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坦尼克号沉没的原因分析
一、泰坦尼克号
泰坦尼克号(RMS Titanic,又称铁达尼号)是一艘奥林匹克级邮轮,于1912年4月处女航时撞上冰山后沉没。
泰坦尼克号由位于爱尔兰岛贝尔法斯特的哈兰德与沃尔夫造船厂兴建,是当时最大的客运轮船。
在她的处女航中,泰坦尼克号从英国南安普敦出发,途经法国瑟堡-奥克特维尔以及爱尔兰昆士敦,计划中的目的地为美国纽约。
1912年4月14日,船上时间夜里11时40分,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4月15日凌晨2时20分,船裂成两半后沉入大西洋。
泰坦尼克号海难为和平时期死伤人数最惨重的海难之一。
船上1500多人丧生。
2012年10月16日,沉船遗物将以1.89亿美元出售
二、沉船事故描述
1912年4月10日,泰坦尼克号从英国南安普敦出发,途径法国瑟堡-奥克特维尔以及爱尔兰昆士敦,计划中的目的地为美国的纽约,开始了这艘“梦幻客轮”的处女航。
4月14日晚11点40分,泰坦尼克号在北大西洋撞上冰山,两小时四十分钟后,4月15日凌晨2点20分沉没,由于只有16艘救生艇,1503人葬生海底,造成了当时在和平时期最严重的一次航海事故,也是迄今为止最广为人知的一次海难。
三、主要原因分析
1、制造方的失误
船体本身钢板材料缺陷,当时使用的钢材用现代眼光看是不合格的,遇到较冷气温容易软化。
造船工程师只考虑到要增加钢的强度.而没有想到要增加其韧性。
把残骸的金属碎片与如今的造船钢材作一对比试验,发现在“泰坦尼克号”沉没地点的水温中,如今的造船钢材在受到撞击时可弯成V形,而残骸上的钢材则因韧性不够而很快断裂。
由此发现了钢材的冷脆性,即在-40℃~0℃的温度下,钢材的力学行为由韧性变成脆性,从而导致灾难性的脆性断裂。
而用现代技术炼的钢只有在-70℃~-60℃的温度下才会变脆。
不过不能责怪当时的工程师,因为当时谁也不知道,为了增加钢的强度而往炼钢原料中增加大量硫化物会大大增加钢的脆性,以致酿成了“泰坦尼克号”沉没的悲剧。
钢板结合使用的铆钉,部分使用铆钉机,而船体下方机器不易接合的地方,使用了人工铆接,考虑到人的力量较小,采用特殊的锻造铆钉,该钉子参入了一些矿渣,使得强度大幅下降。
导致在泰坦尼克号船体右侧撞上冰山的时候,船头铆钉松动,防水隔板部分裂开,前5间底舱出现无数细小但狭长的裂缝,海水源源不断的涌入。
2、船上工作人员的失误
船行驶在北大西洋上,之前一直有通报提醒前方有冰山。
船驶入冰山区,船长命令船只以22.3节的船速全速航行(极限航速24节)。
接到附近很多船只发来的冰情通报,船长命令瞭望员仔细观察。
这一年因为是冷冬,冰山比往年向南漂得更远。
但是,泰坦尼克号的船员未能找到望远镜(因为当时船上唯一的一副双筒望远镜被二副锁在了
柜子里,而那位保管柜子钥匙的二副最后并没有上船),瞭望员不得不用肉眼观测。
23点40分,瞭望员发现远处有“两张桌子大小”的一块黑影,以很快的速度变大。
他敲了3下驾驶台的警钟,抓起电话:“正前方有冰山!”。
接电话的六副通知了旁边的大副。
大副立刻下令打响车钟:“所有引擎减速!左满舵!三号螺旋桨倒车!”后来证明第一个命令是一个致命的错误,就在他下令37秒后,泰坦尼克号因为船体太大而且前进速度太快而无法及时停止前进,朝冰山撞去。
这两个指令其中任何一个都是可以使泰坦尼克号避免撞上冰山的,要么左满舵避开冰山要么用减速用较为坚硬的船头与较慢的速度撞上冰山,损失会大大减少。
但是两个命令同时下达,使得船速减慢的时候同时左转,使船体较为脆弱的右舷撞上了冰山,最终造成了泰坦尼克号的沉没。
3、其他原因
①慌乱中放下的救生艇里并未满载,同时救生艇数量不足。
0点55分,泰坦尼克号的船头已经没入水中。
