然不愿让他的这部分资本处于静止,为此,他必定会设法把这部分闲置的货币资本运用起来,贷方给别的需要货币资本的资本家,使之发挥资本的职能作用,以便获得一定的收入。
然而在同一时期内,不同资本家对货币资本具有不同的需要,当某些资本家握有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时,另一些资本家则会由于相反个的原因,恰恰需要补充自己的货币资本。
由于这个缘故,资本家之间就有必要和可能通过有借有还的信用形式,互相调剂货币资本,以适应商品生产和流通的需要。
于是,在资本家之间形成了借贷关系,从职能资本运动中游离出来的货币资本变成了借贷资本。
货币作为资本贷放——以在一定时期以后流回为条件的放出货币——要有一个前提:货币实际上会当做资本使用,实际上会流回到它的起点。
那么货币资本家作为贷出者,从货币资本的转让中获得增殖,即利息,利息不外是一部分利润的特别名称。
货币资本家在把借贷资本的支配权移交给产业资本家的时间内,就把货币作为资本的这种使用价值——生产平均利润的能力——让渡给产业资本家,而由此产生的利润则会在货币资本者和产业资本者之间进行分割。
三、关于银行的理解利息的确定需要贷出者和借入者之间的充分协商,信息的不对称性无疑会浪费许多精力和资源。
因此,生息资本或货币资本的管理需求,成为货币经营者的一项特殊职能。
货币的借入和贷出成了他们的特殊业务。
他们以货币资本的实际贷出者和借入者之间的中介人的身份出现,因此,银行的功能之一就是信用中介。
银行家把借贷货币资本大量集中在自己手中,以致与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相对立的不是单个贷出者,而是作为所有贷出者的代表的银行家。
银行家成了货币资本的总管理人。
另一方面,由于他们为整个商业界而借款,他们也把借入者集中起来,与所有贷出者相对立。
银行一方面代表货币资本的集中,贷出者的集中,一方面代表借入者的集中。
银行的利润一般地说在于:他们借入时的利息率低于贷出时的利息率。
历史的发展使银行在生产要素的分配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个人资本通过银行制度联合起来形成社会资本,而“与私人资本相对立,……这是作为私人财产的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
马克思认为,银行制度扬弃了资本的私人性质,产生了资本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
马克思指出:“银行制度就其形式的组织和集中来说,……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精巧和最发达的产物。
因此,像英格兰银行这样的机构,对商业和工业拥有极大的权力”,“银行制度从私人资本家和高利贷者手中剥夺了资本分配这样一种特殊营业,这样一种社会职能”,“社会范围内的公共薄记和生产资料的公共的分配形式,但只形式而己”。
从以上马克思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生产资料的分配离不开银行制度,银行拥有分配属于别人所有资本的独特职能。
银行是作为信用的中介而存在并发展起来的,银行分配职能的发挥,背后必须有信用作为支撑,信用制度的发展程度决定并制约着银行分配职能的发挥,同时银行也会促进信用的发展。
信用制度是银行分配职能发挥的基础,信用制度越完善,银行分配社会资本这一资源的职能便越能有效发挥;社会信用体系效率越高,银行分配职能的发挥便越充分。
这里的信用制度的完善,是指信用体系的健全、对失信行为的惩罚、信用中介的繁荣和信用管理体系的建立;银行分配职能的有效发挥则是指银行在信贷资源分配上结构的合理,不但能够支持大型企业、重点工程的发展,同时能够支持具有成长潜力的中小企业成长,还能够促进农业、农村的繁荣。
银行分配的生产要素是其吸收的社会资本。
马克思将银行分配的资本划分为几类,一类是银行家的自有资本;一类是职能资本家和货币资本家尚未使用的资本,即有闲资本;还有一类是“一切收入和积蓄中永远或暂时用于积累的部分”。
马克思将银行采取各种形式贷放出去的借贷资本,分为如下几种形式:期票贴现、抵押贷款和存款透支等。
可见银行将自有资本、有闲资本和消费、积累基金汇集起来,转化为借贷资本贷放出去,它打破了职能资本的限制,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和流通的发展,满足各部门各阶段生产、流通过程中的需要。
马克思认为银行的这种分配职能也有消极的一面。
他认为,银行制度“不能改变资本主义的本性,而且作为一种动力,使资本主义生产超出它本身固有的界限来进行,从而成为引起危机和欺诈的一种最有效的工具。
”即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银行将社会资本分配给非所有者使用,部分使用者并无风险意识,这样便把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强化到了极限,银行制度便成为了生产过剩和商业过度投机的主要杠杆,关于这一点,从2008年美国蔓延全球的次贷危机中便能准确体现。
四、总结马克思从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出发,引出了信用的来源。
信用既是生息资本的运动形式,也是银行产生发展的重要环节。
当货币成了支付手段,等价的商品和货币就可以不再同时出现在卖的过程的两极上。
借贷资本的贷出和偿还反映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之间的信用关系。
小的金额不能单独作为货币资本发挥作用,通过银行,它们结合成为巨额,就形成一个货币力量。
由此我们更清晰地知道了资本家获得资本增殖的真正原因:职能资本家把介入的资本在生产中加以运用,通过生产经营活动,获取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而后归还贷款,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以利息形式分给借贷资本家,一部分留归自己。
《资本论》在一百多年后,仍旧对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提供了完美的解答,相信在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学习与研究《资本论》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1、陈征等,《<资本论>选读》[M],高等教育出版社。
2、邱兆祥,《<资本论>中的信用和银行理论》[J],金融科学——中国金融学院学报,1991年第3期.3、王儒化,王百荣,《<资本论>中的银行信用理论与社会主义积累》[J],江西社会科学,1990年第4期.4、曹璞,《基于<资本论>视角的银行分配职能及其启示》[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