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班主任工作案例分析(2)

班主任工作案例分析(2)

班主任工作案例分析民权中学杨霞有人说班主任是世界上“最小的主任”,可这“最小的主任”管的事却特别多、特别细,大至教育教学工作,小至学生的头发样样少不了班主任操心。

班主任对班级学生暴露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如何处理,将影响到学生的发展和班风的形成。

下面通过具体事例说说我在处理班级事务的一些做法。

案例一:是“疏”还是“堵”?我班学生石磊,喜欢下象棋,在初二下学期初经常利用课间十分钟与同桌在楚河汉界上厮杀。

由于课间休息时间短,如此这般必将分散上课的注意力。

多次看到这种现象后,我想:象棋是益智游戏,它能锻炼人的大脑,使人思维敏捷。

问题是如何引导学生把这类益智游戏安排在放学后进行?此时正值第一次月考之后,在班会课上我突然提出一个问题:“会下象棋的同学请举手。

”有的学生不敢举手,他想:不知班主任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我接着说:“只要会下象棋就尽管举手,我建议我们班可以举行一场棋赛。

”这时学生可乐坏了,纷纷举手表示愿意参与。

可这又苦了不会下象棋的同学,我又建议:“不会下象棋的同学可进行跳棋赛。

”我宣布:“本次象棋赛欲参赛的同学直接找石磊同学报名,由他和同桌全权负责,只要兴趣一定能做好。

跳棋赛由班长负责。

但下棋的时间得听我的,只能在放学和晚自修后。

” 石磊和同桌积极性大增,和我商量了比赛的方案,并极其负责地组织好比赛,同时他获得本次比赛的第一名,代表班级参加本次运动会的象棋赛。

通过这次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又引导了学生的下棋时间。

一位哲人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

”在教育学生时,教师若能捕捉学生的闪亮点,巧妙应用语言,创设赏识的情境,将使学生找回自信,并促其学业的进步。

石磊的学习成绩属班上落后水平,但该生接受知识的能力较强。

初三总复习之初,我与他交流,提醒他若想读好,总复习开始就得紧紧跟上,只要努力学习,发挥出自己的潜能,相信他能读好。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他更投入、更用功。

在本学期第二次月考,该生明显进步到班级第25名。

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

在一所小学里,他们声称要评估学生们的未来发展前景,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学生的名单神秘地交给教师,还要求保密。

戏剧性的事情发生在8个月之后,当初名列“有发展前途”名单的学生的成绩果然进步更快,性格更开朗活泼,跟老师的关系也更好。

当教师赞叹心理学家的评估惊人准确时,研究者揭开了谜底;其实那份名单是随机选出来的,跟评估一点儿关系也没有。

真正影响学生表现的,是教师无意中流露出的对“天才学生”的关爱和期望。

所以,尊重学生的天性,适时地加以引导,给学生恰如其分的鼓励和支持,很大程度上将促进学生的进步。

案例二: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性格。

我班学生卢文浩,学习较努力,但性格偏内向,脾气暴躁,在初二上学期,偶尔遇到情绪不佳,未经请假就不想自修。

在我班凡迟到、旷课要罚打扫卫生。

有一次处罚时,他很不乐意,甚至对老师和劳动委员的语气很冲动,言语很不友好。

在这种情况下,若采取训斥、指责,甚至体罚的手段去对付学生,往往越搞越僵,既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又伤害了师生感情。

我翻出出勤记录,把他的迟到、旷课情况一一列出,让他清楚劳动委员的安排是公正的。

在事实面前和老师的开导下,他暴躁的情绪逐渐气息。

从那以后,我欣喜地发现他再没有迟到旷课。

有一次,卢文浩在语文课上不想写作文而与科任老师发生摩擦。

我没有在班里公开批评,而是及时和他进行了一次长谈。

经了解,该生在小学时对语文就不感兴趣,不爱写作文。

我耐心地开导他偏科的危害,目前他的学习成绩还有很大提高空间,但科目的不均衡发展又是中考的一大弱势,科任老师完全是为了他的前途负责任。

另一方面,我直截了当地指出其性格的薄弱点一一性格暴躁,若注重个人修养,学会自我调控,增强自我克制的能力,是可以改善的。

在与别人的交往过程中,为避免词不达意,伤害双方的感情,可以先打腹稿,理清思路,再与人交流。

若情绪不好,可以在课余时间通过打球、散步、听歌等消除烦燥的情绪,放松心灵。

在初二上学期末语文考试,该生竟然考及格了,我抓住时机,及时鼓励他,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

