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如何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幼儿园教师在继承我国幼儿艺术教育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每个幼儿园都基本上形成了多种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促进了幼儿园艺术教育的发展。
但要深化改革,一系列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
日本著名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总结出儿童音乐才能的发育规律:婴儿降生后对声音就能产生反应;大约在5个月左右就开始对音乐表现出程度不同的反应;大约在7个月时就会模仿简单的节奏;9个月时便会辨别简单的旋律;16个月时可以学唱个别旋律;2岁时就会学唱较完整的旋律及歌曲了。
据有关专家调查发现,人的一生有两个重要的音乐才能发育期:一是学前的2~6岁;二是学生期的12~15岁。
由此可见,音乐作为学前儿童的一种启蒙培养,在婴儿降生后即可开始采用。
学前儿童的音乐教育不是音乐表演,不宜追求技巧娴熟、表现完美,也不是少数人的事情,教师应创造机会让所有的孩子都亲身参与、充分表现;幼儿或迟或早唱准某个音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引导幼儿积极参与、体验和发现等。
如何发挥音乐艺术教育之优势来促进幼儿的发展?本文想从以下五个方面谈谈:
一、音乐教育有助于幼儿情感的发展
音乐是和人的生命关系最为密切的一种艺术形式,婴幼儿对音乐具有一种本能的反应。
而情感是人的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伴随人的一生并和人的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音乐教育起到一种特殊的情感教育,它把旋律、节奏、和声、声调等音乐要素有机地组合起来,将美好的情感付诸声音的表达中,它能拨动幼儿心灵中的琴弦,能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音乐教育还可以使幼儿体验快乐,增强智慧,那动听的音调,丰富的音响、鲜明的节奏,会使他们情绪激动、表情愉快;音乐教育可以发展幼儿的情感、美感,为其今后的健康生活及终生的艺术学习培植动力、奠定基础。
在艺术世界里,音乐是最善于表达情感、激发情感的艺术,它可以使幼儿兴奋,也可以使幼儿镇静,消除紧张情绪,获得情感的平衡;在幼儿园里通过广泛接触表现不同情感、内容丰富的音乐,幼儿的情感世界逐渐变得丰富、充实。
因此,无论是从教育方式、教育手段还是从幼儿的接受心理来看,音乐教育在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方面均具有独特的效果。
当然,幼儿情绪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在音乐教育中注意因材施教,如让情绪极不稳定的幼儿多听一些平和的轻音乐,能起到稳定情绪的作用;而对那些情绪低落的幼儿,则宜让他们多听一些激昂的乐曲,以调动他们的情绪,使他们逐步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二、音乐教育能够开发幼儿智力潜力
美国的斯佩里博士是诺贝尔医学奖的获得者,其研究成果说明:人脑左半球在阅读、写作和数学计算方面起决定作用;右半球在音乐、美术、空间和形状的识别、短暂的视觉记忆和识别不同人的面容等方面起决定作用,它在对空间的认识能力、对复杂关系的理解能力、整体综合能力、直觉能力和想象能力方面胜于左半球。
大脑两半球在功能上又是协调统一,相辅相成的。
人类艺术创造的主要来源在大脑右半球,音乐也直接作用于大脑右半球。
研究表明:当人们欣赏音乐数分钟之后,能使大脑中大量的β脑波降低到α脑波,而α脑波则只有在右大脑半球占优势时才出现,它能使“脑内吗啡肽”大量分泌。
(注:人的大脑中有三种脑波:α脑波、β脑波、γ脑波,其中最多的是β脑波。
)而“脑内吗啡肽”的分泌能极大地提高右大脑半球的使用频率,并促使左右大脑两半球相互协作与沟通,从而实现开发右脑的目的。
显然音乐教育作为“右脑革命”者,在这场右脑革命运动中能发挥如下独特的作用:它使幼儿的右大脑半球兴奋起来,把大脑的兴奋灶暂时由大脑左半球转移到大脑右半球,使大脑左半球得到足够的休整而不至于受到损伤;它改善了由于左右大脑两半球的平衡失调造成的大脑右半球所处的抑制状态,使大脑皮质兴奋性增高,同时其传导与储存能力也相应地得以提高,使左右大脑两半球的优势得到充分的配合和发挥,从而也提高了大脑左半球的工作学习效率。
对于音乐教育的上述作用,数十年前心理学家洛扎诺夫的实验结论就给予了强有力的证明:即以优美的音乐使大脑左半球进入抑制状态得到休息后,人的记忆力是通常状态的2.17倍至2.5倍。
