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石油工业发展史及世界著名石油公司介绍
石油工业发展史及世界著名石油公司介绍
• 美国对日石油政策的改 变不但没有遏制住日本 战争,反而成为进一步 扩大战争的动因,然而 现代化战争无法摆脱的 石油因素是日本走向失 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4
绪论
2020/7/8
• 1941年侵入东印度支那 南部。1942年初侵入东 印度群岛。英荷壳牌公司 忍痛炸毁了油田、炼油厂 和管道与储油设施,撤走 了人员。
• 日本人用德克萨斯石油公 司留下的钻机,在苏门答 腊发现了一个大油田。但 是,1943年起,盟军大 量袭击日本的海上通道, 击沉油轮,到1944年一 季度,日本已经没有了石 油进口,整个军事机器陷 入瘫痪。现代化战争对石 油的依赖是勿庸置颖的。
5
绪论
2020/7/8
• 在西线,法西斯德国同日本一样,本国生产的石油很少。 • 1913年德国化学家弗里德里克·伯吉尤斯发明了从煤中提炼液体燃
6
绪论
2020/7/8
• 1942年,德军为获得 能源攻打苏联油田
“如果我无法得到迈科普 和格罗兹尼的石油, 我就不得不结束这场 战争。” ——希特勒, 1942年6月1日
7
绪论
2020/7/8
特点七
20世纪20~30年代,世界石油工业发生了 第一次技术革命
8
绪论
2020/7/8
• 石油地质的技术化 • 背斜(Anticline)理论
• 可贵的实践
9
绪论
2020/7/8
• 这次技术革命的先导,是1900年前后出现 的钻井技术革命。
• 这次技术革命的最重要标志,是地球物理勘 探技术的诞生。
• 一是重力测量(gravity survey)工具—— 扭秤(torsion balance)在勘探上的应用, 在美国发现了一些盐丘构造。不久,扭秤发 展为重力仪。
24
绪论
2020/7/8
25
绪论
2020/7/8
26
绪论
2020/7/8
27
绪论
2020/7/8
28
绪论
2020/7/8
29
绪论
2020/7/8
30
绪论
2020/7/8
31
绪论
2020/7/8
• 这场技术革命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油田开发 的科学化。人们通过多年采油实践,逐步认识 到,一个油田的开发,不是井打得越多越好。 存在一个合理的界限。一个油田要作为一个整 体来考虑,合理布置井网。与此同时,人们发 现,随着天然能量的损失,油井产量逐步递减, 人工注入水,可以为产油层补充能量,提高油 井产量,从而开始对油田进行注水开采,即二 次采油(secondary recovery)。
14
绪论
2020/7/8
15
绪论
2020/7/8
16
绪论
2020/7/8
17
绪论
2020/7/8
18
绪论
2020/7/8
19
绪论
2020/7/8
20
绪论
2020/7/8
21
绪论
2020/7/8
22
绪论
2020/7/8
23
绪论
2020/7/8
• 三是测井(well logging)技术把地面 测量电阻率技术用于裸眼井中,形成了 电法测井,1927年由法国人康拉德·斯 伦贝谢(Kanrald Shlumberger)发明 并开发成商业化的成套技术,随后在委 内瑞拉、俄罗斯、美国广泛采用,成为 判别产油地层重要的矿场地球物理技术。
1861年加拿大地质调查局的斯泰利·亨特(T. Sterry Hunt)初步形成 了背斜理论。四年后,他总结出石油聚集地形成的四个必要条件。 (1)有生油层 (2)地层的特征产状即背斜 (3)适当的裂隙形成油藏 (4)储油层上下有不渗透地层
• 圈闭(trap)构造 1900年的时候,地质学家们懂得了更为广泛认识的“圈闭理 论”:油或气在岩层空隙中运移,一直运移到某些不可渗透的地 层或障碍物才停留下来。把油气就地保存起来的地方叫圈闭。
32
绪论
2020/7/8
33
绪论
2020/7/8
34
绪论
2020/7/8
• 这一次科技革命的第三个重要内容是炼油工艺技术的 飞跃。随着汽油需求量的大幅度上升,人们必须开发 新工艺来提高油品的收率,即从每吨原油中提炼出更 多的汽油来、接着是提高汽油的质量。
• 第一次突破是热裂化(themal cracking)工艺的诞 生和发展。从伯顿热裂化,到克拉克热裂化,到达布 斯连续热裂化工艺,大大提高了汽油的收率。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石油工业发展史
及世界著名石油公司介绍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人文社科部 李静静
Page 1
2020/7/8
第四讲 世界石油工业的发展历程
2
绪论
2020/7/8
特点六
第二次世界大战(1940~1945)对于世界石 油工业既是巨大的破坏,更是巨大的机遇。
3
绪论
2020/7/8
• 日本作为二战中的主要 元凶,是世界上典型的 贫油国,其发动太平洋 战争从某种意义上讲是 为了获得石油资源;
料的技术,1927年法本公司开始以煤生产合成油,1936年末, 希特勒制定9年计划,要使合成油产量增长6倍,1940年日产水平 已达7.2万桶,等于石油生产量的46%,占航空汽油供应量的9%, 1943年日产达12.4万桶。 • 1939年~1940年,它以“闪电式”侵占波兰和法国,从那里夺 取了大量石油。此时,罗马尼亚已成为其盟友,但油田区受到苏 联的威胁;罗马尼亚石油占它进口量的58%。1942年它发动 “蓝色行动”,目标是苏联的高加索地区,而且组织了一支 15000人的石油技术旅,准备在占领油田后恢复和扩大石油生产。 可是,苏联人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德国人只占领了北高加索的玛 依科普油田,却是始终无法进占巴库。 • 1944年5月起,盟军大规模轰炸德国的合成油工厂,1944年9月, 德国的合成油日产量下降到仅5000桶。而苏联红军又占领了罗马 尼亚,使德军断绝了石油供应。这是德国失败的重要原因。
10
绪论
2020/7/8
11
绪论
2020/7/8
12
绪论
2020/7/8
13
绪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020/7/8
• 二是地震勘探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德国人明特 洛普(Mintrop)发明的折射地震法 (Refraction Method)。在墨西哥、美国初 步应用后,美国人德高里尔(Everette DeGolyor)用电子技术加以改造,并且支持 卡切尔(John C. Karcher)发明和形成了反 射地震法(Reflection Method),不久就被 推广应用,成为此后各地油气勘探的主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