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重组
(一)转化(transformation)
具体转化过程如下: 进入受体细胞的DNA单链与受体菌染色体组上同源区 段配对,而受体菌染色体组的相应单链片段被切除, 并被进入受体细胞的单链DNA所取代,随后修复合成, 连接成部分杂合双链; 然后受体菌染色体进行复制,其中杂合区段被分离成2 个,一个类似供体菌,另一个类似受体菌; 当细胞分裂时,此染色体发生分离,形成一个转化子;
1、普遍性转导 普遍性转导又可分为完全普遍转导和流产普遍转导。 (1)完全普遍转导 通过重组,供体基因整合到受体细胞的染色体上,从而 使受体细胞获得供体菌的遗传性状,产生变异,形成稳 定的转导子,这种转导称为完全普遍转导。 (2)流产普遍转导 在普遍性转导中,有时转导来的供体DNA不一定都能整 合到受体染色体上,产生稳定转导子,更多的则是转导 来的供体染色体不能整合到受体染色体,也不能复制, 但可以表达,这种转导称为流产转导。
第三节 基因重组
凡把两个不同性状个体内的遗传基因转移的一起,经过 遗传分子间的重新组合,形成新遗传个体的方式,称为 遗传重组。
一、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
在原核微生物中,基因重组的方式主要有转化、转导、 接合和原生质体融合几种形式。
(一)转化(transformation)
受体菌直接吸收了来自供体菌的DNA片段,通过交换, 把它整合到自己的基因组中,再经复制就使自己变成一 个转化子。这种受体菌接受供体菌的DNA片段而获得部 分新的遗传性状的现象,就称转化。 能进行转化的受体细胞必须处于感受态,即受体细胞最 易接受外源DNA片段并实现其转化的一种生理状态。
(四)原生质体融合
原生质体融合的主要步骤: (2 )在高渗溶液中,用适当的脱壁酶去除细胞壁; (3)将形成的原生质体进行离心聚集,并加入促融合剂 PEG或过电脉冲等促进融合; (4)然后在高渗液中稀释,再涂在能使其再生细胞壁和 进行分裂的培养基上,使其形成菌落; (5)通过影印接种法,将其接种到各种选择性培养基上, 鉴定它们是否为融合子,最后测定其他生物学性状或产 能性状;
2、局限性转导(specialized transduction) 溶源转变(lysogenic conversion): 一个与转导相似又不同的现象 当温和噬菌体感染其宿主而使其发生溶原化时,因噬菌 体的基因整合到宿主的核基因组上,而使后者获得了除 免疫性以外的新性状的现象。
2、局限性转导(specialized transduction) 溶源转变与转导的不同? a)不携带任何供体菌的基因; b)这种噬菌体是完整的,而不是缺陷的; c)获得新性状的是溶原化的宿主细胞,而不是 转导子; d)获得的性状可随噬菌体的消失而同时消失;
普遍性转导的三种后果: 特点:在选择培养基平板上形成微小菌落 转导DNA不能进行重组和复制,但其 携带的基因可经过转录而得到表达。 流产转导(abortive transduction) 进入受体的外源DNA通过与细胞染色 体的重组交换而形成稳定的转导子。
外源DNA被降解,转导失败。
普遍性转导的三种后果: DNA不能复制,因此群体中仅一个细胞含有DNA, 而其它细胞只能得到其基因产物,形成微小菌落。
(三)接合(conjugation)
F因子为附加体质粒既可以脱离染色体在细胞 内独立存在,也可插入(整合)到染色体上
(三)接合(conjugation)
F因子是有关细菌性别的决定者,凡有F因子的细胞,在 其表面就有相应的性菌毛存在。 根据细胞中是否存在F因子以及其存在方式的不同,可分 为四种细胞形式: a)F-菌株, 不含F因子,没有性菌毛,但可以通过 接合 作用接收F因子而变成雄性菌株(F+); b)F+菌株, F因子独立存在,细胞表面有性菌毛;
(二)准性生殖
准性生殖是一种类似于有性生殖,但比它更为原始的一 种生殖方式,它可使同种生物两个不同菌株的体细胞发 生融合,且不以减数分裂的方式而导致低频率的基因重 组并产生重组子。 准性生殖常见于某些真菌,尤其是半知菌中。其主要过 程为: (1)菌丝联结 (2)形成异核体 (3)核融合或核配 (4)体细胞交换和单倍体化
(一)转化(transformation)
影响转化效率的因素:
•受体细胞的感受态,它决定转化因子能否被吸收进入受 体细胞; •受体细胞的限制酶系统和其他核酸酶,它们决定转化因 子在整合前是否被分解; •受体和供体染色体的同源性,它决定转化因子的整合;
