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敏感性皮肤与舒缓类化妆品上篇
敏感性皮肤与舒缓类化妆品上篇
Causes
• 易感因素
• 刺激因素
Causes
遗传
种族
内
皮
分
易
肤
泌 因
类
感
型
素病
因素
其它:护理不当等
性别、年龄
Causes
遗传
有学者通过对敏感性皮肤 个体进行调查,发现大部 分人都有敏感性皮肤家族 史。
Farage MA. Self-reported immunological and familial links in individuals who perceive they have sensitive skin. The 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 2008;159(1):237-8. [PubMed: 18476961]
• 皮肤护理不当
化学因素 包括化妆品、肥皂和清 洁剂等
刺激因素
环境因素 包括紫外线、温度的迅 速改变、季节的变化、 空气的污染、日光照射 等
心理因素 压力的增加、情绪的激动等 常激发或加剧皮肤的反应
生活方式 辛辣刺激的饮食、乙醇均可加重 皮肤反应
舒缓类设计原则
Ø 不能包含常见的变应原和刺激物 î 无防腐剂 î 无香精,香料 î 无酒精 Ø 应选择高质量的、纯净的、不含 杂质的原料
Causes
性别
女性较敏感
男性较敏感
但也有研究显示,皮肤对于刺激的敏感性与个体差异有关,与性别无关
Robinson MK. Population differences in acute skin irritation responses. Race, sex, age, sensitive skin and repeat subject comparisons. Contact dermatitis 2002;46(2):86-93. [PubMed: 11918601]
Causes
皮肤类型
Ⅰ型皮肤是高反应皮肤, 受刺激后恢复慢
Ⅴ/Ⅵ型皮肤与Ⅱ/Ⅲ型皮肤 相比在受到刺激后恢复较 快
. Reed JT, Ghadially R, Melias P. Skin type, but neither race nor gender, influence epidermal permeability barrier funcation. Arch Dermatol, 1995,131:1134-1138
Causes
内分泌因素
有研究显示月经周期会影响皮肤的敏感性,49% 敏感性皮肤的女性认为皮肤反应与月经周期有关
Causes
疾病
异位性皮炎、脂溢性皮炎、鱼鳞病、玫瑰 痤疮等皮肤病患者,皮肤敏感性增高 女性异位性皮炎患者中 , 66%为敏感性皮肤
Mills OH Jr, Berger RS. Defining the susceptibility of acne-prone and sensitive skin populations to extrinsic factors. Dermatologic clinics 1991;9(1):93-8. [PubMed: 1827062]
敏感性皮肤与舒缓类护肤品
• 搜狐女性频道针对3000人进行“皮肤敏感
状态”测试
n 73%女性认为自己皮肤敏感 n 77%女性在使用护肤品、化妆品时,有皮肤发红、刺痛的经历 n 71%女性在天气冷热变化大、或换季时,皮肤容易感到热、痒或刺痛 n 67%女性喝酒精饮料或者吃辛辣食物时,皮肤容易感到热、痒或刺痛 n 75%女性在害羞、紧张时,容易脸红
不同种族对特定物质有不同的敏感性,如: • 非洲裔美国人对大多数环境因素较少发生反应 • 亚洲人常对温度变化以及风发生高反应 • 欧洲裔美国人对风敏感而对化妆品较少过敏 • 拉美人较少对酒精过敏
<<Ethinic variations in sensitive skin : Epidemiological survey>> R.Jourdain, O. de Lacharriere, H.I. Maibach
种反应
图画
Pathogenesis
• 免疫反应增强
由于过敏因素引起的敏感性皮肤是由免疫介导 的。抗原在朗格罕斯细胞递呈后,经过复杂的免 疫反应,产生过敏症状
敏感性皮肤等同于皮肤过敏吗?
Pathogenesis
皮肤屏障功能不良
敏感性皮肤
化学物质渗透增 加
神经末梢受到的 保护减少,导 致感觉神经的 信号输入明显 增加
• 敏感性皮肤流行病学调查
德国:75%皮肤敏感和48%感觉强烈(420名 英国:51.4%女性和38.2%男性(2316 希腊雅典:64% 美国:52%女性(800名女性)
第一节 敏感性皮肤的概述
• 定义 • 原因 • 产生机制 • 分型
定义
何为敏感?
