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教学中的师生交往 (2)

论教学中的师生交往 (2)

论教学中的师生交往【摘要】:教师和学生是贯穿教育过程始终的两个基本要素,教育活动主要是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实现的。

师生关系是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人(教师)与人(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

古今中外教育理论界对师生关系有不同的认识,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论和杜威的学生中心论都曾受到人们广泛的批评。

如今,我国的素质教育需要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它应是一种平等、尊重、宽容、民主、合作、友爱、真诚、互助、赞赏的关系。

正确认识和协调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怎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每一个教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abstract 】: teachers and students are two basic elements throughout the course of the education process, education activity mainly through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re formed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teachers) and people (studen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s the most important relationship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Ancient and modern Chinese and foreign education 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 of the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have different, herbart's dilemma and Dewey's students dilemma has been widely criticized. Now, the quality of our education needs to establish a new type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t should be a kind of equality, respect, tolerance, democracy, cooperation, friendliness, sincerity, mutual relationship, admiration. Correct understanding and coordin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teaching is beneficial to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quality.【关键词】:教学;师生交往【key words 】: teaching;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新课标指出教学关系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

现代教育论认为师生的交往互动,是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师生之间的互动。

因此,在“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现代教学理念下,师生是交互主体性的伙伴关系,两者各具独立人格且完全平等,这种新型师生关系得以建立和表现的最好形式便是课堂教学交往。

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新课改的一项重要任务。

面临新的挑战,教师应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加强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让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体验快乐。

一、师生交往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形成的以“传道、授业、解惑”为目的而建立的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人际关系,这种特殊关系直接影响着教育的发展,在教学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现代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

没有师生关系的和谐,就谈不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育教学过程的优化,更谈不上教育教学管理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师生交往的重要性在教学中主要通过其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其价值主要有两个。

其一,师生交往的工具价值。

学校作为社会中传播文化、培养人才的专门机构,师生交往是科学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的重要途径。

其二,师生交往的目的价值。

师生交往的目的是促进师生的发展,通过交往使学生的认知能力提高,教师的教育理念升华。

正是在这两个意义,师生交往对教育发展具有十分特殊的作用和意义。

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形成“无拘无术”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挖掘学生创造潜能的直接因素。

它不仅会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信任,而且还会使学生把对教师的爱迁移到教师所讲授的学科上来。

当师生关系融洽时,彼此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情境中交往,学生的头脑才会像刚调好的石膏一样具有较大的可塑性,教师也能从中感受到劳动的愉快,产生新的劳动激情和态度。

如果学生仇视老师、抵制教育,教师厌恶学生、消极劳动,教育就进入恶性循环,教育过程就根本无法进行。

二、当前教学模式下的师生交往现状简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因此,我国新课标实施以来,师生交往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推动下得到教育界的普遍认可和重视,广大教师把师生交往作为改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方式,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新课标教学标准,积极探索合作、互动探究的教学策略,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但是,师生交往在一定程度上还受特定模式的影响,继承着传统应试教育下的明显特征,这越来越成为教育发展的障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师生人际关系的疏远性当今社会条件下学生与教师的价值观念和角色期待等都不断地加深加大,以致教师认为学生很难管理,而学生则要求教师的理解与支持,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师生之间没有达成有效的沟通,使师生关系逐渐疏远。

据有关资料显示80%的学生课后与教师接触为零,教师由于多种因素尤其是教学任务的压力,使师生之间课堂下的互动与沟通成为可望而不可及的。

这种情况教师也有苦衷,首先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以及求知欲有直接关系;其次,教师在教学以外的其他工作不易量化,通常没有同教学工作量一样列入教师的考核、评优的指标中,影响了教师加强与学生沟通和交流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二)师生情感关系的距离性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能使其互相了解,彼此共鸣,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而目前教师与学生很少甚至没有情感的交流,使师生关系变得非常淡漠,从而导致师生情感上的距离出现这种现状的原因有很多种,但最主要的是教师以人为本的理念没有形成。

“以人为本”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尊重、爱护、信任学生;学生也应该尊重和理解教师。

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形成民主、平等、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关系,这是当前学校避免师生之间情感隔阂,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

(三)师生教育关系的单向性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师生之间的教育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从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双向互动关系。

从交流角度分析,教育关系是一种双向互动关系,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然而,受传统教育观的影响,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担任着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和伦理道德的传播者,学生被动地接受教育,从而形成这种关系的单向性。

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这种师生关系的框架中,教师只是按照教学大纲来设计教学,把学生的学习纳入固定的轨道中,造成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丧失,与教师不能进行平等地交流,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培养钻研的能力,以致对师生关系逐渐失去信任,这就使师生关系的单向性越来越突出。

三、现代教育中师生交往的特点师生交往作为学校教育环境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特殊活动形式,有其自身的特点。

正是这些独特的性质使其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师生的交往是以教师为主导的交往。

在师生交往中,教师不仅是参与者而且是主导者,师生交往是一个有教师带有主动倾向,并且带有重要交往角色的与学生共同完成的社会活动。

即老师要教书育人, 要管好学生, 维持课堂纪律, 增强与学生的相互了解和认识, 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水平和艺术, 还要关心和爱护学生, 以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四有”新人。

当然学生也要努力学习, 遵守课堂纪律, 要尊重老师的劳动, 这是课堂上师生交往的基本准则。

课堂上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的关系, 其核心是尊师爱生, 这里的尊也包含爱的成分即学生不仅要尊敬老师, 同时要热爱老师, 老师不仅要热爱学生, 同时要尊重学生, 老师“必须了解和尊重他们的权利和义务--享受快乐的权利, 担当责任的义务。

”只有这样, 才能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 驾驭学生。

师生关系的主导方面在老师, 所以师生要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老师在课堂上首先要严于律已, 注意自己的教态、教风和言行, 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讲求民主, 再次就是要善于在课堂上与学生交往,听取学生的呼唤、要求和意见。

处理好师生关系时一定要注意师生在课堂交往中, 教师角色交往占主导地位, 学生在角色交往只起辅导作用, 它只有为角色交往服务才有意义, 否则, 这种交往就会影响教学, 影响课堂纪律, 反过来也会影响师生关系。

(二)师生交往是以多向交往为主的交往。

传统教学中,师生交往多以单向交往为主。

何谓单向交往?所谓单向交往就是信息的发出者和接受者的位置不变的交往。

在课堂上, 老师系统地、有目的地、有秩序地向学生发出权威性的信息, 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接受知识, 受到教育, 就是单向交往。

例如:讲述法教学就是其典型的方式。

但这种交往方式往往难以取得实际效果,在低年级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对牛弹琴的不良现象,这就需要转变观念,运用双向交往, 双向交往是信息的发出者和接受者的位置不断变换的交往。

其优点是信息的传递有反馈, 可以控制, 易保持其正确性, 同时课堂气氛活跃, 易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

但是, 信息的发出者会随时受到信息接受者的批评或挑剔, 比较费时间, 难以有条理, 速度较慢。

例如:问答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是其典型方式。

双向交往能真实地沟通, 增强了解, 所以, 单向交往只有配合。

在素质教育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 应该多提倡在课堂上进行双向交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