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麻醉药
二、局麻药的作用机制
局麻药能阻止产生动作电位所必需的钠 离子的内流,因而引起局部麻醉作用。
目前公认的是受体学说:局麻药通过对 细胞膜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的直接作用, 从而抑制钠内流,阻断动作电位的产生。
15
局麻药阻滞Na+内流的作用,具有使用
依赖性(use dependence)即频率依赖性。
也就是神经组织受到的刺激频率越高,开放 的通道数目越多,受阻滞就越明显,局麻作 用也越强。
4
第一节 概 述
一 分类和构效关系 二 局麻药的作用机制 三 药理作用 四 影响局麻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五 体内过程 六 不良反应
5
分类和构效关系
芳香基团
中间链
氨基
亲脂疏水的 主要结构 与麻醉药的 脂溶性相关
由酯键或酰胺键组成, 决定局麻药的分类、代谢途径 并影响药物作用强度
基本结构
决定局麻药的 亲水疏脂性, 影响药物分子
1. 局部麻醉作用:麻药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有 阻滞作用。阻滞的程度与局麻药的剂量、浓度、 神经纤维的类别以及刺激的强度等因素有关。
深 痛冷 触 部 运 觉热 觉 感 动
觉
浓度 19
局部麻醉作用
欲获得满意的神经传导阻滞,应具备三个条件
足够的浓度 充分的时间 有足够的神经长轴与局麻药直接接触
20
2. 吸收作用:局麻药的剂量或浓度过高,或将药 物误注入血管内,血中药物达一定浓度能引起全 身作用,最重要的是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 的反应,这实际上是局麻药的毒性反应。
二室模型 三室模型
29
表1. 酰胺类局麻药的药代动力学参数
t1/2β: 表示生物转化速度的快慢
t1/2α:慢分布半衰期 t1/2γ:快分布半衰期
30
3、生物转化与排泄 酯类局麻药 假性胆碱酯酶水解
以原形排出
酰胺类局麻药
肝微粒体酶、酰胺酶分解
经肾脏排泄
31
六、不良反应
32
1 毒性反应
单位时间内误用了超剂量 或将过量的局麻药注入血管。
是一类能可逆地阻断神经冲动的发生和传导,在
意识清醒的的条件下,使有关神经支配的部位出
现暂时性、可逆性感觉(甚至运动功能)丧失的
药物。
局麻药被吸收或被直接注入血管
时,可产生全身作用。血药浓度达一 定水平时,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心 血管系统及其他器官功能。
3
理想局麻药的条件
①理化性质稳定、易长期保存,不因高压、日照等变质; ②易溶于水,局部刺激性小,对皮肤、皮下组织、血管及神 经组织无损伤; ③起效快、局部作用强、能满足不同手术所需的麻醉时效; ④对皮肤、粘膜的穿透力强,能用于表面麻醉,且麻醉效果 应是完全可逆的; ⑤不易被吸收入血或虽被吸收入血亦无明显毒性; ⑥不易引起变态反应; ⑦无快速耐受性。
2.布比卡因:0.75%用于神经阻滞,椎管 内麻醉。极量150mg
3.罗哌卡因:1%用于神经阻滞,椎管内 麻醉。极量150mg
55
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
56
病例讨论
患者,男,45岁,诊断:胆囊结石,在连续硬膜外 麻醉下行胆囊切除术。硬膜外穿刺成功后,用1.5% 的利多卡因5ml,患者无明显不适,继续推注10ml ,测麻醉平面,麻醉效果不佳,再推注10ml,镇痛 仍不完善,改用0.75%的布比卡因15ml(2次),几 分钟后,患者烦躁,四肢抽搐,神智消失,立即面 罩吸氧,气管内插管,静注安定10mg,待病情稳定 后,在全身麻醉下完成手术,术毕清醒拔管安返病 房,术后一周痊愈出院,无后遗症。
36
不良反应
2、高敏反应 小量(1/3—2/3)局麻药
个体差异
晕厥、呼吸抑制 甚至循环衰竭
同一病人,处于不同的病理生理状
况及周围环境的影响
37
3、特异质反应
极少剂量局麻药
严重的毒性反应
可能与遗传有关
38
不良反应
4、变态反应 又称过敏反应,属于抗原抗体反应
轻者:皮肤斑疹或血管性水肿 严重者:呼吸道黏膜水肿,支气管痉挛,呼吸
21
吸收作用
(1)CNS:抑制,但中毒时,为先兴奋后抑制。 表现:初期为眩晕,烦躁不安。肌震颤,神智 错乱,全身性强直阵挛性惊厥。最后为昏迷, 呼吸麻痹。
由于中枢抑制性神经元对局麻药较敏感,首先被 局麻药所抑制,引起脱抑制而出现兴奋现象。
局麻药引起的惊厥是抑制的减弱。
22
吸收作用
(2)心血管系统:抑制。 心肌收缩力减弱,不应期延长,传导减慢,
12
分类和构效关系
局麻药的分子结构决定其理化性质和药理 性质。脂溶性的大小与局麻作用的强度相关。 蛋白结合率可影响药物作用的时效。
