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进行有效的师生交往

如何进行有效的师生交往

如何进行有效的师生交往【摘要】师生关系是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际关系在学校中的具体体现。

师生交往是课堂教学中司空见惯的行为,甚至是不可或缺的行为,可以说,没有了交往,也就没有了课堂教学的活动。

文章着重从平等对话、相互尊重、共享知识、加强沟通与交流这四方面来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师生交往。

【关键词】教师学生有效的师生交往【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4-0027-02交往是指人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普遍的社会生活现象。

人的任何活动都离不开交往。

叶澜教授的“教育形态交往起源说”也认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

”在教育交往活动中,师生之间的交往是最基本的类型,也是对教育过程影响最大的一种交往形式。

良好的师生交往关系是向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

如果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协调,不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就不能发挥真正的教育作用,产生所期望的教育效果。

因此,师生之间应建立起一种和谐美好、有效的交往关系。

一有效的师生交往的含义师生交往,就是指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施教者(教师)和受教者(学生)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人际互动关系或两者互为主体的关系。

师生之间的交往如何才是有效的呢?对于这种有效性,师生必须要把握好师生交往的三个特点(相对性、双重性、复杂性)才能达到。

所谓有效性,在英文中具有代表性的解释是“足够实现某一目的,达到预期或所期望的结果”或“与某一事件或情况的成果有关,有实现目标的力量,反映某一行动的完成或获得结果”。

有学者将有效性的应有涵义概括为“有效果”、“有效益”和“有效率”。

基于此,我们认为有效的师生交往,就是在课堂教学中立足于素质教育的本质与宗旨,师生之间的交往不过于形式、过于做作或是呆板,而是应当具有真实而非虚假的过程,是注重平等对话、付出真爱、相互学习等以此来提升教学效果的一种互为主体的关系。

二有效的师生交往方式在学校的交往实践中,尤其是当前课堂教学状况,师生不能以平等、自由、自主和全面发展的主体而存在的现象比较普遍,以致课堂教学交往也就在某种程度上呈现的是一种虚假的无效的交往,并影响和谐的师生关系及教育目的的实现。

因此,我们需要找到适当的途径和方法,来消除师生交往的不合理性,以建立起合理有效的交往。

1.平等对话平等对话是师生有效交往的前提条件。

师生间的有效交往是一个平等对话、相互理解、彼此认同和沟通的过程,是一个分享情感和智慧的过程。

雅斯贝尔斯认为:“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我与你)的对话和敞亮,这种我与你的关系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可以说,任何中断这种你与我的对话关系,均使人类萎缩。

”显然在课堂这个特殊的场合中,师生之间进行平等的对话具有重要的意义。

平等对话应该成为教育交往的手段,更应该成为一种教育情景。

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不仅是指他们之间狭隘的语言谈话,而且是双方的“敞开”和“接纳”,是对双方的倾听,是双方共同在场、相互吸引、相互包容、共同参与的关系,平等对话应该是师生之间的接纳与分享,是双方的交互性和精神的承领。

平等对话的核心理念就是“平等”,即双方人格、尊严的对等。

如果没有平等的语言环境,如果师生之间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对等,那么这样的对话只会让师生之间越走越远。

平等对话的价值就在于它促进了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

当然,要在师生之间完全实现平等对话是不现实的,但就目前形势看,以这种理念来改革当前的师生关系却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必需的。

要想建立起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就必须解除师生之间或是学生之间的隔阂。

一方面,要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即在交往过程中承认学生的主体性,给予学生所应该享有的权利,给予学生主动发言、参与的机会;另一方面,师生之间也必须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因为学生学习成绩存在差异而使课堂交往呈现出不平等的现象,即在课堂教学中使一部分学生(所谓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成为交往的“贵族”,使一部分学生(老师心目中的差生)沦为交往的“奴隶”。

要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教师就应该学会“屈尊”、“倾听”;而要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教师就要学会调控自己,消除自己的依赖心理,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平等对待学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互相尊重尊重,即尊敬或重视。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尊重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根本准则和基本的道德观念。

尊重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

从心理学角度看,尊重是一种心理需要。

在课堂教学中,作为独立的交往主体,师生之间更应该做到相互尊重。

由于我国一直受传统教育理念“师道尊严”的影响,加上尊师爱生又是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也是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的感情基础,这样在教学中就会经常出现由于教师权威等因素的存在,使教师处于优势的地位,而学生则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导致在教学中师生之间以一种不对等的人际关系存在。

因此,师生间的相互尊重就更多的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上。

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真实的内心体验和情感,这就要求教师要多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重视学生的存在和需要。

如在认知关系上,教师不能以成人的认知方式要求学生,不能忽视学生自己的认知方式;在情感关系上,教师不能忽视学生作为未成年人所感受到的情感体验以及他们的情感需要;在社会关系上,教师作为社会的代言人、教育者和知识的传授者,应该平等地对待学生。

