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古代部分【阶段特征】西方文明的源头,为人类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留下了宝贵的遗(1)经济:古希腊、罗马奴隶制经济迅速发展,尤其是工商业高度发达,形成了灿烂的海洋文明。
(2)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建立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所建立的民主原则与民主经验成为近现代西方政治思想和制度的渊源。
古罗马逐步建立起系统的法律体系和和法律原则,对其统治起到有力的维系作用,对欧美法律的发展以及民主进程影响深远。
公民有较高参政意识。
(3)思想:古希腊出现了最早的人文主义思想,以人为本的精神,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渊源。
一、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一、希腊政治形成的自然条件1、地理位置:地扼亚、非、欧三洲要冲。
有利于吸取亚非文明。
2、三面环海:海岸曲折、港湾众多。
影响:有利于海外贸易,海外殖民活动等。
3、气候:地中海式气候。
经济作物发达。
(葡萄、橄榄)4、地形:多山,平原少。
经济上:不利于农耕,商品经济发达。
政治上:城邦林立。
二、希腊政治形态——城邦1、城邦的含义:即城市国家,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围一些村落。
2、城邦的特征:小国寡民,独立自治,政治民主。
商品经济发达。
思想文化异常繁荣。
3、城邦的影响:(1)激发了公民的积极性,为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环境。
(2)成为联系各城邦关系的纽带。
(联系包括:相同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共同的遵守和信仰阿波罗神庙的神谕、共同参加奥林匹亚竞技会等)(3)创造出异常繁荣的思想文化。
三、城邦政治的核心力量——公民1、条件:祖籍本邦、拥有一定财产、自备武器作战、成年男性。
2、权利及义务:(1)权利:有权参与城邦的公共事务、城邦行政与司法事务等。
(2)义务:保卫城邦、建设家园等。
3、公民的基本要求:(1)重视公民的参政素质的培养。
书写、修辞、演讲、音乐和体育等方面的系统训练。
(2)珍视自由、平等;蔑视权威、个性张扬等。
(3)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四、知识拓展:1、古代希腊与古代中国比较二、雅典民主政治一、雅典民主政治确立过程1、背景(1)平贵矛盾突出。
(表现在:富有的工商业者与贵族、平民与贵族之间的矛盾)(2)梭伦当选为执政官。
(3)外患:萨拉米危机(导火线)2、奠基——索伦改革BC594(1)内容:经济上:颁布解负令:取消债务奴隶;鼓励发展工商业等。
政治上:A.按财产多少把雅典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规定不同等级享有的政治权利;B.规定最高权力机关是公民大会;C.从四个血缘部落各选一百人组成“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D.设立最高法院——陪审法庭。
(2)特点:公平、中立、法制。
(3)性质:奴隶主的民主政治改革。
(4)评价: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和工商业者的权利,贵族势力受到一定的限制,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奠定了雅典乃至西方民主政治的基础。
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化解社会矛盾。
3、确立——克里斯提尼改革 BC506(1)内容:(政治上)A.以十个地域行政区取代原来的四个血缘部落;b.抽签组成五百人会议,并对所有公民开放;C.组成十将军委员会;D.陶片放逐法(以民主来对抗民主的敌人)。
(2)评价:打破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雅典国家最终形成;雅典民主制度的正式确立。
4、“黄金时代”——伯里克利改革 BC443-429(1)背景:①进入古典时代。
(希波战争的胜利)②雇工贫农地位提高、工商业民主派活跃等。
③民主派领袖伯里克利连任首席将军。
(2)内容:扩大民主制①扩大公民参政范围:除十将军外,所有官职向所有的公民开放,并。
②权利明晰,分权色彩: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五百人会议——公民大会常设机构、陪审法庭——最高司法机关、十将军委员会——最高军政机关。
③制定津贴制度。
目的是鼓励公民参与公共事务,是民主政治的一个保障。
④选举公平:官职以抽签方式产生;轮流坐庄。
二、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①人民主权:体现在合法的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被选举权等权利以及各机构内部实行的集体负责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等。
雅典政治向全体公民开放,官职逐渐不受财产和门第的限制。
②“轮番而治”:“五百人会议”经过抽签选举产生,30岁以上的公民一生可当选两次,每次任期一年。
③权力制约:体现在公民集体对官吏的监督和制约。
“五百人会议”这一具有立法、行政和司法职能的权力机构,受到“公民大会”,也受到由人民直接广泛参与的“陪审法庭”的制约。
陶片放逐法也制约着官员的特权。
④法律至上:雅典严格实行法治,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雅典人视宪法为最高法律,神圣不可侵犯。
⑤公民意识(多数人服从少数人):关心雅典、参与政治、轮番执政是雅典人心目中神圣的事。
城邦至上、政治为本成为雅典人的共识。
三、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评价)1、失:(1)范围:对广大奴隶专政的基础上, 奴隶、妇女和外邦人被排除在民主之外。
(2)性质: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用小国寡民的城邦。
(3)方式: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可能导致。
(4)后果:沦为个人争夺权利的工具;“成也民主,败也民主”。
2、得:(1)于雅典:促成了雅典政治、经济的高度繁盛。
激发了公民自由、开拓精神,铸就希腊人渴求知识、乐于探究的民族性格。
在众多文化领域取得辉煌成就。
(2)于后世: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为后世民主政治发展提供宝贵经验。