救生艇边的工作则是乱七八糟,尽管妇女和儿童先登上救生艇的美德得到了遵守,但很多救生艇在半空的状态下就被放了下去。
不过这也不能怪船员,当时的航海界都认为如果救生艇满载人员放下去的话,会造成损坏甚至倾覆。
泰坦尼克号的救生艇设计得很结实,但是船员们不知道这一点。
结果可以搭载1178人的救生艇,只上去了651人(还有一些人是跳海之后被救上救生艇)。
在船的左舷,救生船只载妇女和儿童。
在右舷,则是妇女优先逃生之后允许男性登艇。
所以,在右舷获救的人数比在左
舷获救的多。
②近在眼前的加州人号电报员正在睡觉,无法收到求救信号。
零点十五分,泰坦尼克号发出了“CQD MGY”的遇险呼救信号,随后又以第一个发送SOS遇险呼救信号客轮的身份不断发送SOS求救信号。
其中离得最近的加利福尼亚号因电报员关闭了电报机而未能及时收到求救电报。
③船上发出求救火箭,但加州人号没有回应,反而驶离在夜色中。
④较下层船舱的乘客无法走出迷宫般的通道。
⑤4小时候救援船只才赶到。
在所有能收到电报的船只中离泰坦尼克号最近的是卡帕西亚号,它随后以最快速度向泰坦尼克号驶来,但即使是这样,它也至少需要4个小时才能赶到现场。
四、事件后续
3点30分,卡纳德公司的客船卡帕西亚号最先赶到了出事现场。
4点钟,卡帕西亚号的船员在北大西洋黎明的微光下发现了第一艘救生艇。
救援工作一直持续到早上8点30分,第12号救生艇被系上救援缆绳。
泰坦尼克号上2208名船员和旅客中,只有705人生还。
卡帕西亚号的船长和牧师在大餐厅主持了一次悼念仪式。
8点50分,
掉头返回纽约。
4月18日,卡帕西亚号抵达纽约港。
经过自由女神像时,上万人在曼哈顿岛的巴特雷海岸观看。
在54号码头,大约3万人伫立在雨
水中默默地迎接泰坦尼克号上的幸存者。
泰坦尼克号沉没的消息震惊了整个西方世界。
当时人们的震惊程度,不亚于本世纪美国的9.11
事件。
大西洋两岸许多地方降了半旗。
英国国王乔治五世和美国总统塔夫脱互致唁电。
德皇威廉二世也拍发了吊唁电报。
五、事件影响与启示
泰坦尼克号是人类的美好梦想达到顶峰时的产物,反映了人类掌握世界的强大自信心。
《造船专家》(The Shipbuilder)杂志认为其“根本不可能沉没”。
一个船员在航行中对一个2等舱女乘客西尔维亚·考德威尔说:“就是上帝亲自来,他也弄不沉这艘船。
”她的沉没,向人类展示了大自然的神秘力量,以及命运的不可预测。
到泰坦尼克号沉没那天为止,西方世界的人们已经享受了100年的安稳和太平。
科技稳定地进步,工业迅速地发展,人们对未来信心十足。
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惊醒了这一切。
这艘“永不沉没的轮船”——埃菲尔铁塔之后最大的人工钢铁构造物,工业时代的伟大成就,因为对自然的威力掉以轻心,满不在乎,所以在第一次处女航中就沉没了。
泰坦尼克号将永远让人们牢记人类的傲慢自信所付出的代价。
人们永远也忘不了这幅画面:泰坦尼克号在海底昂着头,残破和污迹也掩盖不了她的高贵。
这就是她的归宿。
历史就这样演变成了传奇。
这场灾难震惊了国际社会。
因为它向一些人证明了:人和人们的技术成就无法与自然的力量相比。
六、泰坦尼克号之我见
在这场令举世哀痛的灾难中,我们为逝者哀悼,更为生者思考。
我们惯于“征服”,在那个人类各方面发展的路途异常平坦的年代更
是如此。
当泰坦尼克号建成后,人们欢呼雀跃,认为人类向“征服大自然”又更近了一步。
人们坚信这是一艘“上帝也无法弄沉的船”。
但自然的力量只可抗争不可征服,人们最终为自己的傲慢付出了沉重代价。
尽管沉没的泰坦尼克号仍然高傲不屈,但是1503人的生命又由谁来偿付?所以我们时刻为这件事警醒:无论科技多么发达,我们时刻要谨慎,对自然保持着一颗敬畏之心,不要再让这样的悲剧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