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单工无线呼叫系统

单工无线呼叫系统

本科毕业课程(设计)设计题目:单工无线呼叫系统学院:学院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班级:机电12151 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2015年6月诚信责任书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完成。

毕业论文中凡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未发表的成果、数据、观点等,均已明确注明出处。

特此声明。

论文作者签名:日期:摘要本系统收发电路揉合了LC振荡电路,麦克风放大器以及RF功率放大器;低噪音放大器,IF放大器,频率解调器以及数字比较器.它们的巧妙结合便可完成短距离的FM/FSK模式的通讯.该电路的发射频率为38MHz左右,从而能提供所需通信信道。

此外本系统控制部分由MSP430单片机设计。

以完成主从站的呼叫,8信道的任意选择,另外加入了发射频率显示功能。

MSP430是一种超低功耗型单片机,功能强大,所显现的控制性能非常稳定。

关健字:无线收发; FM/FSK; 8信道;MSP430单片机The Single Wireless Call SystemAbstract: This transceiver integrates the LC oscillating circuit, microphone amplifier and RF power amplifier,the low noise amplifier,IF amplifier and digital comparat or. Their’s united materialize the FM’s communication for the short distance.This circuit’s emitting frequency is 39MHz..The controlling part is desiged by MSP430 single chip computer,which transaort and analyze voice singal. MSP430’s function is stable .The power loss is extreme low.Key words:Transceiver ;FM/FSK; 8channel, MSP430 single chip computer.第1章绪论1.1 本课题的意义单工无线呼叫系统设计中包含有通信的原理和技术,不仅是信息工程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所必需掌握的,也是从事相关产业的普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营销人员应当了解的,并把它应用于信息产业中。

单工无线呼叫系统的实现具有单向性,完成的是信息的单方面传输,这是研究半双工和全双工通信的基础。

一个单工无线呼叫系统,实现主站至从站间的单工语音及数据传输业务,对以后增加图片传输、多媒体音乐、无线上网和电子商务的套餐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单工无线通信系统的设计为基础,人们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研究。

在未来几年内通信系统将会有更令人惊奇的发展。

光纤如今已经成为了一种非常重要的传输媒介,并且仍然以迅猛的速度在发展。

包括话音和视频传输在内,由模拟向数字方向的发展仍在继续。

现在人们很难准确地预测通信在未来的发展状况,以单工无线呼叫系统设计为开端,蜂窝电话和传真已经出现了很多年,并且曾一度被认为不久将会过时,但是在过去的几年中蜂窝电话和传真这两种技术仍然在迅速发展。

大概有关未来通信技术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它将给人们带来无限的惊喜。

1.2 通信发展的历史和前景1837年莫尔斯(Samuel Morse)发明了电报码,即莫尔斯电码,从而使电子通信进入了实际应用阶段。

虽然此前已经出现了电子信息传送系统,但他第一次成功地开始了其商业化运作。

莫尔斯的电报系统包括发射机、接收机和传输信道,具备了通信系统的所有基本要素。

其中发射机由电话键盘和电池组成,可以将信息转换为电信号(或者也可以记录在纸带上),传输信道就是电线。

从1866年开始,电报线路也可以在水下铺设,到1898年,已经有12条海底电缆横跨大西洋。

1876年贝尔(Alexander Graham Bell)发明了电话,开始了利用电子话音进行通信的时代。

从此电话系统逐渐发展,现在不管你身在何处,都可以通过电话和世界各地的朋友进行交谈。

当然这个过程是逐步实现的,起初电话系统不包括任何电子器件,随着电子管和晶体管的出现,电话系统中使用了放大器,从而大大增加了信号的传输距离。

在不易铺设电缆的地方还可以采用无线通信链路,而且现在无论是传输系统还是交换系统都已进入了数字时代。

无线通信是通信领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于1865年建立了其理论框架,而赫兹(Heinrich Rudolph Hertz)于1887年通过实践证明了其可行性。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无线电话开始投入实际使用,当时主要用于航船和海岸、航船和航船之间的通信联系。

1901年马可尼(Guglielmo Marconi)首次成功地进行了跨大西洋的无线通信。

早期的无线电发射机采用的是放电器的方式,这并不适用与话音通信。

到了1906年,一些发射机使用了专门设计的高频交流发电机,并且用于进行话音传输的实验。

具体方法是将一个1KW的放射机连接到传声器上,并且连接发射天线,当时的传声器还是水冷式。

常规的无线电广播直到1920年才开始出现。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发射机和接收机逐渐使用了电子管。

1904年弗来明(John Ambrose Fleming)爵士发明了二极管,而1906年弗里斯特(Lee De Forest)又发明了可以用做放大器的三极管。

到了20世纪20年代末期,无线电广播已经变得在普通不过了,人们开始把注意力又转移到了对电视的研发上面。

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在第二次世界打战之前就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工作,二战结束后电视机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开始使用了。

