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拉瓦锡doc 北京大学

拉瓦锡doc 北京大学

拉瓦锡
生命科学学院沈佳驹
拉瓦锡是18世纪法国颇负盛名的的化学家,近代化学的奠基人之一。

1743 年8 月26日, 他出生在巴黎一个家境富裕的律师世家。

1794年5月8日死于法国大革命。

他在近代化学中推翻了燃素说,提出燃烧的氧化理论,确定了空气和水的组成,建立近代化学元素概念、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守恒定律,开创有机物分析,制定化学物质命名体系等等。

拉瓦锡的名字和他的《燃烧通论》、《化学概要》等著作一起永远铭刻在近代科学的发展史上。

但人们对拉瓦锡的兴趣并不仅仅因为他是科学的前驱,拉瓦锡在科研领域之外的生活和命运也是他不同于其他科学家而成为一代“传奇”的原因。

在科学史上,拉瓦锡无疑是杰出的开拓者。

但很多人都认为拉瓦锡是个具有争议的人物。

他原本出生在富裕的律师之家,是巴黎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获得律师开业执照,但因为毕业前的暑假的一次野外考察走上科学研究道路;他不单单在化学的理念上锐意革新,而且还作为议员涉足政界,他家庭的客人既包括了作家富兰克林和科学家普里斯特利、拉普拉斯、霍尔等人,也有政府官员和承包税收人;他家境优越,却在年轻时期便承包贷款成为包税人,因为这条“罪状”后来被雅各宾派匆忙送上断头台;他虽然热衷于赚钱,却也时常为非利己的目的拿出巨款,多数情况下用来资助别人;他在学术上屡有建树,但对于其学术名声的激辩一直如余音绕梁般不绝于耳。

在中学甚至更以前的书本上,凡是化学书,都只谈到了拉瓦锡作为近代化学奠基人的贡献,而在欧洲近代史的章节则对其进行了赤裸裸的批判,认为拉瓦锡作为剥削阶级已经彻底站在了大革命的对立面。

不得不承认,拉瓦锡丰富的生活阅历是我们有浓厚兴趣阅读其个人传记的原因。

人类对燃烧现象和本质的识别,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从十七世纪末到1774年拉瓦锡提出燃烧氧化学说,几乎经历了一个世纪,那时燃素论在欧洲大陆上几乎占统治地位。

根据斯塔尔等人的燃素理论,燃素是一种物质,它本身不燃烧,不发光,不可见。

燃素因能迅速运动而传递给接受它的物质粒子。

而我们看到的火是大量这种粒子处于强烈运动状态的聚集体。

燃烧可以用以下两个式子来代表:
可燃物—燃素=灰烬
金属—燃素=煅灰
这个式子很难解释金属在空气中燃烧后质量增加的现象。

既然燃素具有物质性,燃烧后煅灰质量应该减少。

为此德国化学家格伦和法国化学家韦内尔解释说燃素具有负重力性。

随后英国科学家卡文迪许发现氢气后认为它就是燃素,普里斯特利发现氧气(这个结论被认为是光合作用研究中的重大发现),将它称为脱燃素空气。

拉瓦锡本人最初也是燃素说的信奉者。

但当他发现硫燃烧后质量不但不减少而且增加时,他保留了对燃素说的质疑权利。

拉瓦 锡于1777年9月向法国科学院提交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燃烧概论》,提出了燃烧氧化学说:物质只有在氧中才能燃烧,燃烧过程就是氧化过程。

动物的呼吸和燃烧的道理是一样的,体温也就是在氧化过程中产生的。

1786年,拉瓦锡进一步指出,燃素论中的燃素已经从最初的定义逐渐被修正为一个没有严格定义的模糊的要素。

“有时对这个要素有重量,有时没有重量;有时是自由的火,有时是火与土的结合;有时它能穿透容器的孔隙,有时却不能……它真是一个Proteus(希腊神话中的海神,能任意改变成各种形状)。


拉瓦锡接着指出,化学已经到了应该用严格的推论考验的时候,并且化学家应该把事实
和观察与系统和假说区分开来。

拉瓦锡虽然最初也是燃素说的信奉者,但是他在科学实验中精细的定量测定,以严谨的逻辑推论和创造批判的精神彻底推翻燃素说。

氧化学说的建立,使过去以燃素说形式倒立着的全部化学正立了过来,同时也克服了新发现的化学实验与传统的燃素说的观念之间的矛盾,使得持续了近百年的相当棍乱的化学思想得到了澄清与统一从而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所以,人们称拉瓦锡氧化学说的建立是化学史上一场真正的革命。

