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公共生活注重规范
第三框维护公共秩序需要法律规范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懂得维护社会公共生活需要法律规范,知道维护公共秩序的一些法律规范,能正确辨认各种扰乱公共秩序行为,并了解各种扰乱公共秩序的处罚。
2.过程、方法与能力目标:通过课前对社会公共生活的调查,相关法律、法规的分组查阅、课堂讨论交流、案例分析等学习方式,初步学会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并锻炼学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同法律规范对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确立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社会责任感,自觉形成法律规范意识。
二、课前准备
1.课前指导学生分组上网搜索我国的一些法律、法规,自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与《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作比较,并合作制作多媒体课件。
2.教师收集、整理违反扰乱公共生活秩序的相关案例,并制作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请同学们思考,在我们一天的学习生活中,需要遵守哪些规范?
学生交流:略
教师:“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社会公共生活不但需要道德规范维系,更需要法律规范来维系。
今天我们来学习维护公共秩序的一个重要手段——法律规范,法律规范是有力地保障着社会公共生活的有序进行。
【课题】维护公共秩序需要法律规范(板书)
【学生活动】辨一辨:请同学们结合书本,辨认以上我们交流的内容哪些属于法律规范?哪些属于道德规范?它们有什么区别?
学生交流:略
……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归纳】
与道德规范相比,法律规范是由国家运用强制性手段来保证实施,强制人们执行,具有强制性。
运用法律规范可以使社会公共秩序按照一定的模式稳定下来。
1.法律是维护公共生活的重要准则
【多媒体显示】(1)法律是由国家制定的重要行为准则
教师:法律是由国家行使立法权的立法机关依据立法程序制定,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课前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分组上网搜索我国的一些法律”,下面请各小组上台演示,并指出其立法机关。
学生交流: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等——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
教师:是的,除了我们同学所举的一些法律,我国还有一些地方性的法规,它同样也强制要求人们履行。
【学生活动】阅读“知识窗”与“阅读天地”,思考:在“五五普法”的过程中,我可以做点什么?
学生交流:略
教师: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有哪些法律制约人们的行为,以维护公共秩序?
【多媒体显示】(2)维护公共秩序的法律规范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归纳】
在社会公共生活中,人们的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约束。
其中,其中最主要的是<<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和<<刑法>>,它们对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作用很大。
<<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适用范围比较大,是针对那些扰乱公共秩序和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的违法行为的,而<<刑法>>则是专门打击那些刑事犯罪分子的,对刑事犯罪行为依据<<刑法>>量罪定刑,给予刑事处罚。
2.依法处罚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
【学生活动】案例分析
【多媒体显示】某公共汽车售票员孙某,在四即将到达终点站时进行查票,乘客席某、梅某等五人拒不出示票证,前边的说“票在后面”;后边的说“票在
前边”,故意戏弄验票人。
当车已到站孙某让他们补票时,席某竟朝孙头部猛击两拳,其余人也上前进行抓打。
更为严重的是,梅某还抄起铁锹拍打售票员臀部。
民警闻讯赶到,在群众协助下把席、梅两人抓获送至公安派出所,给予治安拘留处罚。
思考:根据案情,学生回答思考题。
①席某、梅某等人的行为违反了什么法规?
②公安机关给席某、梅某等人是什么处罚?
③<<条例>>在实施中打击了谁?约束了谁?
【教师引导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19条第3款规定:“扰乱公共汽车、电车、火车、船舶、航空器或者其他公共交通工具的秩序”,尚不够刑事处罚的,处15日以下的拘留、1000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
本案中的席、梅等人,仗着人多势众,在公共汽车上胡作非为,无理取闹,公安机关依法给予上述的治安处罚,是伸张正义、维护社会秩序和保障公民权益所必需的。
此外,公安机关对其它参与抓打的3人,也应予以一定的治安处罚。
【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
1、《治安管理处罚法》是一部制裁哪些行为的法律?
2、《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的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有哪些情况?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治安管理处罚法》是我国一部维护社会治安的重要法律;它规定的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①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的行为②扰乱交通工具上的秩序的行为③其他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教师:从上述的变化中,我们不难发现,不同违法行为处罚的方式是不同的,那么,违反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有哪些?是由哪些机关执行的呢?
【多媒体显示】
对违反治安管理的外国人,可以附加适用限期出境或者驱逐出境。
【学生活动】“案例分析”
【多媒体显示】某小学地处比较偏僻的郊区,几个社会闲散青年经常在学校附近追逐、拦截从学校进出的孩子,以此取乐,有时还蛮不讲理地强行索要孩子的零用钱,有时无缘无故地把孩子的书包割坏,以此寻求精神刺激。
一时间,弄得人心惶惶。
当地公安机关经过细致的调查、周密的部署,一举端掉了这伙寻衅滋事的违法分子。
思考:根据案情,你认为以上行为应处以何种处罚?
学生交流:略
教师:有些社会上的闲散人员,针对未成年人自我保护能力差的特点,专门在学校周围,针对未成年人下手,有人把这些人称为“恶少”。
上述案例中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不仅侵害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公民财产安全,而且还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公共秩序,历来是各级公安机关查处的重点。
《治安管理处罚法》对结伙斗殴、追逐、拦截他人、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等寻衅滋事作了统一的明确规定,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
【课堂总结】:要做到自觉遵守和贯彻治安管理法律规范,学会辨别是非美丑,善恶,尤其是分辨合法与非法的能力,还要学会自我控制,做到不任性,不感情冲动,更不能铤而走险。
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的行为约束在治安管理法律规范允许的范围内。
自觉遵守《治安管理处罚法》,增强守法观念,对于我们青少年健康成长来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同学们,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遵守和贯彻治安管理法律规范,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