他很高兴,学习积极更高。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该生性格变得开朗,遇到事情要请假,他已经会礼貌地和老师交谈。

有一次违反学生常规,他还主动地向老师认错。

教师在传播知识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如何为人处事,养成良好的性格和平和的心态,以适应社会日益激烈的竞争。

而心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若学生经常处在不良情绪的环境中,则易分散精力,影响学习效率,还易产生孤独感或任性行事,乱发脾气,由此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

班主任在与学生的接触过程中,对暴躁型的学生的教育应避其锋芒,注意体察学生的心理状态,善于选择有利于学生悔过认错的教育时机,采取和风细雨、以理服人的方式,耐心细致地摆事实、讲道理,稳定学生情绪,促使学生转变思想,提高认识,使问题得到解决。

总之,培养学生加强自我调控的能力,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每一项学习任务,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将会随之提高。

以上是我在处理学生问题的两个事例,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走进学生的心灵万盛区新华建设小学谭开芬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尤其是高年级的同学逐渐开始注意自己的形象,有的会因为自己的长相不尽人意而产生自卑心理。

所教高年级学生身上发生的事还历历在目。

那是我刚接一个五年级,开学不久,我布置了一个“我是一个的孩子”的小作文。

我清楚地记得,一个叫巧儿的女孩开头这样写道:“我是个丑陋的女孩,矮矮的身子,还有些肥胖,皮肤有些黑,塌鼻子,动作迟缓,我是只丑小鸭,不惹人喜欢。

”其实这个女孩并不丑,只是当时身子不算高,不出众,其貌不扬罢了。

平时我也没发现她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或许是我粗心没了解到吧),只是觉得她文静,性格比较内向,不活泼。

但她待人诚恳,做事一丝不苟,善解人意,写得一手好字。

看到她的文章,我不禁有些吃惊:这孩子心里负担不轻,认为自己在同学中无地自容,抬不起头来。

是多么的自卑。

这时我才意识到我低估了她们,或许是我并不真正了解她们的内心世界。

我以为她们就只是一些涉世不深,天真幼稚,无忧无虑的玩童。

哪知她们已经开始关注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印象如何,并且很在乎别人对她的评价。

她们已经学会掩饰自己,不让自己的喜、怒、哀、乐写在脸上。

在她们看似平静的脸上读不出她们内心的波澜起伏。

作为班主任,这无疑是给我敲了一个警钟,告诉我不要小看她们,告诉我要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

让他们信任我,把我看作知己,朋友。

向我倾诉他们的心声。

而不是把我看作高高在上,没有共同语言的老师。

但此时此刻,我该怎样做才能迈好这走进他们心灵的第一步呢?这一步如果走好了,对学生的一生有益,对我的工作的顺利开展也有好处,如果这一步走不好,也许会影响学生的成长、健康。

