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甘肃古代十大名中医汇总

甘肃古代十大名中医汇总

甘肃古代十大名中医1.岐伯,生活于人文初祖黄帝时代,北地(今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人,为黄帝臣,主管医药,是传说中我国远古时代著名医学家。

他和黄帝以问答形式著成的《黄帝内经》总结了先秦医学思想与临床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备的中医学奠基之作,被尊称为“医家之宗”。

由此,岐伯被尊奉为“中华医学之祖”。

2.封衡(约116-220),字君达,号青牛道士,东汉初道(今甘肃陇西东南渭水东岸三台镇)人。

自幼出家当道士,隐居鸟鼠山(今渭源县境内)修行。

封衡精老庄之学,善医药、针灸。

著有《容成养气术》《灵宝卫生经》《墨隐形法》,为祖国养性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3.皇甫谧(215-282),字士安,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肃省灵台县朝那镇)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

著成的针灸学专著《针灸甲乙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也是最早将针灸学理论与腧穴学相结合的一部著作,对后世针灸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为此,他被后人推崇为“世界针灸鼻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级历史文化名人。

4.吴褆,宋,昭武(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北)人,太学生。

著《圣济经注》十卷。

《圣济经》乃徽宗皇帝敕编《圣济总录》时亲自撰写,以阐发《内经》《道德经》之奥旨。

5.张好问,生卒年月不详,字希敬,祖籍高邮,其祖父张仁为韩王侍医,遂定居平凉。

他承祖业医术,悉心钻研,术益精湛,从医活动时间是在明代弘治初年(1488)至嘉靖十四年(1535)。

著有《张氏医精》。

另著《太素集》《时巢鉴》等书。

6.石坚(?-1743),字碧天,号太朴,甘肃高台县人。

石家世代行医。

石坚幼承家传,医术精良,善治各种杂症。

著有《鸿宝堂医案》一书,惜已失传。

7.刘一明(1734-1821),号悟元子,别号素朴散人,山西平阳府曲沃县人,为清代著名内丹家。

后半生一直隐居甘肃榆中县栖云山、兴隆山修道,设坛传教,著书立说,是晋、陕、甘、宁一带颇具影响之全真龙门派道士,也是当时甘肃最具影响的医家之一。

医著有《眼科启蒙》四卷、《经验奇方》二卷、《经验杂方》《杂疫证治》二卷。

8.张振濯,字仲缨,清·嘉庆十八年举人。

濯素精岐黄术,著有《易医集》《痘疹管见》行世,书名见《四库全书简明录》,子六人,佑、侃俱庠生,佶拔贡生,最知名,能读父书,传其家学,受业于门者亦盛,后官武威县教谕。

9.陈至义(1781-1843),字宜亭,号椿山,甘肃武山县洛门大柳树人。

出身于书香门第,中医世家。

至义平生精通儒术,尤工医学,妙有神契。

临床医方用药,变通机要,所悟恒在古方书外,是陈氏家族在中医方面之集大成者。

曾设万全草堂,赈济贫病,闻名会宁、临洮、渭源、巩昌一带,时人呼之为“陈佛爷”。

著有《医案问答》《脉决》等书。

10.杨维仁,字伯廉,为县医学训科。

幼嗜医术,弱冠南游江浙访师,得吴江徐大椿《医书》六种以归。

后师事古浪李资深,复得钱塘张志聪所注《素问》《灵枢》《伤寒论》及《本草崇原》等书。

生平论述最富,皆能发前人所未发。

著有《周易汇参》《伤寒体注》十卷、《医学阶梯》十二卷。

甘肃近代十大名中医1.慕元春,字善卿,生于清·乾隆盛时,同治二年冬卒,年八十余,镇原县南乡平泉镇人。

元春精歧黄术,其医病以养生为本,服药次之。

著有《养生论》。

2.秦霖熙,字瑞泉,号春帆,甘肃皋兰人。

霖熙素善岐黄,精于别白。

在京二十余年,公务之暇,行医活人。

其医术高明,医德高尚,无论贫富老幼,均一视同仁,慕名而来者络绎不绝。

医著有《外感辨证录》二卷、《小儿惊风治验录》一卷。

3.杨建春(1825-1889),字逢春,号普青,清光绪庠生,原籍江西鄱阳县,至建春辈始居于甘肃庆阳府(今合水、庆城),世代行医。

建春医德高尚,医术至精,救死扶伤,在当地颇有盛誉,集行医经验,搜集单验方5453个,编著《一百七十五证方》两卷,约十八万字。

其孙朝卿遗有《临证验方集》手稿一卷。

4.丁彦龙(1841-1901),回族,原籍陕西凤翔,后迁居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世代行医。

