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题申报范文:2060-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课题申报范文:2060-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问题的提出】进入信息时代以来,媒介技术的发展,重新构建了人类的生存空间和生活方式。

与之相伴,媒介素养也成为这个时代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

20世纪30年代,媒介素养教育随着大众媒介的普及而为人们所关注,90年代,这一概念开始引入我国。

尽管这期间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但仍未能从我国媒介生态大环境中对媒介素养教育实践提出有益的建议。

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媒介素养开始呈现出一些问题,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也逐渐由隐性向显性发展。

本课题旨在研究作为新媒体受众主力军和我国未来建设者的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现状,同时针对其媒介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可操作性的提升路径与科学对策。

【课题界定】“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首先是由英国学者提出来的。

我国学者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才开始关注这一问题。

这里,本课题所说的媒介素养教育是指:在大众传媒时代,针对多种媒介对人的影响而提出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方法。

它以培养人的媒介素养为核心,使人们具备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有效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并能理解信息意义以及独立判断其价值的认知结构。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国外研究现状:“媒介素养”的概念是英国学者利维斯等于1933年提出来的。

此后,媒介素养受到各国重视,对其研究也逐渐增多,国外研究现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媒介素养理论的研究。

对媒介素养理论的研究,集中表现在对媒介定义和内涵的界定上。

关于媒介定义和内涵的认识,国外学者大致形成了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对媒介信息的处理和应对能力;另一种观点认为,认为媒介素养是旨在帮助人们学会和掌握有效使用媒介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

二是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探索。

1989年,美国率先成立了“媒介素养研究中心”,系统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实践活动。

与此同时,西方的英国、德国、法国、芬兰、挪威、加拿大等逐渐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到学校教育中来。

亚洲的部分国家和地区在此影响下,也陆续重视起媒介素养教育,其中以日本最为突出。

国内研究现状:在国内,媒介素养的研究起步较晚,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对于该领域的研究才初露端倪。

国内对该问题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媒介素养定义以及内涵的研究。

一些学者从能力上入手,认为媒介素养就是人们对媒介的利用能力;还有人从研究对象入手,对媒介素养的内涵进行了细分,认为,媒介素养包括传者素养、受者素养、媒介素养和媒体素养等。

还有学者从层次关系入手,将媒介素养分为几个依次递进的的层次,第一个层面就是能够合理分配媒介的使用时间;第二个层面是掌握具体的、批判性的媒介使用能力;第三个层面是能够深入认识各种传媒的本质。

二是对媒介素养提升的研究。

随着人们对媒介素养重要性认识的加深,媒介素养教育问题的研究逐渐提上了日程。

国内对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的调查、媒介素养欠缺原因的分析以及提升对策等。

通过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的分析以及产生原因的论述,部分专家学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媒介素养提升的措施。

这些对媒介素养的研究,也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没有走向实践探索。

面对当前发展迅猛的新媒体,结合新媒体来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也不够。

【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新媒体以其信息资源丰富和交流便捷,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和思想交流的重要渠道,对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广泛影响。

新媒体迎合了价值多元化、凸显个性的时代需要,但是也给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发展带来了挑战。

由于大学生身心发展尚不成熟,缺乏相应的社会阅历和独立思辨能力,对媒介及其传递的信息往往会产生严重的误读和误用。

本项目以“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为选题,有利于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国内媒介素养教育研究起步较晚的情况下为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提供有益启示和借鉴,具有显著的理论意义和研究价值。

2、课题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

【理论依据】(1)“马克思人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人的生存、人的价值以及人的发展的理论,是从哲学层面对人的一种思考,是研究媒介素养教育的直接理论来源和依据。

人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最终归宿,而媒介素养教育的最终目的正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使用与满足”理论:是传播学中一种影响比较广泛的受众研究理论,由美国学者E •卡茨于1959年提出。

“使用与满足”理论告诉我们,大学生在媒介的使用过程中并不是被动的接受媒介及媒介信息的,而是从自己的需求出发能动地选择自己所需的媒介信息,媒介素养教育对其意义重大。

