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鲟形目的主要养殖鱼类鲟鱼是最原始的脊椎动物之一,被誉为活着的化石。
鲟形目包括已灭绝的软骨硬鳞科(Chondrostidae)和现存的鲟科(Acipenseridae)、匙吻鲟科(Polydentidae)共27种。
鲟鱼为广温性、广盐性鱼类。
大多数种类生存温℃为1~34℃,一般栖息水域上限水温在27℃以下,产卵水温为10~19℃,变幅为7.8~22.2℃。
其对盐度的变化适应能力强,无论淡水还是海水种类,都在淡水中产卵,且进行较长时间的溯河产卵洄游。
寿命长,个体大,性成熟晚,性成熟年龄变异大。
鲟鳇鱼类是鱼类中寿命最长,个体最大的类群。
最大个体体长8米,重1500kg,寿命100龄以上。
雌鱼12~33龄成熟,最晚35龄;雄鱼早3~5年成熟。
生殖力高,通常怀卵量近百万粒,孵化期长,水温14~19℃,需5~8天。
仔鱼主要以底栖无脊椎动物为食,成体多数为温和性肉食性,鳇为凶猛性鱼类,匙吻鲟为滤食性鱼类。
在自然条件下,不同种属间可进行杂交。
一、中华鲟中华鲟(Chinese sturgeon,Acipenseridae sinensis)属鲟形目,鲟科,鲟属。
俗称鳇鱼、大腊子。
中华鲟是国家一类保护动物(1983),必须办理相关的准养手续后才可进行养殖。
1、地埋分布中华鲟是鲟形目中在地球上分布最南端的种类。
它主要生活在亚洲东部沿海的大陆架水域,如在辽宁海洋岛、山东石岛、舟山、台湾基隆、海南岛东侧万宁县近海、韩国汉江口及南端丽水附近以及日本九州岛西侧等都曾捕到过中华鲟。
产卵洄游期主要进人长江干流,西江、闽江也有进人,但数量较少;溯长江可达金沙江下游,葛洲坝水利枢纽建成后,仅能到达长江中游的宜昌。
沿珠江可达广西浔江、柳江等。
2、生活史中华鲟是典型的溯河洄游性鱼类。
平时栖息在海中觅食成长,开始成熟的个体于7~8月间由海进入江河,在淡水栖息一年性腺逐渐发育,至翌年秋季,繁殖群体聚集于产卵场繁殖,产卵以后,雌性亲鱼很快即开始降河。
产出的卵粘附于江底岩石或砾石上面,在水温17~18℃的条件下,受精卵约经5~6昼夜孵化。
刚出膜的仔鱼带有巨大的卵黄囊,形似蝌蚪,顺水漂流,约12~14天以后开始摄食。
翌年春季,幼鲟渐次降河,5~8月份出现在长江口崇明岛一带,9月以后,体长已达30cm的幼鲟陆续离开长江口浅水滩涂,入海肥育生长。
3、形态特征(图1-62)身体呈梭形,前端略粗,向后渐细,腹部较平,体长为体高的5.4~9.5倍。
体表有五纵行骨板状大硬鳞,硬鳞行列间的皮肤在幼体时十分光滑,随着个体长大,成鱼时则变成不同程度的粗糙状态。
头宽、吻尖,呈犁形,幼体吻较尖,吻端稍向上翘,成鱼吻较圆钝。
头部皮肤具有梅花状的感觉器——罗伦氏囊。
口位于头腹面,横裂,能伸缩,成年鱼无齿。
吻须两对,成鱼较短,约及须基至口前缘距离的1/2。
头部两侧有鳃室,有骨质鳃盖,鳃盖后缘有发达的鳃盖膜。
鳃室内有四对鳃,鳃是呼吸器官和气体交换的场所。
鳃腔前与口腔相通,后方开口于鳃孔。
呼吸时,水由口腔进人,通过鳃腔,由鳃交换水中气体,然后由鳃孔排出体外,周而复始。
眼很小,视力退化,仔鱼阶段对光的变化很敏感。
胸鳍位置接近腹面,十分发达,呈扁平叶状,水平伸展。
背鳍位置很后,与臀鳍相对。
尾歪形,上叶显著大于下叶,其上叶两侧有棘状硬鳞。
胸鳍和尾鳍的构造与其底栖生活方式是相适应的。
体色在侧骨板以上为青灰色或灰黄色;侧骨板以下逐步由灰黄过渡到黄白色,腹部为乳白色,各鳍呈灰色而有浅边。
体色与水质、饲养环境有关,清水、光照强的环境下体色变深,在混浊、昏暗的条件下养殖则体色变浅。
5、食性中华鲟是以摄食底栖动物为主的温和性肉食鱼类。