彦龙自幼随父习医,后入药店学徒,钻研医道。

1871年自创“保盛堂”中药铺,闻名遐迩。

自制“避挹疫散”“清瘟散”等,曾有效控制时疫流行。

其二代炳义、炳乾、炳文,著书《圣点脉决》(俗称“佛点头”)。

5.王继志(1868-1926),字士先,号雪山主人,靖远县大庙堡人。

光绪二十九年(1903)中恩科举人,任《秦风报》主编、《陕西通志》总纂。

晚年精医,撰成《经证证药录》十二集16卷,共40余万字,证药172味。

6.王仁山(1892-1972),原名王得寿,甘肃武威城关镇人。

仁山自幼酷爱中医,对伤寒脉法颇有研究。

被当时同行称为“伤寒医家王八爷”,其临证经验被武威1958年的《验方汇编》收录。

7.岳毓兰,清末,生平未详,金县(今甘肃榆中县一带)人,精于医学。

著有《岳毓兰验良方》一卷、《医方百科录》一卷、《外方歌括》一卷。

8.葛正儒,字青云,清末,鼎新县(现甘肃金塔县)新西人,清代文庠生(秀才)。

正儒精医理,善太素脉。

内伤外感,无不手到病除。

而又善治时疫、白喉及虚火。

手著《产后经验良方》《男女杂证要略》等书,惜未刊行。

9.张鼎成,字丹陵,清,生平事迹不详。

精医学,所著有《验方》数十则,抄行于世。

其父张照南,咸丰三年进士,成就后学甚众。

10.甘惠廷(1900-1979),原名甘维哲,学名甘希先,字惠廷,甘肃皋兰县人,世医出身。

曾参与筹建甘肃省中医院、兰州市中医院等。

中华医学会第一批会员,甘肃省第一届人大代表。

善治伤寒、脾胃、妇科等疑难诸病。

一生独创数十特效医方,如治疗外感伤寒的“灵宝汤”“三清汤”“柴豉汤”“苏防杏仁汤”,调经的“加味逍遥汤”“加味少腹逐瘀汤”“荆炭柴胡汤”“柴胡桂枝鳖甲汤”,安胎的“苏梗归身汤”等等,素有“甘氏一贴药”“平民医生”之美誉。

甘肃现代已故十大名中医1.柯与参(1903-1978),名敏,字与参,甘肃宁县人。

1926年,开始行医。

历任中央国医馆理事,上海光华医药杂志社兰州分社社长,甘肃省国医分馆馆长、省中医学会理事长、省中医学院筹备领导小组组长等职。

他一生坚持“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治学思想,精研《灵枢》《素问》等经典著作,曾先后受教于章太炎、恽铁樵、陆渊雷、施今墨等医坛大师,尤以治疗妇科、儿科及消化系统疾病见长,研发了著名儿科良方“健儿素”。

发起创办了甘肃第一个中医学术刊物《国医月刊》,著有《六十种常见病的中医治疗》《柯与参医案》。

其论文、医案遗稿由甘肃省新医药学研究所整理汇集成册,出版了《中国当代医疗经验荟萃》。

2.张汉祥(1911-1983),天津人,中医主任医师。

曾任甘肃省人民政府卫生厅中医门诊部主任、甘肃省中医院院长。

省政协第一、二、三届常委。

他对仲景学说的研究尤为深入,经他治疗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数十年后仍健康地生活。

他曾为前国家主席刘少奇治疗过敏性鼻炎取得明显疗效,由于在中医临床诊治上的卓越成效,多次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他积极筹建了甘肃省中医院。

