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1.建筑的物质实体由承重结构、围护结构、饰面装修及附属部件组合构成。
承重结构可分为基础。
承重结构可分为基础、承重墙体(框架结构中由柱梁代替)、楼板、屋面板等。
2.建筑的物质实体按其所属部位和功能的不同,可分为基础、墙和柱、楼盖层和地坪层、饰面装修、楼梯和电梯、屋盖、门窗。
3.按建筑的层数分类住宅建筑:低层建筑(1-3层)多层建筑(4-6层)中高层建筑(7-9层)高层建筑(不少于10层,包括底层是商业的住宅);公共建筑及综合性建筑:不超过24米为单层和多层建筑;超过24米为高层建筑(不包括超过24米单层主体建筑).4.注意:不论住宅或公建,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建筑定为超高层建筑5.(1)木结构(2)砌体结构混合结构-砖混结构(12-24m)(3)钢筋混凝土结构①框架结构(25-60m)②框架-剪力墙结构(50-130m)③剪力墙结构(60-140m)钢筋混凝土④简体结构⑤框架-核心筒(70-160m)⑥筒中筒(80-200m)再往上是钢结构6.耐火等级的确定:主要根据建筑物主要构件的耐火极限和燃烧性能确定。
7. 影响建筑构造的因素1外界环境的影响:外界作用力(各种荷载的作用)地理气候条件(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的影响(建筑的使用过程)2使用者的要求3建筑技术条:4筑经济因素8. 建筑构造的设计原则1坚固实用2技术适宜3经济合理4美观大方9. 模数:选定的标准尺度单位,作为尺寸协调中的增值单位。
1M=100mm10. 导出模数:扩大模数:数值是基本模数的倍数。
(6个)分模数数值是基本模数的分倍数。
(3个:M/10, M/5, M/2)11. 模数数列:以基本模数、扩大模数、分模数为基础扩展形成的一系列尺寸。
12. 定位轴线:在模数化网格中,确定主要结构位置广西的线,如确定开间或柱距,进深活跨度的线。
13. 标志尺寸=构造尺寸+2(½×缝隙尺寸)基础1.基础:是建筑地面以下的承重结构,它承受建筑物上部结构传下来的全部荷载,并把这些荷载连同本身的重量一起传到地基上。
地基:承受由基础传下的荷载的土层。
(图8-1)2.凡天然土层具有足够的承载力,不需经过人工加固,可直接在其上建造房屋的土层叫做天然地基。
岩石、碎土石、砂土、粉土、粘性土、人工填土。
3.当土层的承载力较差或虽然土层较好,但尚不荷载甚大时,为使地基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可以对土层进行人工加固,这种经人工处理的土层,称为人工土层。
换土垫层、重锤夯实、机械碾压、振动压实、灰土密桩、砂桩、灰土并桩、振动冲水。
(换土法、强夯法、挤密法)4. 埋置深度:室外地面到基础底面的垂直距离是基础的埋置深度。
1. 基础的埋深≤5m都是浅基础。
2. 基础的埋深≥5m都是深基础3. 最小构造埋深不得大于0.5m。
4. 基础埋深宜浅,不得少于0.5m。
5. 影响基础埋深的因素:与地基的关系,地下水位的影响,冻结深度与基础埋深的关系,其他因素。
7.基础类型。
按基础的形式:1带形基础2独立式基础3联合基础8.按基础的材料分类:砖基础,石基础,混凝土基础,毛石混凝土基础,钢筋混凝土基础。
9.按基础传力情况不同分类:刚性基础和柔性基础。
刚性角是基础放宽的引线与墙体垂直线指间的夹角。
凡受刚性角限制的为刚性基础。
10.做法:有两皮一收或二一间隔收两种。
墙体1.按墙体所处位置分为外墙和内墙。
按方向分为纵墙和横墙。