也给我的班主任工作带来负面影响。

我思来想去。

古人有句话说得好“此时无声胜有声。

”我与其把她找来给她讲一大堆大道理,倒不如像春风细雨滋润万物细无声一般滋润她的心田。

于是我在她的文章后面这样写道:“你是个乖巧的孩子,你性格温柔,与人为善;你心灵手巧,写得一手好字。

老师非常欣赏你,同学们也很喜欢你。

何况心灵美才是真正的美。

也许是你的自卑心里遮住了你的眼睛,使你看不到老师、同学对你的赏识。

人最可怕的是看不起自己。

”后来我进一步了解,原来她是个单亲家庭的孩子,父母离异,她主要与父亲生活在一起。

但她父亲也很少陪伴她。

她父亲爱喝酒,脾气简单粗暴,对她也不闻不问。

她长期与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

她非常懂事,孝顺、体贴她奶奶。

为了让她感受到老师慈母般的温暖,我有意无意嘘寒问暧。

我知道她内向、胆小,上课不敢举手发言。

我从她的神态中看出她会,于是我有意点名让她发言。

开始她显得胆怯,甚至有些惊慌,我向她投去期待鼓励的目光,终于她壮着胆子回答了问题。

虽然声音并不响亮,我向她投去赞许的目光,并带头鼓起了掌声,同学们的掌声给了她自信。

那一刻,我看到了她从未有过的喜悦。

为了增进同学间的友谊,为了让她感受到成功的乐趣,我在全班开展了写字比赛。

我注意地看着,当同学们看到她的作品时,眼里充满了敬佩、羡慕。

那一刻,她脸上露出了笑靥。

从此,她像变了个人似的,经常和同学们一起活动。

操场上看到她活泼的身影,校园里听到她清脆的笑声。

她喜欢接近我,有意和我套近乎。

我下课在教室批改作业,她围过来看,有时我课间熟悉教案,她伴在左右。

有什么心里话,她也向我倾诉。

看到她快乐,我也快乐无比。

从此,我更关注孩子们的心灵。

我把作文的批语作为沟通我和孩子们心灵的桥梁。

孩子们敢于吐真情。

他们的一篇篇文章犹如万花筒,色彩斑斓。

我利用批改作文感受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用批语,不,是用心与他们进行无声沟通。

成长在一个教育世家,我听的最多的是叶圣陶先生的一句话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我看的最多的是长辈们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关爱学生。

而今长大后我也成了他们”。

带着饱满的热情与曾经的美好憧憬我接手了自己的第一个班级,成为一名年轻教师。

但是,当真正的工作摆在我面前的时候,我才知道仅有热情是不够的。

柱一一提起这个名字,我至今仍有些后怕,却又不失自豪。

我的班上有59个学生,他是59号。

其实学习差点儿并没关系,只要有考试和分数总会有人得第一,也有人是倒数第一,只要勤奋努力,品行好,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向前进也就够了。

但是只过了一周的时间,事实证明我确实是盲目乐观了。

他在中午打饭时加塞并且为其他三个同学代买饭菜,后面有个同学说了他两句,他竟然把一盆菜扣在了那个同学身上。

事情无疑是恶劣的,怎么办呢?纯粹的批评能解决问题吗?我没有着急,而是开始从侧面了解他的情况,然后对症下药。

柱,独生子,有六个姐姐,在溺爱中成长,是家里的小霸王;从小学就是让老师头疼的学生,不爱学习,爱打架,广交社会朋友'一个典型的双后进生(学习差、纪律差)’这是我了解到的有关他的全部情况。

面对这样一份履历,我心里直打鼓:批评起作用吗?谈心有效果吗?我能改变他吗?用什么办法来转变?短期内看来不会有大的转机。

有了心理准备,所以我没有就这件事直接批评他,而是避实就虚。

我找了包括柱在内的十名同学过来谈心,每当他要插话的时候,我就故意点其他同学发表看法,一次,两次,三次,最后他急了,老师,你为什么总是打断我的话,让别的同学插话”时机来了,是呀,好汉子怕反个,谁都有等得不耐烦的时候,你不想别人加你的塞,那你加别人的塞,别人就能高兴吗”?他没想到我把事情引到了这上面,稍微愣了一下,说那件事算我不对”。

但是从他的表情和语气我能感觉到他并非心服口服。

但是,我没有再深究下去,只是说,我相信你是个好孩子,只是脾气有点急,遇事要心平气和。

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

但是对于他我并不放心。

以后每隔一周左右我就以补课为理由找他聊天,给他讲学习方法,讲解难题,但是更多的是交流对学习的看法,对人生的理解和对未来的憧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