曾被评为甘肃省和兰州市劳动模范。

其学术思想载入《中国当代医学家荟萃》中。

3.董静庵(1901-1973),甘肃广河县人。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医名渐起,1951年与名中医牛孝威、柯与参等组建中医联合诊所,1955年成立兰州市中医门诊部,1958年扩建为兰州市中医医院并任副院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董静庵主张辨证论治和专方治专病相结合,提倡以少御多,药力才能专一,组方用药谨严,精简便廉,常以七、八味取胜。

晚年治病,多出奇方,以奏奇功。

对常见急慢性传染病和内伤杂病,用自拟方,师古方之意加减,尊古不泥,屡用必验。

自创方“马鞭汤”和“龟龙丸”(天水中药厂制成改名结核丸)治多种结核病疗效甚佳;善用雷击散预防流行性感冒;运用“羚黄散”治各种神经系统疾病,“地丁汤”治各种急性炎症,随证变通,每获奇效。

4.张涛清(1915-2002),山东烟台市人,中医针灸主任医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曾任甘肃省中医院院长、名誉院长,甘肃省皇甫谧针灸研究所名誉所长,甘肃省政协委员,中国针灸学会名誉会长。

倡导成立了甘肃皇甫谧针灸研究所。

他总结出“疾徐,提插,捻转”的复合手法,并根据张机“六经传变”、李杲“脾胃为生化之源”、叶天士“上下交损,当治其中”的理论,提出临症应重视调理脾胃,“调经络,保中气”,创立了“五穴方”,用之于临床疗效显著。

主要著作有《针灸治疗菌痢临床和实践研究论文集》《晋代针灸学家皇甫谧》《针灸内难选读》《甲乙经原文出处考》《张涛清针灸治验选》等。

其传略被载入《中国针灸气功按摩100名人》中。

素有陇原“针灸神手”之美誉。

5.裴慎(1917-1989),字慎之,武山县洛门镇裴家庄人。

最初从事教育,曾任小学校长。

酷爱中医,于三十年代中弃教从医,先后去上海、南京等地,师事我国著名中医欧阳予仲、余无言等人。

学成后在西安、平凉、天水等地开业行医。

三十岁左右,即以伤寒、杂病闻名于陇东、陇南一带。

1949年秋,倡导组建洛门及洛门大众诊疗所和中医药研究组。

其论文《麻疹的辨证论治》《天冬合剂治百日咳113例》因临床验证疗效确凿,被列为协定处方推广。

1953年,被评为省甲级模范,洛门医研组获省甲级模范奖。

1956年,调武山县医院,将原洛门诊所1.5万元的私有资金,无偿捐给国家。

1957年反右派运动中,身陷冤狱。

狱中4年,著成《本草骈比》《金匮新释》等著作。

1962年出狱后安排在天水机床厂医务所工作。

1973年调省劳改局兰州医院任中医科主任、名誉院长。

先后发表论文数十篇,并出版了《裴慎医案选》《本草骈比》《伤寒论方证识》等专著,成为省内著名的中医专家。

裴慎博学多才,于诗文书画等方面都有较深的造诣,有“陇上板桥”之誉。

6.刘景泉(1904-1977),字盈川,甘肃秦安县人。

自幼深受“普施仁义,广积阴德”家风的熏陶,承六世之家学,精通岐黄之术。

1958年,调往兰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现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工作。

刘景泉治学以《内》《难》为理论,以《伤寒杂病论》为临证指导,览百家学说,秉承张元素、李东垣、朱丹溪之说,结合临床辨证实践,总结出中医诊病以“阴阳为基础,脏腑为根本,脉象为依据,八钢为准绳”的思辨模式,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

尤其注重脾胃为后天之本的理论,以升降学说来指导临床辨证施治,独创“升降益气汤”等方剂,应用祖传秘方研制成了“小儿消积杀菌丸”等儿科良药。

临床上胆大心细,选方神奇,处方简约,用药精粹,疗效迅捷,敢于承担风险,曾使众多垂危病人起死回生。

擅治内、妇、儿及杂病。

2007年其子刘东汉教授将刘景泉先生一生行医之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总结整理,编著60余万言的《刘景泉、刘东汉医案精选》。

7.郭均甫(1901-1977),河南省洛阳市人,“平乐郭氏正骨”嫡系传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