(识图)2.按受力情况分为承重墙和非承重墙。
在砖混结构中,非承重墙可以分为自承重墙和隔墙。
自承重墙仅承重自身重量,并把自重传给基础。
隔墙把自重传给楼板层或附加的小梁。
在框架结构中,非承重墙可以分为填充墙和幕墙。
3.按构造方法分为实体墙、空体墙和组合墙。
4.按施工方法分为块材墙、板筑墙和材墙。
5.墙体的设计要求结构方面的要求:砖混结构的布置方案,横墙承重、纵墙承重、纵横墙双向承重、局部框架承重。
6.⑴横墙承重方案:楼板的两端搁置在横墙上,纵墙只起联系与围护、分隔的作用。
(见图)优点:①空间刚度大,整体性好,抗震强。
②纵墙不承重,开窗较自由,立面处理较灵活。
③板跨度小,结构经济。
(一般3~6M )。
缺点:①平面布置和房间划分的灵活性受限制。
②横墙较多,结构面积与自重相应增加。
适用:一般多用于开间不大,且房间重复排列的住宅、宿舍、办公楼等。
⑵纵墙承重方案:楼板的两端搁置在纵墙上,横墙只起联系与围护、分隔的作用。
优点:平面布置灵活。
缺点:①空间刚度较差。
②外墙开窗受到一定限制。
③较横墙承重方案,楼板的材料用量较多。
适用:开间较大不宜设置较多横墙的建筑,教室、实验室、阅览室等学校建筑。
7.如何提高墙体稳定性(措施):1增加墙厚、2增设墙垛、壁柱、圈梁等。
8.减少热损失的措施:①增加外墙厚度。
②选择轻质多孔、导热系数小于0.3w/(m.k)的材料③采用复合墙9.常用块材:砖和砌块。
10.胶结材料(砌筑砂浆):水泥砂浆、石灰砂浆和混合砂浆。
水泥砂浆:强度高,防潮性好——受理和防潮要求高的墙体。
石灰砂浆:强度,防潮性均差,和易性好——强度要求低的墙体。
混合砂浆:有一定的强度——应用广泛。
11.组砌方法原则:横平竖直,错缝搭接、砂浆饱满,避免通缝。
12.砖墙组砌:丁砖,顺砖。
上下两皮砖之间的水平缝称作横缝。
13.砌块墙的组砌:①上下砌块错缝搭接,错缝长度不小于150mm②砂浆饱和度要高③事先做排列设计④采取加固措施14.常用实心砖规格(长宽厚)240mm115mm53mm15.墙身的细部构造⑴墙角构造墙角:室内地面以下、基础以上的这段墙。
墙角构造影响因素:雨水,地下潮气墙身防潮:分墙身水平防潮层和墙身垂直防潮层墙身水平防潮层:设有地梁的建筑可将地梁顶面提高到防潮层位置墙身垂直防潮层设置条件:1. 室内地面有高差。
2. 室外地坪比室内地坪高位置:在墙体靠自然土一侧加做垂直防潮层垂直防潮层做法:抹20mm厚防水砂浆或20mm厚水泥砂浆找平层再刷防水涂料·地下潮气影响构造措施:墙体内设置防潮层,防止土壤和地面水渗入砖墙体。
构造基本原理:用防水防潮材料有效地阻断毛细水沿墙身上升的通道,以防止地潮对墙身的侵蚀,影响室内的卫生与安全。
水平防潮层位置1. 不透水的地面垫层:低于室内地面60mm处。
2. 透水的地面垫层:平于或高于室内地面60mm处。
同时要高于室外地面150mm处。
位置:能有效阻断毛细水沿墙身上升的通道。
按材料分:防水砂浆防潮层,细石混凝土防潮层,油毡防潮层2)墙身防潮墙身防潮的方法是在墙角铺设防潮层,防止土壤和地面水进入砖墙体。
防潮层位置墙身防潮层的构造做法,常有以下3种:1. 防水砂浆防潮层2. 细石混凝土防潮层3 油毡防潮层3)勒脚构造勒脚表面抹灰、勒脚贴面和勒脚用坚固材料3种。
外墙周围的排水处理影响因素:雨水(聚集在建筑物外墙根部及地面附近的水)构造措施:沿建筑物外墙四周地面设置散水或明沟。
块材墙构造墙身的细部构造1)墙角构造外墙周围排水的处理散水:在紧靠建筑物勒脚四周地面做成向外倾斜的坡面基本原理:用散水或明沟,将建筑物勒脚附近的地表水迅速排离,以减少水对墙基及地下基础的不利影响。
做法与要求散水的宽度:600~1000mm,自由落水挑檐宽度+200mm。