总的说来,酰胺类局麻药起效快,弥散广, 阻滞明显,时效长,临床应用比酯类局麻药广 泛。
13
常用局麻药的理化性质和麻醉作用
强度与毒性成正比
临床上持续时间达 不到理论值
14
使用安全剂量
关键在预防
预
延缓吸收
防
措
注意回抽
施
警惕毒性反应的先兆
尽量纠正病人的病理状态 33
局麻药毒性反应的预防
①使用局麻药的安全剂量; ②在局麻药液中加入血管收缩药,延缓吸收; ③注药时注意回吸,避免血管内意外给药; ④警惕毒性反应先兆,如突然入睡、多语、惊 恐、肌抽搐等; ⑤麻醉前尽量纠正病人的病理状态,如高热、 低血容量、心衰、贫血及酸中毒等。术中避免 缺氧和CO2蓄积。
25
影响局麻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3. pH
pH可影响局麻药通透神经膜的能力。
酸性 碱性
阳离子浓度高 碱基浓度高
4. 局麻药混合应用
26
影响局麻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5. 快速耐受性 反复注药以后,出现神经阻滞效能减
弱、时效缩短,连续硬膜外阻滞时仍有缩 小阻滞节段范围的趋向。
及时追加麻醉药、混合使用局麻 药可有效延缓快速耐受性的发生。
困难甚至肺水肿及循环衰竭 酯类局麻药较多见 皮试
39
5、局部组织损伤:
正常情况下及少见。
神经系统疾病 脊髓外伤 炎症
易诱发或 加重神经损害
40
第二节 酯类局麻药
普鲁卡因 procaine
又名奴佛卡因(novocaine)
41
普普鲁鲁卡卡因因
特点:
1. 短效局麻药,由于其作用稳定、毒性小,至今仍 为临床普遍使用;
57
问题? 1. 为什么病人会神智消失? 2. 治疗措施是否正确? 3. 预防措施?
58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53
其他药物: 1. 辛可卡因,长效。主要用于表麻、脊髓麻醉。 2. 依替卡因,长效。用于需肌松的手术麻醉。 3. 甲哌卡因,用于局麻、浸润麻醉、神经阻滞、
硬膜外阻滞和脊髓麻醉。 4. 丙胺卡因,用于浸润麻醉、神经阻滞、硬膜
外阻滞等,也用于静脉内局麻。
54
制剂及用法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盐酸利多卡因2%用于各种神经阻滞和 表面麻醉,治疗室性心率失常,4%用于 表面麻醉。极量400mg
CH3
NHCOCH2N CH3
利多卡因
C2H5 C2H5
9
酰胺类局麻药
脂溶性、麻醉强度>利多卡因
CH3
C2H5
NHCOCHN
CH3
C2H5
C3H7
依替卡因
10
酰胺类局麻药
CH3
CH3
NHCO
CH3
甲哌卡因
11
酰胺类局麻药
CH3 NHCO
CH3
布比卡因
C4H9
脂溶性和 蛋白结合 率明显增 加,局麻 作用增强、 时效延长。
27
五、体内过程
1、吸收 于不同部位注射局麻药后,血药浓度递减顺序
依次为:肋间>骶管>硬膜外>臂丛>蛛网膜下隙 >皮下浸润。
局麻药的吸收速率与该部位血流灌注充足与否 直接有关。
药液中加入血管收缩药可降低吸收速率。
28
2、药物的分布
局麻药的分布取决于各药理化性质、 各组织器官的血流量等因素。
时效短的局麻药 时效长、脂溶性高
注药后1h
80%-90%血浆蛋白结合
肾、胆汁
肝内转化和降解
表麻、浸润麻醉、神经阻滞及硬膜外阻滞等。
51
布比卡因 bupivacaine
特点: 1. 长效局麻药,比利多卡因强3-4倍; 2. 主要在肝脏代谢,毒性比利多卡因大4倍,注意心
脏毒性; 3. 产妇应用较安全,对新生儿无明显抑制; 4. 用于神经阻滞麻醉、硬膜外麻醉和脊髓麻醉。
Local Anesthetics
1
教学目标
1. 掌握局麻药的概念、分类、影响其作用的因素 及不良反应;
2. 掌握普鲁卡因、丁卡因、利多卡因、布比卡因 及罗哌卡因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3. 了解局麻药的发展史、构效关系、作用机制。
2
局部麻醉药
局部麻醉药(local anesthetics)简称局麻药,
2. 扩散与穿透能力较差,故不适用于表面麻醉; 3. 小剂量静注有镇静和镇痛作用; 4. 常用于浸润麻醉、传导麻醉、腰麻和硬膜外麻醉。
药液中常加肾上腺素,能维持30~45分钟。
42
普鲁卡因
5. 避免与琥珀胆碱合用,会增加琥珀胆碱的 毒性。因两药物经血浆AchE代谢,具有竞争 血浆AchE作用; 6. 避免与磺胺药物合并应用,因代谢物PABA 能对抗磺胺药物的抗菌作用; 7. 偶见过敏性休克。
16
局麻药分子在体液中存在两种形式: 未解离的碱基和阳离子
碱基 穿透神经膜或鞘膜 浓度越高,穿透力越强
17
阳离子与带负电的膜内受体结合,
关闭钠通道,阻止钠离子内流,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