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基础教案-第一章 总论
(二)会计的概念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计量单位)(计量单位:货币量度、劳动量度、实物量度),运用一系列专门方法,核算和监督(会计的基本职能)一个单位(会计主体)经济活动(会计的对象)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会计的性质)。
(三)会计的基本特征(多选)
A.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B.会计拥有一系列专门方法;
Step3:总结
会计含义、职能、对象;会计核算具体内容;
Step4: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1、会计概念
2、会计目标
3、会计职能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教后记
课堂教学安排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授课章节名 称
第一章 总论
第二节 会计的职能与方法(二)
第三节会计基本假设与会计基础
授课
课时
二课时
授课
形式
新授课
教学
资源
教材、教参、PPT、网络资源
2、《计基础》考试题型
3、学习要求
4、《会计基础》课程结构
Step2:讲授新课:
一、会计的概念及特征
(一)会计历史
1、我国“会计”一词起源于西周时代;
2、古人对会计的原始定义:零星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
3、中式会计发展的里程碑:四柱清册、龙门账、天地合账;
4、现代会计之父:意大利卢卡.帕乔利,编著《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
C.会计具有核算和监督的基本职能;
D.会计的本质就是管理活动。
(四)会计的分类
会计按报告的对象不同,分为财务会计、管理会计。
二、会计的基本职能(以提问学生方式为主)
(一)会计核算职能(反映职能)
(1)概念: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特定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或运营绩效)和现金流量等信息。是会计最基本的职能。
2.货币计量的有关规定
(1)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
(2)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单位,可以选定其中一种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是编报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3)在境外设立的中国企业向国内报送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五)四个假设之间的关系
二、会计基础
(一)会计基础的概念和种类
情感目标:1、强化专业概念,深化职业从业资格意识;
2、了解会计历史,激发对会计的兴趣;
教学
重点
1、理解会计含义、职能、对象;
2、掌握会计核算具体内容;
教学
难点
会计核算具体内容
教学
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
课外
作业
习题集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教学过程(含师生活动)
Step1:新课导入
1、江苏省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的相关考试政策
(三)收付实现制
1.应用范围:我国行政单位会计主要采用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除经营业务外,其他大部分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
(2)现代会计核算的特点(多选、判断)
A.会计主要利用货币计量;
B.会计核算不仅是记录已经发生的经济业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教学过程(含师生活动)
务,还要面向未来;
C.会计核算所产生的会计信息具有完整性、连续性、系统性。
(二)会计监督职能
(1)概念:会计在核算过程中,对经济活动的进行审查。
(2)特点
A.主要利用价值指标进行货币监督;
会计基础教案-第一章 总论
课堂教学安排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授课章节名 称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会计的概念与目标
第二节 会计的职能与方法(一)
授课
课时
二课时
授课
形式
新授课
教学
资源
教材、教参、PPT、网络资源
教学
目标
认知目标:1、理解会计含义、职能、对象;
2、掌握会计核算具体内容;
能力目标:锻炼及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
会计基础是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础,是指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基础,是确认一定会计期间的收入和费用,从而确定损益的标准。会计基础产生于会计分期。
种类: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
(二)权责发生制
1.应用范围:企业会计的确认、计量、报告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2.概念:收入、费用的确认以是否实际发生为标准。
课外
作业
习题集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教学过程(含师生活动)
Step1:1、复习导入
(1)教师提问,学生回答:a.什么是会计?
b.会计的基本职能有哪些?会计的对象是什么?
C.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分别是哪些?
2、导入: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是建立在什么前提和什么基础上呢?——基本假设和会计基础
Step2:讲授新课:
B.贯穿会计管理活动全过程,包括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
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内部监督、社会监督、政府监督。
(三)会计核算职能与监督职能之间的关系
(1)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
(2)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基础;
(3)会计监督是会计核算的保证。
(四)会计的其他职能:预测、决策、控制、评价。
学生做PPT上练习题,教师讲解。
一、会计基本假设
(一)会计主体
1.会计主体的概念:是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特定单位或者组织,是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
2.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之间的关系
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法律主体一定是会计主体
(二)、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的概念:指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会计主体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持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是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时间范围。
教学
目标
认知目标:1、掌握会计基础等相关内容;
2、了解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具体内容
能力目标:锻炼及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
情感目标:强化专业概念,深化职业从业资格意识;
教学
重点
1、会计基础等相关内容;
2、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具体内容。
教学
难点
会计核算具体内容
教学
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
注意:企业集团不是法律主体,但是会计主体,集团的各个公司是会计主体同时是法律主体;分厂不是法律主体,但是会计主体,其总公司是会计主体同时是法律主体。
(三)会计分期
1.会计分期的概念:指将一个会计主体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是对持续经营的补充。
2.会计分期的相关规定:
(1)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中期包括半年度、季度、月度(【注意】小于一年)。
(2)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都以公历起讫日期确定。
(3)我国的会计年度从每年的1月1日-12月31日。
3.会计分期的意义:三个。
(四)货币计量
1.概念:会计主体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采用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单位,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