(3)“知沟扩大”假设:是关于大众传播活动带来社会分化后果的一种理论假说,是指在现代媒介社会中,随着信息传播的增多,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人将比经济较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信息。

大学生所面临的媒介环境各不相同,提高其自身的媒介素养是有效扼制“知沟裂变”的一项有效措施。

此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是本课题的理论依据。

【研究目标】在当代,迅猛发展的新媒体以其多元性、复合性、娱乐性、互动性和虚拟性的特点,迅速成为大学生了解外部世界的重要渠道,并深刻地影响了他们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

本课题对新媒体背景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探讨,旨在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维度,剖析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缺失的原因,同时结合我国的文化氛围、教育体制、媒介环境以及大学生自身的特性,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视角,以期对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提出尝试性、可操作性的建议和对策。

【研究内容】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在调查分析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的基础上,来探求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提升的对策与措施。

根据目标,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对新媒体、媒介素养等相关概念和相互关系的研究。

由于这两个问题国内起步比较晚,所以本课题力图结合当今媒介发展趋势,通过文献综述的方法来全面梳理相关概念,通过比较分析各种观点之间的优缺点,提出建构本课题的观点。

(2)对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本课题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将对湖北省6所高校学生的利用新媒体的新媒介素养现状进行调查,调查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大学生对新媒体的认识情况、对新媒体的利用情况、对媒介信息的判断甄别情况、对提高自身媒介素养的认识情况。

(3)对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与提升措施、对策的研究。

这是本课题研究的难点,也是本课题研究的难点和目标。

措施的提出建立在对现状充分分析的基础之上,根据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反映出来的问题,提出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措施与对策。

【研究假设】(1)当代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媒介观念,但是对媒介知识掌握不全面,在媒介选择和接触上存在偏差,缺乏独立的判断和思考,且媒介道德观念淡薄,自律意识不强,媒介素养教育有待加强。

(2)导致大学生媒介素养及其教育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包括大学生自身因素,也与大学生所处的学校、社会媒介素养教育氛围以及家庭媒介环境有关。

(3)提高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及其教育水平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有赖于学校、社会、媒体、家庭以及大学生自身的积极协作、共同努力。

【创新之处】首先,从研究视角来看,当前对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多由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师展开研究。

本课题综合运用教育学、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学等多学科视角展开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

其次,从研究方法来看,本课题采用实证调研的方法选取湖北六所高校大学生展开问卷调查,并且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总结出目前大学生媒介素养缺失的现状,从而为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提出有益的对策思考。

最后,从研究内容来看,在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中,很多学者局限于媒介知识和能力的教育,本课题尝试将媒介素养教育容入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中,在媒介能力的基础上增加对媒介观念、媒介心理、媒介道德以及媒介法律等内容的研究,与时俱进地丰富拓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3、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步骤。

【研究思路】本课题立足于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着眼于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的现实分析,综合运用传播学、媒介学、教育学、心理学、人类学、文学、社会学等多元理论视角,深入挖掘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剖析其原因,为构建更加全面、立体、丰富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体系和实践标准,提供具有操作价值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研究方法】根据课题内容和研究目标,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如下方法:(1)实证调查法:本课题将用实证调查的方式,通过设计科学的问卷调查,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及其教育现状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概述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缺失的原因,最后提出科学策略。

(2)资料分析法:本课题尽可能全面掌握国内外与媒介素养教育相关的最新研究动态及成果,在此基础上进行整理、鉴别、归纳和分类,建立课题研究赖以展开的基础资料库。

(3)比较研究法:国外媒介素养教育经过了数十年的发展和完善,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经验都提供了大量可供参考的资料。

通过对国内外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内容、政策以及历史进行梳理,有助于我国开展富有本土特色的媒介素养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

【技术路线与实施步骤】本课题拟通过设计科学的问卷调查,以湖北省6所高校为例,以此来了解新媒体环境下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及其教育现状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总结新媒体的发展与运用给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带来的挑战,并归纳其媒介素养教育缺失的原因,最后提出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策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