(二)转导(transduction)
通过完全缺陷或部分缺陷噬菌体的媒介,把供体细胞的 DNA小片段携带到受体细胞中,通过交换和整合,从而 使后者获得前者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称为转导。获得 新遗传性状的受体细胞,就称转导子。 普遍性转导 细菌转导的二种类型 局限性转导
(三)接合(conjugation)
中间平)接合(conjugation)
接合作用是由一种被称为F因子的质粒介导 F因子的分子量通常为5×107,上面有编码细菌产生性菌 毛(sex pili)及控制接合过程进行的20多个基因。 在细菌中,接合现象研究得最清楚的是大肠杆菌的接合 含有F因子的细胞:“雄性”菌 株(F+),其细胞表面有性菌 毛 不含F因子的细胞:“雌性”菌 株(F-),细胞表面没有性菌 毛
2、局限性转导(specialized transduction) 温和噬菌体 λ裂解时的 不正常切割: 包含gal或 缺陷噬菌体在宿主细胞内能够象正常的 λDNA分子一样进行复制、包装,提供 所需要的裂解功能,形成转导颗粒; 但没有正常噬菌体的溶源性和增殖能力 ,感染受体细胞后,通过DNA整合进宿 主染色体而形成稳定的转导子; bio基因 (几率一般 仅有10-6)
2、局限性转导(specialized transduction) 温和噬菌体感染 整合到细菌染色体的特定位 点上宿主细胞发生溶源化 溶源菌因诱导而发生裂解时, 在前噬菌体二侧的少数宿主 基因因偶尔发生的不正常切 割而连在噬菌体DNA上。 部分缺陷的温和噬菌体 把供体菌的少数特定基因转移到受体菌中
1、普遍性转导 通过完全缺陷噬菌体对供体菌任何DNA小片段的“误 包”,而实现其遗传性状传递至受体菌的转导现象,称 为普遍性转导。
1、普遍性转导 普遍性转导的基本要求: 形成转导颗粒的噬菌体可以是温和的也可以是烈性的, 但必须具有能偶尔识别宿主DNA的包装机制并在宿主基 因组完全降解以前进行包装。
2、局限性转导(specialized transduction) 指通过部分缺陷的温和噬菌体把供体菌的少数特定基因 携带到受体菌中,并获得表达的转导现象。 特点: 只能转导供体菌的个别特定基因; 该特定基因由部分缺陷的噬菌体携带; 缺陷噬菌体是由于其在形成过程中所发生的低频率 “误切”,或由于双重溶原菌的裂解而形成,而后一 情况下可以形成50%缺陷噬菌体;
二、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
在真核微生物中,基因重组主要有有性杂交、准性杂交、 原生质体融合和转化等形式。
(一)有性杂交
有性杂交,一般指性细胞间的结合和随之发生的染色 体重组,并产生新遗传型后代的一种育种技术。 凡是能产生有性孢子的酵母菌和霉菌,都能进行有性 杂交。 生产实践上利用有性杂交培育优良品种的例子很多, 例如,把用于酒精发酵的酵母和用于面包发酵的酵母 两者杂交,就得到了既能生产酒精,有对麦芽糖和葡 萄糖有很强发酵能力的新菌株。
枯草芽孢杆菌的自然转化过程 (革兰氏阳性菌的转化模型)
(一)转化(transformation)
具体转化过程如下:
先从供体菌提取DNA片段,接着DNA片段与感受态受 体菌的细胞表面特定位点结合,在结合位点上,DNA 片段中的一条单链逐步降解为核苷酸和无机磷酸而解 体,另一条链进入受体细胞,这是一个消耗能量的过 程;
(1) F+×F-杂交 F+菌株的F因子向F-细胞转移,但含F因子的宿主细胞 的染色体DNA一般不被转移。
杂交的结果:给体细胞和受体细胞均成为F+细胞 理化因子的处理可将F因子消除而使F+菌株变成F-菌株
(四)原生质体融合
通过人为的方法,使遗传性状不同的两细胞的原生质体 发生融合,并进而发生遗传重组以产生同时带有双亲性 状的、遗传性稳定的融合子的过程,称为原生质体融合。 原生质体融合的主要步骤: (1)选择两个有特殊价值的并带有选择性遗传标记的细 胞作为亲本;
(三)接合(conjugation)
供体菌通过其性菌毛与受体菌相接触,前者传递不同长 度的单链DNA给后者,并在后者细胞中进行双链化或 进一步与核染色体发生交换、整合,从而使后者获得供 体菌的遗传性状的现象,称为接合。通过接合而获得新 性状的受体细胞,就是接合子。 在细菌和放线菌中都存在着接合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