• 生理上或心理上对外界事物反应很快
pH, barrier function, lipid content, integrity and cohesion in a controlled washing test. Skin research and technology,2005;11(1):53-60. [PubMed: 15691260] Draelos ZD. Sensitive skin: perceptions,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American journal of contact dermatitis :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ntact Dermatitis Society
1997;8(2):67-78. [P Chew A, Maibach HI. Sensitive skin. In: Lode ´nM,Maibach HI, eds. Dry skin and moisturizers. Boca Raton:CRC Press, 2000: 429–440.ubMed: 9153340]
Putative neuronal mechanisms of sensitive skin. Experimental Dermatology 2009; 18: 417–423.
Pathogenesis
• 有学者推测敏感性皮肤的人可能有着变异 的神经末梢
• 释放更多的神经介质 • 有独特的中枢信息处理过程 • 慢性的神经末梢损伤 • 或者神经介质清除缓慢等作用共同产生这
舒缓类原料作用机制
A 镇静、舒缓皮肤
B 修复皮肤屏障
C
调节免疫、抗过敏
针对敏感性 皮肤
D
抗炎、减轻炎症介质
Clinic classification
根据其影响因素分类: u 内源性 u 生活方式 u 环境性 u 化妆品性
您的肌肤敏感吗?
1.目前或曾有特应性皮炎、湿疹、过敏性鼻炎、哮喘吗? 2.您有以上疾病家族史吗? 3.您有敏感性皮肤家族史吗? 如果“是”,说明您是敏感性皮肤易感者?请呵护您的肌肤? 4.您使用化妆品或清洁剂时,是否曾经有出现刺痛、烧灼、
Causes
年龄 年 轻 人 比 老 年 人 更 容 易 出 现 皮 肤 敏 感
Robinson MK. Population differences in acute skin irritation responses. Race, sex, age, sensitive skin and repeat subject comparisons. Contact dermatitis 2002;46(2):86-93. [PubMed: 11918601]
Ø 平均成份降到最少 Ø 运用抗氧化产物如维生素E、丁 基羟基茴香醚、丁基羟甲苯以避免 产品的自氧化
敏感性皮肤产生机制
Pathogenesis
1
神经传导功能增强
2
免疫反应增强
3
皮肤屏障功能下降
4
血管扩张及某些炎症介质释放
Pathogenesis
• 神经传导功能增强:可能与内皮素受体、温度感受器、神经营养因子有关
瘙痒、紧绷、干燥等感觉? 5.您在环境变化时,会出现以上不适吗? 6.您在温度变化或换季时,会出现以上不适吗? 7.您在紧张、压力时,会出现以上不适吗? 如果“是”,很不幸,您是敏感性皮肤?请继续往下听?
刺激物及抗原 吸收量增加, 且易到达血管 及抗原呈递细 胞
Pathogenesis
• 皮肤屏障功能下降
敏感性皮肤个体的经表皮失水值升高。 提示其皮肤屏障的可透过性升高,是敏感 性皮肤产生的主要原因
• 敏感性皮肤产生的最主要原因?
A.神经传导功能增强 B.免疫反应增强 C.皮肤屏障功能下降 D.血管扩张及某些炎症介质释放
Jourdain R,Lacharriere Od O,Bastien P,Maibach HI. Ethnic variations in self-perceived sensitive skin: epidemiological survey .Contact Dermatitis 2002; 46(3):162一169.
Definition
• 敏感性皮肤定义为一种高度敏感的皮肤状
态
• 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刺激而产生刺痛、烧灼、 紧绷、瘙痒等主观症状的多因子综合征
• 不仅可出现在某些疾病的临床期或亚临床 期,也可出现在外观完全正常的皮肤
敏感性皮肤一定具备红斑、丘疹、脓疱、 风团等客观体征吗?
是( ) 否( )
原因
Causes
种族
白种人及亚洲人比例较高
在亚洲人中,日本人比例高
Robinson MK. Population differences in acute skin irritation responses. Race, sex, age, sensitive skin and repeat subject comparisons. Contact dermatitis 2002;46(2):86-93. [PubMed: 11918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