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贾平凹先生的作品特点

贾平凹先生的作品特点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

著有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

其他、诗集与关评论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空白》,《平凹文论集》《学着活》《造一座房子住梦》《平凹与三毛》贾平凹(wā),原名贾平娃,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1952年出生,陕西省丹凤县棣花镇人,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

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

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西安市人大代表。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西安市文联主席、西安市作协名誉主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美文》杂志主编,中国海洋大学驻校作家等。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

他是当代中国一位最具叛逆性、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

《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废都》获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最近获得由法国文化交流部颁发的“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秦腔》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作品《我不是个好儿子》、《月迹》、《落叶》入选中学教材。

2010年11月15日,第五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重磅发布!贾平凹荣登作家富豪榜第25位,引发广泛关注。

代表作他从1973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目前已出版的作品版本达300余种。

著有长篇小说《商州》、《妊娠》、《逛山》、《油月亮》、《浮躁》、《废都》、《白夜》、《土门》、《病相报告》、《怀念狼》、《秦腔》、《高兴》、《古炉》等;中短篇小说集《山地笔记》、《小月前本》、《腊月·正月》、《天狗》、《黒氏》、《美穴地》、《饺子馆》、《艺术家韩起祥》、《兵娃》《丑石》等;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走山东》、《商州三录》、《说话》、《坐佛》等;诗集《空白》以及《平凹文论集》,《太阳路》等。

作品特点贾平凹的作品主要以独特的视角准确而深刻地表现了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中国在三十年来的现代化进程中痛苦而悲壮的社会转型,不仅完整地复原和再现了现实生活中芸芸众生的生存本相,而且在一种原生态叙事中,深入当代中国人的心灵世界,突现了中华民族在现代化的全球语境中所遭遇的空前尴尬。

他以中国传统美的表现方式,真实地表达了现代中国人的生活与情绪,为中国文学的民族化和走向世界做出了突出贡献。

贾平凹的文学作品极富想象力,通俗中有真情,平淡中见悲悯,寄托深远,笔力丰富,不仅在我国拥有广大的读者群,而且还超越了国界,得到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的广泛认同。

特别是在文学语言的民族化方面,他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开创了新的传统,在新汉语写作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就。

贾平凹的作品被翻译成英语、法语、德语、俄语、越语、日语、韩语等多种语言在世界二十多个国家传播。

国际上获得的大奖主要有,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浮躁》1987)、法国费米娜文学奖(《废都》1997)、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2003)等;国内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满月儿》1978)、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腊月正月》1984)、第一届全国优秀散文(集)奖(《爱的踪迹》1989)、第三届鲁迅文学奖(《贾平凹长篇散文精选》2005)以及第四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5)、世界华文长篇小说红楼梦奖(《秦腔》2006)、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秦腔》2008)等。

描写场景贾平凹作品所描写的场景是他所熟悉的农村,例如《秦腔》他写的是农村的现实生活。

长期以来,农村是最落后的地方,农民是最贫困的人群。

现在中国的“三农”概念,农业、农村、农民,已经和以前大不一样了。

原来说的是我们是农业国家,土地供养了我们一切,农民离不开土地。

现在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却剥离开了。

农民离开了土地,有些是主动离开的,有些是被迫离开了,留在农村的多是老弱病残。

我的老家棣花村,没有矿藏,没有工业,有限的土地在极度地发挥了它的潜力后,粮食产量不再提高,而化肥、农药、种子以及各种各样的税费迅速上涨,农村又成了一切社会压力的泻洪池。

旧的东西稀哩哗啦地没了,像泼出去的水,新的东西迟迟没再来,来了也抓不住,四面八方的风方向不定地吹,农民是一群鸡,羽毛翻皱,脚步趔趄,无所适从,他们无法再守住土地,他们一步一步地从土地上出走,虽然他们是土命,把树和草拔起来又抖净了根须上的土,栽在哪里都是难活。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长篇小说《秦腔》授奖辞贾平凹的写作,既传统又现代,既写实又高远,语言朴拙、憨厚,内心却波澜万丈。

他的《秦腔》,以精微的叙事,绵密的细节,成功地仿写了一种日常生活的本真状态,并对变化中的乡土中国所面临的矛盾、迷茫,做了充满赤子情怀的记述和解读。

他笔下的喧嚣,藏着哀伤,热闹的背后,是一片寂寥,或许,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之后,我们所面对的只能是巨大的沉默。

《秦腔》这声喂叹,是当代小说写作的一记重音,也是这个大时代的生动写照。

贾平凹获奖感言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能授予我,我感到无比的荣幸!当获奖的消息传来,我说了四个字:天空晴朗!那天的天气真的很好,心情也好,给屋子里的佛像烧了香,给父母遗像前烧了香,我就去街上吃了一顿羊肉泡馍。