如果对幼儿进行经常性的音乐教育,他们的大脑右半球的潜力就能得到较好的开发,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和整合功能都会提高,脑细胞经常处于兴奋状态,各种能力都能得到迅速发展。
三、音乐教育影响着幼儿听觉、记忆的发展
幼儿阶段是各种感官发育最迅速的时期,是听力培养最重要的时期。
幼儿学习音乐,首先是靠他的听觉得到,然后在多次视听中学会欣赏音乐、感受音乐、表达音乐,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幼儿听觉能力得到加强与提高。
同时音乐作为一种转瞬即逝的时间艺术,要求幼儿保持注意力的稳定,习惯于跟随乐音的运动和变化,以便了解音乐所表现的内容和情感,形成对乐曲的整体感受。
幼儿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分辨声音的高低、音响时值的长短、音量的强弱和不同乐器的音色特性等,都会大大提高听觉的选择性和分析能力,使听觉更加敏锐,对声音的把握更加细微、准确。
当然在此过程中幼儿不仅靠听觉学习,而且更要靠记忆来巩固。
只有幼儿在记住歌词、旋律、舞蹈动作的前提下,才能学会唱歌、跳舞;为了能及时起唱,还必须记住前奏;同时幼儿在集体的音乐活动中,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也会促进孩子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的提高。
四、音乐教育能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比利时一些心理学家发现,2岁半的幼儿只能有二三百个词汇,6岁时他们就掌握了上千个。
如果说0~2岁半的幼儿语言发展像上阶梯的话,那么从2岁半到6岁的儿童语言发展就像上坡,也就是说幼儿从二三百发展到上千个的词汇都是在幼儿园这一时期完成的。
儿童的语言是发展而来的,所有儿童都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即在某个时期只能说一些简单的音节,再过一个时期就能说音节较为复杂的词了,最后才能掌握整个句子和语法。
老师和家长在这一时期对幼儿的引导尤为重要,通过让幼儿感知音乐的节奏、旋律的变化,他们的各种感官、大脑思维都得到充分调动,听觉能力和想象能力因此而提高。
音乐中不同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以及朗朗上口的儿歌,都能刺激幼儿的脑细胞,造成活跃的内心活动,加快幼儿对语言理解和表现的进程,幼儿阶段通过音乐的母语获得的音调积累,对继承民族音乐文化、发展音乐的创造性能力具有深远意义;幼儿园可以利用歌唱表演和音乐欣赏来引导儿童对所掌握的词汇表达自己丰富的思想感情。
幼儿在学唱歌时,为使声音延长,必须要用较长的气流冲击声带发生,为了吐字清楚,必须正确发音,这都锻炼了声带和喉部肌肉,也促进了大脑皮层语言中枢的分化。
观察证明喜欢唱歌的儿童,语言能力发展比较快,使用语言的积极性较高。
五、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幼儿遵循规则、团结协作的意识
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幼儿的协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它本身包含着许多规则,如节奏、音高、强弱、时值长短等,只有严格遵循这些规则,音乐才能表现出优美的旋律。
通过音乐活动所获得的这种规则意识会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活动大多需要协作才能完成:唱歌以合唱为主;舞蹈以集体舞为主;打击乐中合奏占主要地位;音乐游戏中集体游戏又最受幼儿欢迎;这些音乐教育形式对促进幼儿协作意识与协作技能的发展都有其独特的作用。
音乐内在的节拍、节奏,合奏中声部的安排,律动、舞蹈中动作的编排,音乐游戏规则等等,都使幼儿在一种愉快的、“不知不觉”的形式中,培养了自律,养成自愿遵守规则的习惯。
也正是在这些活动中,幼儿体验到集体创造的快乐,学习与他人非词语的交流、默契合作,学会理解、接纳、欣赏他人。
在本文的最后,我们想再次重申:音乐教育的成功、幼儿音乐素质的形成、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一个个音乐教育的活动中,通过教师因材施教,一点一滴地培养起来的。
如果每位教师都能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和安排教育的计划,踏实认真地组织好每一个音乐教育活动,上好每堂音乐课,关心照顾班上每
一个儿童,使他们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就一定能使音乐教育为提高幼儿整体素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事业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