散水的坡度:3%~5%,低端高出室外地面20。
散水的构造与材料做法与要求缝的设置:散水与墙外交接处;延长度方向隔一定距离设置分隔缝,缝宽20mm。
缝内填塞柔性防水材料。
1. 墙身防潮2. 勒脚3. 外墙周围的排水线16. 门窗过梁构造(过梁是承重结构,用来支撑门窗洞口上墙体的荷载)常用过梁:钢筋混凝土过梁(承载力强,适用较宽的门窗洞口);平拱砖过梁。
17. 窗台构造:①悬挑窗台向外挑出长60mm,每边超过窗宽120mm;②抹灰、贴面、水泥砂浆勾缝;③窗台面做坡、抹灰压入窗下槛;④挑窗台下做滴水槽或斜抹水泥砂浆。
18. 墙身加固措施:门垛和壁柱、圈梁(圈梁的作用:提高建筑的整体刚度和墙身稳定性,减轻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对房屋的破坏,抵抗地震力的影响。
位置:圈梁是沿建筑高度方向的每层或隔层楼板处的外墙、部分内墙及屋顶处)、构造柱(作用:圈梁和构造柱共同工作形成建筑的内骨架,以加强建筑的整体刚度,达到抗震的目的。
位置:间隔一定距离沿结构墙体高度方向设置的贯通全房屋的柱子。
多层砖房构造柱的设置部位:外墙四角,错层部位横墙与外纵墙交接处、较大洞口两侧、大房间内外墙交接处。
砖墙构造柱的最小截面尺寸为240*180mm)19. 变形缝:包括温度伸缩缝,沉降缝和防震缝。
楼地层1.楼地层包括楼盖层和地坪层,是水平方向分割房屋空间的承重结构,楼盖层分隔上下楼层空间,地坪层分隔大地与底层空间,2.楼盖层通常由面层、楼板、顶棚三部分组成。
3.根据使用的材料不同,楼板分为木楼板、钢筋混凝土楼板、压型钢板组合楼板。
4.现浇式钢筋混凝土楼板:现浇肋梁楼板由板、次梁、主梁现浇而成。
根据板的受力情况不同,分为单向板肋梁楼板和双向肋梁楼板。
肋梁楼板布置原则:①承重结构有规律布置,上下对齐。
②板上不宜布置较大的集中荷载,自重较大的隔墙和设备宜布置在梁上,梁避免支承在门窗洞口上③满足经济要求。
5.地坪层构造:由素土夯实层、垫层和面层组成。
6.阳台按使用要求不同分为生活阳台和服务阳台。
(阳台跳出长度为1m-1.5m;低于室内地平60mm)7.规定:临空高度在24m以下时阳台、外围栏杆高度不应低于1.05m,临空高度不少于24m时阳台、外围栏杆高度不应低于1.10m,栏杆离地面或屋面0.10m高度内不宜留空。
当采用垂直栏杆做栏杆时,杆件净距不应大于0.11m。
8.雨篷:设在房屋出入口的上方,为了雨天人们在出入口处作短暂停留时不被雨淋,并起到保护门和丰富建筑立面造型的作用。
楼梯1.楼梯一般由梯段、平台、栏杆扶手三部分组成。
(不宜超过18级,不宜少于3级)2.分类:直行单跑楼梯(做在此范围内的楼梯间),直行多跑楼梯,平行双跑楼梯(安全疏散用,省面积),平行双分楼梯(大厅用),平行双分双合楼梯,折行多跑楼梯(分两跑和三跑,三跑楼梯不适用于中小学校,中间梯形较大),交叉跑楼梯(适用于一个楼层和两个楼梯),螺旋形楼梯和弧形楼梯。
3.屋盖1.平屋盖:大量性民用建筑一班采用混合结构或框架结构,结构空间与建筑空间多为矩形,这种情况下采用与楼盖基本类同的屋盖结构,就形成平屋盖。
一般把坡度为2%~5%的屋盖称为平屋盖。
2.屋盖的设计要求:防水,保温隔热,结构要求,建筑艺术要求,其他。
3.排水坡度的表示方法:角度法,斜率法,百分比法。
4.影响屋面排水坡度大小的因素:防水材料尺寸大小的影响、年降雨量的影响、其他。
5.屋面排水坡度的形成:材料找坡和结构找坡。
6.屋面排水方式:有组织排水:采用有组织排水时,应使屋面流水线路短捷,檐沟或天沟流水通畅,雨水口的负荷适当且均匀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