从此以后发射机的结构越来越复杂,包括多路放电器、旋转式放电器、交流供电以及复杂精致的调谐系统,直到后来被电子管取代。

到了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半导体、计算机和激光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传输字符和计算机数据的数字通信技术进入了高级发展阶段。

由于这种高级数字通信技术在许多方面都优于模拟通信,甚至像语音、图像一类的模拟信号也希望采用数字通信技术来传输。

近年来,数字通信得到迅猛的发展,人们不会满足简单的语音和短信通信,实现了图片彩信、手机上网、电子商务等3G技术,未来需要我们对通信系统不断探索和研究的路还很长。

21世纪的电信技术正进入一个关键的转折点,未来十年将是技术发展最为活跃的时期。

未来无线通信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是宽带化、分组化、综合经、个人化。

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以及IP技术的兴起,正深刻的改变着电信网络的面貌以及未来信息技术发展的走向。

1.3 通信系统组成在当代社会里,信息这个词高度概括可我们这个社会的现代化特点,在社会的信息化程度快速提高的过程中,集成电路(IC)芯片不可替代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通信技术是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子类,虽然信息工程具有宽泛的覆盖面,且现代信息处理与存储技术越来越发精湛,但通信业的崛起却具有更大的社会意义和效益。

通信的含义无论从中文“通讯”或英文Communication来看,名词本身就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通信的定义。

通信系统具有很广泛的内涵,并有多个层次。

一般地,利用传输信道或通信网,将具有收、发信息功能的终端设备由信道或链路有机连接起来,这些实施信息传输的设备集合,称为通信系统。

图1.1示出了一个通信系统的基本构成框图,同时也包括点与点间、点与多点间,以及多点之间的信息传输系统所涉及功能单元的有机结合。

图1.1通信系统基本组成框图通信系统按工作方式分,可分为单工(Simplex)、半双工(Half-duplex)和全双工(Duplex)。

这三种方式的例子如单向广播、步话机、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等。

通信系统的构成根据通信业务特征、信道类型、传输方式等可有多种类型。

模拟系统已成为传统技术,数字通信系统在终端要涉及很多信号处理与交换设备,计算机数据通信又提供了一套特殊的标准接口,传输、控制等一系列协议,多媒体通信系统涉及多种媒体集成、同步与交互功能等,更为复杂。

1.3.1模拟通信系统模型传输模拟信号,消息源为模拟的,经过输入转换器得到模拟信号。

发送设备包括很多部件,如调制、放大、滤波和天线等。

在方框图中只画出了调制器,其原因一方面是为了突出调制器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其它部分可以认为是理想线形的,对信号传输可以看作不产生失真,不引入噪声。

同样接收设备只画出一个解调器,图1.2就是一个最简化的模拟通信系统。

图1.2 模拟通信系统模型1.3.2数字通信系统模型数字通信系统有多种,例如数字电话系统、高速计算器并行数据处理传输系统、数字电视信号传输系统等,可以把它们都归纳为图1.3所示的数字通信系统模型。

图1.3 数字通信系统模型一个较为完善的数字通信系统,除了发送与接收端,还有传输信道及收发同步系统等,现分别介绍个部分的功能与作用。

(1) 源信息格式(format)源信息格式是信息采集后的源信息最初表示方式,如模拟电信号的限带波形,图像信号的扫描像素集合或其红绿蓝三个基本分量的PCM 编码。

信源格式为信源编码做好了基本格式的准备,其中还包括信源编码前去噪、限带等的预处理。

(2) 信源编码为了提高信息的有效性,在源信息中可能存在某种程度的冗余“信息”及根据信源 调 制 解 调 信 道 噪 声信 宿 信 源 信源编码 同 步 噪 声 压缩编码 信 宿 信道编码 保密解码 信 道 信道编码 压缩解码 调 制 保密编码 解 调 信源解码需要的质量标准,可以去除其中次要信息,因此提高有效性的措施为采用去相关及压缩编码,即用更少的编码位数来表示符合一定接受质量的更多源符号,其基本原理是香农率失真理论,其基本技术如无失真预测编码和有损正交变换编码等。

(3)信道编码经过信源码的码字序列,均应认为是重要信息,因此如果在传输与接收判决中发生错误或超出限定的符号误差概率,则会不满足接收者的质量要求。

如果信源码字之间互为正交或不相关,则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或者基带码流的码符号选用某些合适的码型,也有一定的抗干扰性。

最好的方法是根据信道环境的特性,将信源码字中按一定规则适当加入冗余码元,构成差错控制码,可以根据不同的结构和冗余位多少,提供1位或多位自纠错或通过反馈重发纠错能力。

(4)信道复用信道复用(Multiplexing)是通信系统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基本功能是使多种信息流共享同一信道,提高通信资源利用率。

如目前无线正在使用整个频段跨越105~1012Hz的频率资源,各个不同频段和频点用于各种类型的无线信号传输,必须采用频分复用(FDM)。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