二是教师要在此基础上尊重学生的行为选择。

三是要尊重学生的奇思妙想。

在学习中,学生经常会迸发出一些令教师想不到的奇思怪想,教师不仅不能抹杀学生的这些奇思怪想,而且应该尊重它们,因为这些也可能是学生智慧的展现和创新思维的萌芽。

因此,要构建和谐有效的师生关系就必须尊重彼此在交往过程中所流露出的独特行为与思想,并能够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且尊重并包容他们。

3.共享知识共享知识是师生有效交往的实质。

学校是培养人才、实施教育的地方,因此,师生之间的交往就不能是一般的简单的人与人之间的礼尚往来。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师生交往实质上是师生共享知识的过程,是人类知识传播、传承、发展和创新的过程。

在师生交往的所有内容中,知识交往是核心。

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他们都是课堂教学生活的创造者,都是课堂教学的资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就共同构成了教学活动的两面,教师成为教的主体,学生成为学的主体。

此外,教师还要认识到学生也可以是一个教育者,要充分挖掘课堂教学中的教育资源,捕捉学生的信息,使学生分享相关的经验。

“在交往中,作为自我的主体不是以一种自然的态度,而是以一种超越的、理智的态度,把别人的思想通过自己的思考转变为自己的思想。

”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够以一种超越的、理智的态度,来面对和汲取他人的智慧;引导学生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使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宽容、尊重他人的观点,从而“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

在这里,除了教师要引导学生接纳别人的意见,教师自己也要从学生的学习中汲取一些有用的知识,人非完人,教师也并非事事通,能通晓一切知识。

韩愈在《师说》中论述师生关系时也提到:“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这里首先就强调学生是有可能并且应该超过老师的,正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学生既要虚心向教师学习,也要敢于超越教师。

其次,教师由于受到学科的限制,不可能通晓一切知识,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可能某些方面超过了教师,教师也可以虚心向学生学习,两者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换句话说,师生间的关系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即师生之间可以相互为师。

4.加强沟通与交流沟通交流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的有效前提,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是有效师生交往的必要途径。

沟通是指为了一个设定的目标,把信息、思想和情感在个人或群体间传递,并且达成共同协议的过程。

它可以增进相互了解,有效判断自己现时的行为活动状况,从而进行行为协调,创造一个和谐的氛围。

沟通不良也能导致不良的人际关系。

因此,要构建有效的师生交往关系,教师要了解和掌握人际沟通的技巧,并将这些技巧传授给学生,使师生间的沟通取得最大的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沟通由于受到教学目标、时间等影响,不一定能达到很好的效果,所以师生交往不应仅局限于课堂。

必须创造更多的沟通交流机会来实现更全面的师生交往。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面对面谈话式沟通。

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与学生进行单独谈话,这样不仅可以摆脱双方特定的身份角色,还有助于更深一步了解学生。

二是书信交流沟通。

这种沟通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到平时不易掌握的学生的情况,也可以帮助教师直面学生的内心世界,而作为学生也会得到教师更为完备的帮助和指导。

三是周记和作业沟通。

这种沟通需要教师有一定的敏感性,能透过学生周记中的字里行间及时捕捉信息,然后进行必要的沟通,如写一段鼓励性的语言,提出几点具体的要求,讲讲教师心里的一些感受等等,都可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当然,任课老师在批改作业时也不应满足于对和错,作业本也可成为师生沟通的重要途径,如教师在作业本上写上:“做得真不错”、“希望你继续努力”等等,也许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是电话及网上沟通。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发展,上网也就成了学生业余生活的一部分。

我们可以利用网络的优势与学生进行沟通,建立一个聊天室,让喜欢聊天的学生都进来,通过网络环境为师生、生生间交往提供更多的机会,还可以利用手机发短信或打电话来及时传递信息或调整关系。

总之,师生交往的方式有很多种,但并不是所有的都是有效的。

所以不管哪种形式的交往,也不管是哪个层面的交往,它都需要教师和学生投入全部的人格因素,需要师生作为独立自我的相遇和理解,同时在交往中摄取对方创造的经验和智慧,这样才能在师生交往中将师生各自所扮演的角色与享有的权利发挥得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1]叶澜.新编教育学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266[2]康化椿.德育教学与师生交往[j].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3]flexner s b.the random hous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new york: random house inc, 1987:622[4]murray i a,et al. the oxford englishdictionary[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90[5]姚利民.有效教学涵义初探[j].现代大学教育,2004(5)[6]〔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邹进译)[m].北京:三联书店,1991:3、4[7]郑金洲.基于新课程的课程教学改革[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41~45〔责任编辑:王以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