在天然条件下开口后的稚鱼以水生寡毛类、水生昆虫的幼虫和水蚤类为食;降河至长江下游常熟一带的幼鲟,以虾、蟹为主要食物;进人河口水域的幼鲟,食物以鱼类(鲐属、舌鳎属、虾虎鱼、鲻类等)、沙蚕类、虾类为主,间或摄食蚬类和蟹类。
中华鲟在海中的食物主要为鱼类、蟹类、虾类、贝类,其中以底栖鱼类和蟹类最多。
由此可见,虽然食物的种类因地而有差异,但主要食物基本上都是底栖无脊椎动物和底栖鱼类,食谱是比较狭窄的,较小的幼鲟食物中底栖无脊稚动物比例较高,较大的幼鲟和成鲟食物中底栖鱼类、蟹类比例较高。
中华鲟幼鲟比较贪食,饱食时食物重量可占体重的6%以上。
中华鲟亲鱼耐饥饿能力很强,在进入淡水繁殖的一年期间,上溯亲鱼在洄游途中完全停食,全靠体内贮藏的大量营养物质维持新陈代谢及其性腺发育。
幼鲟的耐饥饿能力也有半个月左右,饥饿期间出现负增长,重新供给充足的食物后,又可继续生长。
在人工养殖条件下,中华鲟经过驯化可转食人工配合饲料。
6、年龄和生长中华鲟是生命周期长的大型鱼类,据记载最大个体达562.5kg。
中华鲟生长速度快,在天然条件下,1龄鱼平均体长576 mm,重1500g;2龄鱼平均体长757.mm,重3550g;3龄鱼平均体长913 mm,重6400g;4龄鱼平均体长1068mm,重10350g;5龄鱼平均体长l198mm,重约15000g。
在人工养殖条件下,中华鲟的生长更为迅速,在水温14~29℃范围内,11月龄的中华鲟平均体重可达3.5kg,14月龄的平均体重可达5.0kg。
根据匙骨和胸鳍条切片,测定1l4尾雄性亲鱼的年龄范围为9~26龄,多数为10~16龄;128尾雌性亲鱼的年龄范围为14~33龄,多数为17~26龄;其中初次繁殖的雄鱼年龄变动在9~18龄,初次产卵的雌鱼年龄变动在14~26龄。
由此可见,中华鲟具有个体大,生命周期长,生长快,性成熟迟的特点。
7、繁殖习性产卵场位置:中华鲟摄食肥育期间栖息于我国东南沿海及朝鲜半岛的西海岸,性成熟后,成熟亲鱼为了产卵而溯河进人淡水,选择河流上游具有石质河床的江段产卵。
1981年以前,长江的中华鲟产卵场分布在长江上游和金沙江下游,主要产卵场集中在四川的屏山县至宜宾江段,约有16处。
1981年,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大江截流后,阻挡了中华鲟到达长江上游的产卵场,聚集在坝下的中华鲟在葛洲坝大江电厂泄水闸下至虎牙滩的宜昌江段形成了2个新的产卵场。
从1982年至今,宜昌江段每年都监测到中华鲟繁殖。
①产卵季节中华鲟是秋季产卵的种类,繁殖群体每年的7~8月溯河,在淡水中洄游、滞留一年后,于翌年秋季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产卵繁殖。
②产卵类型中华鲟的雌鱼属于一次产卵的类型,而雄鱼则可多次排精。
繁殖季节结束后,产后亲鱼很快降河返回海中。
中华鲟的产卵场一般水流湍急,流态紊乱,底质为岩石或卵石,产卵活动多在午夜至凌晨进行。
当水文条件适宜时,雌雄亲鱼发情追逐,常跃出水面。
鱼卵产出后在急流中随水散布,数分钟后即具有粘性,粘附于岩石或砾石上面发育。
成熟鱼卵卵径为3.7~4.9 mm,多数在4.6~4.8mm的范围内。
鲟卵在产卵场附近的江底发育孵化出苗,仔鱼随水漂流至长江下游饵料生物较丰富的区域觅食生活,至翌年的5~8月到达河口,渐次入海。
③生殖力中华鲟的生殖力强,雌鱼的绝对怀卵量在30.6万~130.3万粒,平均64.5万粒。
雄鱼性成熟年龄最早为9龄,最小性成熟个体体长为169~171cm,体重为38.5~50kg;雌鱼性成熟年龄最早为14龄,最小性成熟个体体长为213~239 cm,体重为120~148 kg。
④性比中华鲟繁殖群体雌雄性比的变动范围为(1∶1.6)~(2.1),但从多年统计结果来看,性比接近1∶1。
