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110601

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110601

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General Specifications For M.Sc Students
(从2011年9月开始执行)
总体要求
一、培养目标
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身心健康;
2.在本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任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比较熟练地运用一门外国语。

二、学科专业和研究方向
1.学科专业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可以按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修订,对于具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的学科专业提倡按一级学科制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以利于学科交叉和培养复合型人才。

按二级学科招生和培养的学科,一般应至少有二位从事本二级学科专业研究的学科带头人和相应的学术梯队。

2.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的设置要科学、规范、宽窄适度,相对稳定,数量不宜过多。

应在考虑学科专业自身的优势和特点的同时,密切关注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大意义或深远意义的领域,努
力把握本学科专业发展的主流和趋势,使本学科、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能够立足于较高的起点和学科发展的前沿。

设置研究方向时应具备以下条件:
(1) 有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
(2) 有较好的科研基础,能开出本研究方向的主要课程和相关课程,有培养研究生需要的实验设备及其它物质条件。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硕士生的培养方式为导师负责制,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可以相互交叉。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要求在申请答辩之前修满所要求的学分。

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基础学制为2.5年,在此基础上实行2至3年的弹性学习年限。

全日制在职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不超过4年。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
(一)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分学位课和非学位课两大类,学位课分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非学位课分必修环节和任选课。

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应修最低学分为28学分,其中学位课17学分,非学位课11学分。

1.学位课(17学分)
公共课(5学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36学时;
自然辩证法概论(理工类专业学术型硕士),1学分,18学时;
硕士第一外国语(学术型硕士),2学分,64学时;
基础课:数学类课程,不少于4学分。

(详细课程见附件)专业基础课:提倡按一级学科设置,不少于4学分。

专业课:按一级或二级学科设置,不少于4学分。

2.非学位课(11学分)
必修环节(3学分)
前沿讲座:要求硕士生至少参加8次学术报告,记2学分。

文献综述:指定相应的中、外文阅读材料,由导师考核,记1学分。

任选课(8学分)
其中专业选修不少于4分。

补修课程
对本科非本专业的研究生,应由导师指定补修若干门本专业本科主干课程。

当本科非本专业的研究生较多时,各学科可指定若干门主干课程集中开设。

补修课程不计学分。

(二)课程学时与学分
专业课每门课程原则上不超过2学分,每学分对应16学时。

课程教学一学年分为四个时间段安排,每学期分为上半学期与下半学期,课程学习一般应在0.75学年时间内完成。

五、科学研究及学位论文
为体现分层次、分类型培养的指导思想,对硕士研究生的科学研究及学位论文工作的要求,可分学术型、应用型和复合型制定,重视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学位论文阶段的各环节包括:
1.论文工作计划及选题报告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要密切结合本学科发展或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一般应在第一学年末完成。

2.发表论文要求
全日制学术型硕士要求毕业前发表一篇C类及以上学术论文,其中A、B类期刊论文可为录用通知,EI、ISTP检索的会议论文及C类论文必须正式出版。

署名要求硕士生为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学生为第二作者,作者单位必须为北京交通大学。

3.论文答辩等环节和要求
硕士生一般要用1~1.5年的时间完成学位论文。

论文答辩一般应在第5学期末进行。

交通安全工程
(专业代码:082323;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一、学科简介
“交通安全工程”硕士学科点是“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下的自设二级学科。

本培养方案适用于交通运输学院交通安全工程专业各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交通运输安全管理工程
主要包括交通运输安全管理的政策、法规;安全管理机制及监督机制;交通运输安全保障体系与标准;交通运输安全的设计与规划;交通运输安全经济的理论与方法;交通运输安全评价与决策;交通运输安全心理;交通运输安全系统中人的行为特性;以及计算机在交通运输安全管理中的应用研究等。

2.交通运输安全信息工程
主要包括智能交通系统技术;交通运输安全信息的获取、传输、融合及处理技术;交通运输安全综合监控技术;交通运输系统信息安全技术;交通运输安全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技术;以及交通安全信息系统工程管理技术。

3.交通运输安全保障技术
主要包括交通运输系统状态检测、监测与预警技术;交通运输安全综合评估技术;交通事故分析与诊断技术;交通安全应急处理与救援技术;重大危险源辨识技术;事故模拟再现技术;交
通运输防灾减灾技术;以及相应技术的软件和硬件开发。

二、课程体系
交通安全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如下表所示。

课程。

当本科非本专业的研究生较多时,各学科可指定若干门主
干课程集中开设。

2.公共课、基础课开课以当年开课时间为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