在我的写作中,《秦腔》是我最想写的一部书,也是我最费心血的一部书。

当年动笔写这本书时,我不知道要写的这本书将会是什么命运,但我在家乡的山上和在我父亲的坟头发誓,我要以此书为故乡的过去而立一块纪念的碑子。

现在,《秦腔》受到肯定,我为我欣慰,也为故乡欣慰。

感谢文学之神的光顾!感谢评委会的厚爱!获奖在创作之路上是过河遇到了桥,是口渴遇到了泉,路是远的,还要往前走。

有幸生在中国,有幸中国巨大的变革,现实给我提供了文字的想像,作为一个作家,我会更加努力,将根植于大地上敏感而忧患的心生出翅膀飞翔,能够再写出满意的作品。

谢谢!人物经历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

毕业后从事过几年文学编辑工作。

曾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

1982年后就职西安市文联,专职作家,从事专业创作。

1992年创刊《美文》。

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陕西分会主席,西安市文联主席等职。

是《美文》大散文月刊的主编。

2003年至今,先后担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文学院院长。

主要作品长篇小说《商州》《浮躁》《妊娠》《逛山》《油月亮》《美穴地》《废都》《白夜》《土门》《高老庄》《州河》《黑氏》《怀念狼》《病相报告》《秦腔》《高兴》《情劫》《古炉》中短篇小说集《兵娃》《姐妹本纪》《早晨的歌》《山地笔记》《野火集》《腊月·正月》《小月前本》《新时期文学名著丛书贾平凹卷》《天狗》《丑石》《祭父》《好读书》《静虚村记》《故里》《商州散记》《晚唱》《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匪事》散文集《月迹》《爱的踪迹》《心迹》《贾平凹散文自选集》《坐佛》《朋友》《我的小桃树》《静水深流》《天气》其他、诗集与关评论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空白》,《平凹文论集》《学着活》《造一座房子住梦》《平凹与三毛》获奖情况总体《满月儿》1978年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腊月·正月》1984年获中国作协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浮躁》1987年获获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爱的踪迹》1989年获第一届全国优秀散文(集)奖;《废都》1997年获法国费米娜外国文学奖;2003年获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贾平凹长篇散文精选》2005年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2005年获第四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二OO五年度杰出作家;《秦腔》2006年获“红楼梦奖: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2008年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古炉》2011年获施耐庵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盛典第四届年度杰出作家2006年4月获得华语文学传媒盛典第四届年度杰出作家;曾获得全国文学大奖三次,“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二00五年度杰出作家”及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法国费米那文学奖、法兰西文学艺术最高荣誉和“红楼梦”文学奖。

以英、法、德、俄、日、、越等文字翻译出版了二十种版本。

社会评价埋藏汉陶幽室中的贾平凹贾平凹曾从事过几年文学编辑工作,包括陕西人民出版社编辑。

现为西安市文联他妻子韩俊芳同是丹凤县棣花镇人,两人婚姻之美满在贾平凹的文中表露无遗,女儿倩情亦是贾平凹之深爱。

贾平凹喜吃杂粮野菜,不动膏粱腥荤。

平生无什么特别嗜好,唯独喜爱每日转动笔杆子,硬使当今文坛浪飞潮涌,无日安宁始心足。

国外人士均誉他为中国大陆文坛的“独行侠”。

文学贾平凹的散文内容浩瀚,五彩缤纷,从抒写的内容和笔调去看,可以归成五类:第一类是情绪小品,以抒写某种特定的情绪为主,如《大洼地一夜》就是代表;第二类是场景小品,以写各类场景为主,如《静虚村记》、《黄土高原》等;第三类是人物小品,粗线条勾画人物为主,如《摸鱼捉鳖的人》、《在米脂》等;第四类是随笔,综论人生,针砭世情,如《人病》、《牌玩》等;最后一类是风物小品,描摹风俗,记述玩物,如《陕西小吃小识录》、《玩物铭》等。

贾平凹于传统的散文写作中,取了个大突破—凡对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情绪(爱与恨),或偶尔感悟到的某些哲理等,都呈现文中。

那份坦诚、不摆架子、不高调等性格,亦是他赢得读者的方法之一。

在他文中,不难发现贾平凹的赤子之心,于现今复杂的社会里的确难寻。

而且,贾平凹对美感的追求,于字里行间清晰易见。

他不单只在乎自我领略,亦愿把这审美路径向读者介绍及实践。

贾平凹在他最新的长篇小说《高老庄》后记里,夫子自道地说:我是失却了一部分我最初的读者,他们的离去令我难过而又高兴。

”这是实话,也是明摆着的事实;老贾又说,“我得改造我的读者,征服他们而吸引他们。

”这也许仍将是事实,然对于我而言,我却更愿相信:强弩之末的贾平凹已无法通过征服来吸引我了,虽然我仍将是他的读者。

但这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在看一位曾被认为是最具有天赋、最有特色的大作家如何一步步地走火入魔——这也许是一桩如同英雄末路、美人迟暮般的残忍快事。

“子路决定了回高老庄,高老庄北五里的稷甲岭发生了崖崩”。

将一个人的主观意识和一次自然界的突变整合到一起,这便是《高老庄》开篇第一句,读起来还真有点横空出世的感觉,很容易让人想起马尔克斯和博尔赫斯什么的。

高老庄这个古怪的村庄是省城大学教授高子路的故乡,他此次携再婚之妻西夏回故乡的目的是为父亲做三周年的祭奠。

在高老庄,他们将与子路那个离婚未离家的前妻菊娃、地板厂厂长王文龙、残疾却有异赋的儿子石头,以及子路小时的同学蔡老黑、苏红和无数令西夏遐想的碑文相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