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让每一个学生都主动思考,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体现。
下面谈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关键词:素质教育;课堂教学;好奇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1-156-01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这是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和主战场,课堂教学的模式和手段面临一场重大的改革。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使每节课40分钟的效率更高,是关系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教育教学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让每一个学生都主动思考,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体现。
下面谈谈我在课堂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在新知的导入中培养好奇心
好奇心是创新的动力,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导入的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对新知识的好奇心。
当学生对老师的导入产生兴趣、好奇时,他们就会主动积极地深入思考事物的奥秘。
例如:教数学第十册“数的整除”中“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老师说”请同学们报出一个数,老师马上能正确判断出它能否被3整除”。
随即有个平时爱耍小聪明的学生举手说:“他也可以判断一
个数能否被3整除”,同学们都要他和老师比比,本来热烈的课堂气氛更浓了。
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报数,这位同学的判断错了不少,他的理由是看数的个位是不是3、6或9。
而老师呢,不管同学们报出多复杂多大的数都能正确判断。
这一试,学生觉得有趣,并急于找出答案,并在老师带有启迪性的问题引导下,创造性的解决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容易与“能被2、3整除的数的特征”互相混淆的难点。
二、在讲授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学生对老师在新知的导入所产生的好奇,往往来自于教师的创设,这对学生可持续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我们也必须使更多的问题来源于学生,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特别是创造性的想象能力,以及发现新问题的能力。
如在数学第十二册总复习中讲授“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有学生提出:“梯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分别是:s=(a+b)×h÷2, s=a×h÷2, s= a×b,
s= a×a,那么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能不能也都用同一种公式:s=(a+b)×h÷2来计算?”学生的提问也许会被看作多此一举,但我们应看出,这个学生的提问已经不简单了,其实已是一种创新,在观察与想象中创造出了一种新法则。
三、在巩固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同时,鼓励学生敢“疑”
学生往往把书本当作不可超越、不可改变的标准,把“老师说的”当作权威,把知识局限于一个固定的范围。
因此,我们应鼓励学生
不要过于迷信课本或“老师说的”而要敢于怀疑,敢于用自己的脑子去反思,把所得的信息内化成自己的知识。
“疑”并不是要学生去怀疑一切,否定一切,而是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观察问题的全部。
如我有一次听低年级的数学课时,有的学生对加法的运算方法“从低位加起”产生疑问,他就尝试“从高位加起”,其实从速算角度来看的确“从高位加起”要简便,只是进位的处理要复杂一点。
如有学生对面积的意义“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它们的面积”提出疑问,问:“‘角’是平面图形,它的面积能确定吗?铁丝围成的正方形表面的大小是‘零面积’吗?”这些事例看起来可能没什么提的必要,但它确能使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并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解决问题时也要培养学生敢于走出书本的框框。
如在教数学第八册“求平均数的问题”时,有一道例题“有5个同学的身高分别是:132cm,131cm,135cm,129cm,128cm,求他们的平均身高。
”老师先让他们分组讨论寻求解法,解法基本上都是书本上的思路:5个同学的总身高除以5。
但就有学生使用:130+(2+1+5-1-2)÷5这一方法,从另一个角度,用更简便的方法求得答案。
这就是学生的创新思维!老师马上让他给同学们讲解并给予鼓励,让同学们知道课本中的方法也不一定是唯一的。
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创新潜能得到激发。
总之,我们要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不失时机地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并能使在这方面有特长
的学生有所发挥和发展。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