进人90年代末以来,繁殖群体中雄鲟的数量呈急剧下降的趋势。
⑤性周期由于中华鲟从溯河进人淡水到产卵繁殖需要一年的时间,因此中华鲟不像其他的大多数硬骨鱼一样以一年为一个性周期。
通过胸鳍条磨片观察生殖轮的推断,中华鲟繁殖的间隔期可能为5~7年。
二、俄罗斯鲟俄罗斯鲟(Russian sturgeon,Acipenser guldenstadti),又称俄国鲟,主要分布在里海、亚速海、黑海以及这些水域相通的河流。
它除部分是洄游性种类外,还有定栖种类,在伏尔加河栖息的大多为定栖种类。
俄罗斯鲟个体大,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
其肉味鲜美,营养价值高,尤其是“鱼籽酱”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
1、形态特征(图1-63)体纺锤形,体高为全长的12%~14%。
俄罗斯鲟头长为全长的17%~19%,吻长为全长的4%~6.5%,吻短而钝,略呈圆形。
触须位于吻端与口之间,更近吻端。
须上无伞形纤毛。
口小、横裂,较突出,下唇中央断开。
其口宽平均为头长的30.8%。
鳃耙非扇形,鳃耙数15~31。
体被5行骨板,在骨板行之间体表分布许多小骨板,常称小星。
背骨板8~18枚,侧骨板24~50枚,腹骨板6~13枚。
骨板色泽呈淡金黄色。
背鳍不分枝,鳍条27~51;臀鳍不分枝,鳍条18~33。
体色背部灰黑色、浅绿色或墨绿色,体侧通常灰褐色,腹部灰色或少量柠檬黄色,幼鱼背部呈蓝色,腹部白色。
2、生态习性俄罗斯鲟除洄游性种群外,部分是终生在淡水中生活的定栖性种群。
在伏尔加河栖息有定栖性种群。
在里海和黑海俄罗斯鲟溯河洄游始于早春,在夏季中期和夏末达到高峰,结束于秋末。
在伏尔加河,产卵洄游始于3月末或4月初,此时水温1~4℃,6~7月时产卵群体达到高峰。
当水温下降到6~8℃时溯河种群逐渐减少,至11月基本停止。
春季洄游型当年产卵,洄游距离通常离河口仅100~300krn;秋季洄游型翌年产卵,洄游距离离河口数千公里。
俄罗斯鲟在黑海的西北部主食底栖软体动物,也摄食虾、蟹等甲壳类及鱼类。
在亚速海,成鱼主食软体动物、多毛类及鱼类。
在多瑙河,幼鱼以糠虾、摇蚊幼虫为食。
在里海,丨其食物组成在不同时期略有差异。
一般来说,幼鱼主要以端足目甲壳动物等小型底栖动物为食物,成鱼则主要捕食底栖鱼类和摇蚊幼虫,即随着鱼的生长,其食性由近底栖盲养型转为底层营养型。
俄罗斯鲟的摄食强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摄食强度最高,秋季减低,而冬季则几乎不进食。
此外,溯河洄游的鲟鱼在河中几乎不摄食,降海洄游的鲟鱼在河中摄食也很少。
3、生长俄罗斯鲟的生长适宜温度为18~25℃,最适温度为20~24℃。
俄罗斯鲟在亚速海生长最快,在里海和黑海生长较慢。
其洄游性种群生长快于定栖性种群,雌鱼生长快于雄鱼。
在亚速海,俄罗斯鲟1龄鱼全长为29.4cm,2龄鱼全长46.2cm,体重2kg,5龄鱼全长66.6cm,体重5.5kg,10龄鱼全长89.8cm,体重12kg。
自然种群最大个体全长可达235cm,体重达l15kg。
4、繁殖习性俄罗斯鲟雄体初次性成熟年龄在7~9龄,全长100cm以上。
雌鱼成熟多在12~16龄,雄鱼成熟多在11~13龄。
在伏尔加河雌鱼产卵间期4~5年,雄鱼2~3年。
多瑙河雌鱼产卵间期5~6年。
伏尔加河成熟雌鱼重14~18kg,成熟系数14.1%。
春季洄游型5月中旬至6月初繁殖,水温8.9~12℃。
在亚速海俄罗斯鲟性成熟提前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