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煤矿整合扩能工程联合试运转方案年月目录第一部分矿井概况 (3)1.1矿井交通及地理位置 (3)1.2井田井界及煤层赋存及围岩情况 (3)1.2.1井田井界 (3)1.2.2煤层赋存及围岩情况 (5)1.2.3地质构造特征 (12)1.3矿井设计能力、服务年限、开拓方式及地表小窑开采情况 (14)1.3.1矿井设计能力、服务年限 (14)1.3.2矿井开拓开采 (15)1.4、水、火、瓦斯、煤尘、顶板等自然灾害情况 (17)1.4.1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17)1.4.2矿区水文地质特征 (18)1.4.3煤尘爆炸、煤层自燃发火情况 (20)1.4.4瓦斯 (21)1.4.5顶板岩性 (21)第二部分:矿井设计及建设情况概述 (22)2.1矿井开拓开采系统设计及建设情况 (22)2.1.1矿井开拓系统系统设计及建设情况 (22)2.1.2矿井采掘系统设计及建设情况 (23)2.2矿井通风系统设计及建设情况 (26)2.3矿井提升、运输系统设计及建设情况 (27)2.3.1提升运输系统设计情况 (27)2.3.2、实际建成的提升运输系统 (28)2.4矿井给、排水系统设计及建设情况 (28)2.4.1给水系统设计及建设情况 (28)2.4.2排水系统设计及建设情况 (29)2.5矿井供电系统设计及建设情况 (30)2.6矿井安全监测监控系统设计及建成情况 (31)2.7矿井防尘、防灭火系统设计及建设情况 (31)2.7.1防尘系统设计及建设情况 (31)2.7.2防灭火系统设计及建设情况 (33)2.8矿井通讯系统设计及建设情况 (34)2.9矿井压风系统设计及建设情况 (34)2.10人员定位系统 (35)2.11紧急避险系统 (35)2.12矿山救护 (37)2.13矿井瓦斯治理 (37)2.14批准的设计图件和建成的实测图件 (37)第三部分联合试运转方案 (37)3.1联合试运转的系统、范围和期限 (37)3.2联合试运转的测试项目、测试方法、测试机构和人员 (37)3.3联合试运转的目标、预期效果 (39)3.4联合试运转期间产量计划与劳动组织 (39)3.5其它规定事项 (40)第四部分联合试运转的安全技术措施与应急预案 (41)4.1试运转的管理机构、管理人员分工和安全生产责任制 (41)4.1.1试运转的管理机构、管理人员分工 (41)4.1.2联合试运转期间煤矿主要管理人员分工及职责 (44)4.1.3安全生产责任制 (47)4.2采掘安全技术措施及应急预案 (56)4.2.1过断层及破碎带安全技术措施 (56)4.2.2防止冒顶和处理冒顶的安全技术措施 (59)4.2.3工作面初次来压和周期来压的安全技术措施 (60)4.2.4工作面过老巷安全技术措施 (61)4.2.5工作面末采收尾安全技术措施 (62)4.2.6采掘应急预案 (62)4.3“一通三防”的安全技术措施与应急预案 (63)4.3.1通风瓦斯管理安全技术措施 (63)4.3.2安全设施的施工及安全装备的配置 (65)4.3.3防治煤尘管理安全技术措施 (66)4.3.4“一通三防”应急预案 (68)4.4防治透水的安全技术措施及应急预案 (70)4.4.1防治透水的安全技术措施 (70)4.4.2防治透水的应急预案 (71)4.5机电管理的安全技术措施及应急预案 (72)4.5.1机电管理的安全技术措施 (72)4.5.2防治机电事故的应急预案 (73)4.6防治顶板事故的安全技术措施及应急预案 (73)4.6.1防治顶板事故的安全技术措施 (73)4.6.2防治顶板事故的应急预案 (73)4.7防治放炮事故的安全技术措施及应急预案 (74)4.7.1防治放炮事故的安全技术措施 (74)4.8加强提升、运输管理、防止跑车事故的安全技术措施及应急预案 (75)4.8.1提升、运输管理的安全技术措施 (75)4.8.2提升、运输应急预案 (76)4.9其它安全技术措施及应急预案 (76)4.9.1井巷贯通的安全技术措施 (76)4.9.2启封、排放瓦斯的安全技术措施 (77)4.9.3监测监控的安全技术措施 (77)4.9.4防治粉尘的安全技术措施 (78)4.9.5雨季“三防”救灾措施及救援预案 (79)第五部分项目建设手续(见附件复印件) (83)第六部分:联合试运转配置人员资质数量 (84)第一部分矿井概况1.1矿井交通及地理位置**煤矿位于**县县城253°方向,直线距离约23.5km的**县**乡**村二组境内。
矿区中心点地理坐标为:东经104°58′37″,北纬28°13′27″,矿井主平硐井口坐标为X=3124054,Y=35497272,Z=+825.191。
矿山有3km简易公路与**县至**县公路相接,北东距**县城***公路里程为55km,北西至**县火车站45km,交通较为方便,详见矿区交通位置图所示。
1.2井田井界及煤层赋存及围岩情况1.2.1井田井界1、原矿业权设置情况2004年9月,**省国土资源厅为**省**县**煤矿换发了采矿许可证,证号:****,有效期限为2004年9月~2012年9月,生产规模60kt/a,矿区面积0.3324km2,批准开采B3、B4煤层,开采深度+935~+853m标高,矿区开采范围由10个拐点圈定,其拐点坐标见下表所示。
表1-2-1 **省**县**煤矿矿区范围拐点坐标表2004年8月17日,**省国土资源厅为**县***硫铁矿(煤矿)换发了采矿许可证,证号:5100000420728,有效期限为2004年8月~2014年8月,生产规模30kt/a,矿区面积0.3438km2,批准开采B3、B4煤层,开采深度+846~+800m标高,矿区开采范围由6个拐点圈定,其拐点坐标见下表所示。