拉瓦锡燃烧氧化论的提出,在18世纪化学界掀起化学革命。

但不久后另一场革命打破了拉瓦锡四十年顺风顺水的生活。

从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承包税收商人就收到群众的谴责,他们被认为窃取了人民的财产。

大革命后拉瓦锡等包税者的家中遭到查抄,1793年11月24日革命政权发布命令逮捕所有承包税收商人。

拉瓦锡开始在卢浮宫躲藏了一段时间,试图与外界保持书信联系,但提出完成当下课题的一系列请求与寄出的书信一起石沉大海。

于是他于11月28日自首。

他被捕后不久,拉瓦锡被他当时所在单位之一的度量衡调查会开除。

这在学术界引起震动。

各学会纷纷向国会提出了赦免拉瓦锡和准予他复职的请求,但是激进党所控制的国会,对这些请求不仅无动于衷,反而加速拉瓦锡等人走向生命终结。

1794年5月7日开庭审判,结果是把28名包税组织的成员全部处以死刑,并预定在24小时内执行。

当天下午拉瓦锡等人被送上断头台。

著名的法籍意大利数学家拉格朗日闻讯痛心地说:“他们可以一瞬间把他的头割下,而他那样的头脑一百年也许长不出一个来。


从小学到初中我对拉瓦锡,尤其是对他的人生结局印象深刻,其中一个原因是当时的我们还无法把崇高的科学工作者和人民公敌二者同时表现在同一个人身上。

这之中有历史原因。

法国大革命推翻了对内专制、对外无能的路易十六政府,从一定程度上具有进步意义。

但在之后的近一百年,法国国内由于不断的派系斗争一直处于无序的状态。

而我国从建国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由于意识形态的关系,对于世界近现代史的认知一直没有摆脱简单“二元”斗争的影响,即以罗伯斯比尔为代表的小资产阶级引领的法国大革命推翻了腐朽的王室,并成功阻止大资产阶级窃取革命果实,这是进步的。

而拉瓦锡站在了革命的对立面,理应受到批判。

很令人费解的是国内历史教科书认为一百年的混乱恰恰是法国大革命彻底性和影响深远性的体现。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几乎在法国大革命结束后不久,托克维尔批评了它对自由的践踏。

雅各宾派的专政恰恰继承了旧制度最核心的内容,即中央集权。

对于罗伯斯比尔,也有人评价认为其是极端残忍的“恐怖的理论家”。

雅各宾派专制期间数以千计的人被送上断头台,拉瓦锡只是其中之一。

在审判拉瓦锡的过程中,有人对他的辩护喊出“共和国不需要科学”的口号,可见在雅各宾派执政时期法国国内对知识分子的迫害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

法国皇家科学院解散,大批科学家旅居国外或逃往外地,可以说对于皇家科学院的“革命”在执政者看来似乎有利于树立“新的”道德。

“叛国”和“剥削”可以说只是为迫害寻找的理由。

这样的环境,本身就是对科学发展的阻碍。

况且在当时的年代,科学家往往都是富商或得到了富商贵族的赞助。

拉瓦锡承包的税收也可以看作是让自己更专心科研的经济保障。

然而拉瓦锡确实不是冤死的,对于他的罪名,除了“反革命”以外都有一定事实根据。

客观地说,拉瓦锡在自己年轻时期“站错了队”,做出了对自己不利的选择,恰恰是这个在当时无法预料其结果的选择让他在晚年付出了很大代价。

他提前结束了自己生命,成为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每个人都可能因为一步之差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

虽然拉瓦锡的人生并不完美,虽然对于拉瓦锡的学术怀疑一直没有停止过,但这些并不
影响拉瓦锡近代化学之父的地位。

200多年来,人们一直没有忘记他的名字,拉瓦锡在化学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不可磨灭,他的科学思想和治学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

参考书目
○1拉瓦锡,凌永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拉瓦锡的科学研究方法,曾敬民,化学通报,1988.9.
○3拉瓦锡可鉴,张锡金,道德与文明,1986.6.
○4拉瓦锡与化学革命——纪念化学革命200周年,化学通报,1989.6.
○5推翻燃素说的学者——拉瓦锡,袁翰青,化学教育,1983.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