(选举制、任期制、会议制、比例代表制、分权制衡、法治)【饕餮盛宴】1.在梭伦改革之后的雅典,有的执政官是未经正当选举上台的,被称为僭主。
他们一般出身贵族,政绩斐然,重视平民利益,但最终受到流放等惩罚。
这种现象表明,在当时的雅典( )A.贵族垄断国家政权B.政治生活缺乏法制基础C.平民没有政治权利D.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2.在古代雅典,官员就职前须宣誓保证依法履行职责,陪审员须宣誓保证公正审判,年满18岁的青年男子须参加成人宣誓仪式才拥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这些宣誓旨在( )A.限制权力滥用B.防止官员腐败C.培育权利观念D.增强责任意识3.公元前427年,希腊小邦密提林背叛了雅典,投靠斯巴达。
雅典民情激愤,公民大会迅速作出决议,将密提林成年男子全部处死,妇女儿童罚作奴隶。
第二天,民众情绪趋于平静,公民大会撤销了原决议。
据此可知,在古代( )A.希腊小邦缺乏政治自主权B.公民决定雅典城邦重大决策C.大邦争霸阻碍了希腊统一D.雅典公民大会有时违背民意4.在公元前9至前8世纪广为流传的希腊神话中,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
这反映了在古代雅典( )A.宗教信仰意识淡薄B.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C.理性占据主导地位D.神话的影响随民主进程而削弱5.(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2)古代雅典的梭伦在诗中写道:“作恶的人每每致富,而好人往往贫穷;但是,我们不愿意把我们的道德和他们的财富交换,因为道德是永远存在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
”据此可知,梭伦( )A.反对奴隶制度B.主张权利平等C.抨击贫富差别D.具有人文精神6.梭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抽签选举绝大多数国家官职,就是先由各大行政单位(当时称部落)投票预选出各官职的候选人,然后再进行二级选举,在候选人之间差额抽签产生各级公职人员。
以执政官为例,当选人数与候选人数比例为1:3。
这一选举法( )A.维护了贵族统治地位B.完善了权力运行机制C.未采用财产资格限制D.有利于民主政治发展7.(2018.4·浙江高考·16)卓尔不群的雅典,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影响深远。
限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其民主制的“得”与“失”表现明显。
下列项中属于其“失”的是( )①公职选举②众多妇女和外邦人不享有公民权③民众组成陪审法庭④城邦建立在对广大奴隶专政的基础上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8.(2018·北京高考·20)民主选举是古代雅典政治的特色。
为确保参政机会均等,有些职位甚至通过抽签产生。
但对于三列桨战舰舰长和许多公共文化活动主管等职位,则指定由最富有阶层的人轮流担任,且自己负担全部费用。
雅典的这些举措( )A.引发了贫富之间的对立B.说明其文化事业不发达C.有助于社会及政治稳定D.实现了绝对平等的理念9.(2018·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2)公元前5世纪,雅典公民获得更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公民的成功“依赖于在大型公共集会上谈话、论辩与说服的能力”。
据此可知,在当时雅典( )A.公民必须能言善辩B.参政议政十分活跃C.民主政治出现危机D.内乱引发思想纷争10.公元前5世纪剧作家阿里斯托芬提到,雅典政府有时让行使警察职能的公共奴隶,用染成红色的绳子驱使公民去参加公民大会。
若有人因此在衣服上留下红色痕迹,他将被处以罚款。
这反映出在当时的雅典( )A.公民大会形同虚设B.民众失去政治热情C.参政是公民的义务D.政府丧失民众信任11.雅典将领阿里斯蒂德被公民大会陶片放逐后,仅过了两年多就被召回,因为波斯大军入侵,需要他参与作战。
打败波斯后,他得以重新任职,而指挥战争获得胜利的功臣地米斯托克利却被陶片放逐。
由此可见( )A.多数人的意愿未必代表公平正义B.陶片放逐法是对将领去留的表决C.直接民主导致了雅典的派系纷争D.主权在民容易导致城邦内部混乱12.公元前406年,雅典取得阿基纽西海战胜利,但也造成了数千士兵因船破沉没溺水身亡。
在随后的公民大会上,指挥这次战役的6位将军被指控救援不力,在没有听取6位将军个人申辩的情况下,就将他们判处死刑。
这反映了当时雅典( )A.公民大会掌握城邦司法权B.公民大会的决定具有至上权威C.被告人没有法庭申辩权利D.军队与公民大会之间存在冲突三、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古希腊(一)背景①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高峰②希腊工商业的发展③平民地位的提高④个人主义的成长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二)代表人物及认识1、智者学派:以普罗塔戈拉为代表(1)观点: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标准,人是万物的尺度(核心)含义:a.强调人作为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b.正义善德、真理等价值标准是由人制定的;c.时间没有客观的评判标准和永恒的真理,人们不该强求一律。
(2)特点:①怀疑神灵,否认绝对权威,尖锐地批判传统,敢于创新;②言论内容和辩论方式完全从个人角度和利益出发,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
③注重实利,以逻辑方法作为辩论工具(3)评价:积极:进一步突破神灵束缚,转而从人的角度理解解释世界,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之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是西方人文精神滥觞。
消极:否定了制度、法律、道德对人的行为的绝对缚束,不利于建立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德;过分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容易造成主观的随意性和极端的个人主义。
2、苏格拉底的智慧:伦理道德(1)提出背景:A.智者学派过分重视人的主观作用,追求功利,忽视了道德B.(2)主要观点:①提倡“认识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