表1-2-2 **县仙峰大田硫铁矿(煤矿)矿区范围拐点坐标表2008年5月12日,**省国土资源厅对整合后成立的**县**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煤矿申请划定的矿区范围进行了批复。
根据批复意见,矿区面积 1.04km2,开采深度+953~+800m标高,设计生产规模90kt/a,拟开采B3、B4煤层, 矿区开采范围由10个拐点圈定,其拐点坐标见下表所示。
目前,该矿正在积极申请办理采矿许可证。
表1-2-3 **煤矿矿区范围拐点坐标表1、矿区地层特征矿山及邻近分布有二叠系下统茅口组、二叠系上统宣威组、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及嘉陵江组地层,其上还有第四系的残坡积层,详见下表所示。
表1-2-4 矿区地层与岩性特征简表现由老至新将各组岩性特征分述如下:(1)二叠系下统茅口组(P1m)为灰~深灰色石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夹遂石结核,下部含钙质泥岩及炭质条带,地层厚312m左右。
与下伏地层栖霞组整合接触,于矿山北部外围大面积分布。
(2)二叠系上统宣威组(P2x)分布于矿区北部边界内及其附近,岩性为灰、深灰色粘土岩、泥岩、粉砂岩,夹细粒岩屑砂岩及煤层、炭质泥岩,上部夹生物碎屑灰岩,底部为硫铁矿层。
含煤3~12层,其中可采煤层两层(B3、B4),局部可采煤层1层(A1),全组地层厚146.79m左右,与下伏茅口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根据含煤及含矿性将该组划分为四个岩性段,其中第一段(P2x1)为含硫段,底部为硫铁矿粘土岩,上为菱铁质粘土岩、粘土岩,不含可采煤层,该段厚3.38~6.48m,平均4.79m;第二加三段(P2x2+3)为含煤段,岩性为灰色粉砂岩,砂质泥岩、粘土岩夹细砂岩,顶部赋存可采煤层两层(B3、B4),该段厚约99.94~112.18m,平均厚106m;第四段(P2x4)为深灰色砂质泥岩、泥岩、粘土岩及生物碎屑灰岩,含多层煤线,产动物化石,不含可采煤层,厚31.96~39.52m,一般36.0m。
(3)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第一段(T1f1)岩性为灰绿色薄至中厚层状泥岩、砂质泥岩,夹薄层粉砂岩及泥质灰岩。
本段平均厚95m,分布于矿区北部。
(4)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第二加三段(T1f2+3)岩性为紫红色泥岩与灰绿色粉砂岩互层,夹灰紫色中~厚层细粒长石岩屑砂岩,本段厚185m,矿山的北部及中部大面积分布。
(5)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第四段(T1f4)灰绿色夹暗紫色粉砂质泥岩、粉砂岩、细砂岩等,夹薄层生物碎屑灰岩,本段平均厚93m,分布于矿山南部。
(6)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第五段(T1f5)以紫红色泥岩及灰绿色砂岩为主,夹紫灰色细粒长石岩屑砂岩及少量生物碎屑灰岩薄层,本段平均厚98m,分布于矿山南部边界附近。
(7)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第一段(T1j1)上部灰色、黄绿色中厚层状石灰岩,间夹薄层泥质灰岩和生物碎屑灰岩;下部紫灰色泥岩;中下部夹紫色钙质泥岩,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本段平均厚161m,分布于矿区南部外围。
(8)第四系残坡积层成份以砾石、砂土、亚砂土及粘土为主,厚度0~5m。
2、矿床特征矿区内以及矿区所在的新塘矿段内煤层均赋存于二叠系上统宣威组(P2x)地层中,区域内含煤地层为一套过渡相沉积,相序为海进序列,海水由东向西推进,因此,主要煤层产出层位则由东向西从下往上是逐渐迁移的,在珙县**一带处于煤系中部,这种迁移特征说明沉积古地貌是一向东倾斜的斜坡地形。
矿段内煤层厚度较稳定,煤层严格受地层控制,断裂构造对煤层有一定影响(使煤层断失或增厚)。
而可采或局部可采煤层(即B4、B3、A1)均分布于宣威组地层中。
矿段内二叠系上统宣威组第一至四段(P2x1-4)地层中含煤多达10层,一般为4~8层,可采或局部可采煤层3层,从上而下编号为B4、B3、A1煤层。
其中宣威组第四段:该段平均厚36.0m,含煤1~2层,但全区不可采;宣威组第二加三段:两段平均厚106m,上部含煤2~5层,为本区主要含煤段,可采煤层2层(B4、B3)。
位于该段顶部的B4煤层(俗称“上连炭”),平均厚1.19m,与下伏B3煤层层间距平均2.73m,B4煤层全区稳定可采;B3煤层(俗称“中连炭”)平均厚0.90m,与A1煤层层间距平均101.37m,B3煤层全区稳定可采;下部含煤层(线)2~3层,均不可采;宣威组第一段,该段平均厚4.79m,底部的A1煤层俗称“细花炭”,平均厚0.33m,与下伏硫铁矿层层间距平均3.33m,矿段内A1煤层仅极个别地段可采,且煤层不稳定,厚度变化大,局部变为炭质泥岩或含炭泥岩,底部为硫铁矿层。
矿区内宣威组含煤地层总厚约106m,一般含煤3层,B4、B3煤层稳定可采并位于该组第二加三段顶部,第一段底部A1煤层不可采。
煤层总体产状为:倾向230~250°、倾角7~12°,平均倾角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