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语文散文阅读理解知识点

初中语文散文阅读理解知识点

散文阅读理解知识点本次课课堂教学内容一、知识导入在散文的学习中,要掌握散文的基础知识、理解散文阅读的考点以及常见类型,培养题型意识,掌握答题技巧和答题思路。

二、知识整合(一)标题的含义和作用1、标题的含义:(1)表层含义:标题的字面含义、在文中的含义;深层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2)标题如果是比喻性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我们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或象征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

(3)标题的作用方法总结:情节上:点明中心事件(关键人、物);成为全文的线索,文章的情节(主要情节)都围绕此展开.人物上:突出人物的形象或品质。

主题上:揭示(暗示)主旨。

表达上:运用修辞,形象而又有诗意,更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此外还有:贯穿全文线索、表明写作对象、关联主要情节、象征或比喻、透露情感主旨、引起读者兴趣、制造悬念、烘托、使形象生动等。

如:《复活》题目含义——一指蜥蜴复活;二指我被蜥蜴顽强的生命力打动,最终对生活充满希望。

《田野上的白发》题目作用——(1)“白发”是全文的叙事线索;(2)“白发”是母亲的形象特征(表明写作对象);(3)敲盆赶鼠、跪着插秧时的“白发”,突出母亲的辛劳(关联主要情节);(4)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心疼、对母亲的爱和对母亲怀念(透露情感主旨)。

(二)词语、句子、语段的作用1.词语的表达作用答题套路:生动表现人物或事物的特点;或传神刻画了……事物……的情状,表现了人物……的心情或性格。

例如:(1)结合语境说明文中加点词语“眉飞色舞”一词的妙处。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朗读时痛快淋漓地展现自己,投入感情忘我表演的情态,表现出“我”当时的喜悦和兴奋。

(或: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朗读是抑扬顿挫、神采飞扬的情态)(2)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在一层滚圆的绿叶下边,闪.出三朵小花。

“闪”字形象生动写出了太阳花一见阳光即刻开放、艳丽夺目的特点,表现了作者的惊叹。

2、句子语段的作用(1)内容上抒情议论句:画龙点睛、深化中心、揭示主题……写景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命运、推动情节发展、衬托、铺垫……(2)结构上:在开头:设置悬念、引出下文、作铺垫、点题……①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②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在文中:总结上文、承上启下(过渡)在结尾:点题、照应、升华主题结尾段、句(内容上)总结全文内容,深化了文章中心,(结构上)呼应了开头,(效果)引发读者的思考,使文章留有余味。

3、写法上:欲扬先抑、对比、衬托、象征、设悬念4、修辞上:举例:(1)文章第一段写“火红的杜鹃、鹅黄的迎春、淡紫的牵牛……”的作用?作用:衬托蒲公英白色小花的淡雅。

景物描写的衬托铺垫作用)(三)理解句子含义理解文章重要句子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充分结合背景和语境,注意整体把握,寻找解题的隐含信息。

2、要结合文章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倾向分析句子的深层含意。

3、注意句中的言外之意等。

4、注意句中重点词语,明确这些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及一词多义等。

(四)巧答语句赏析题答题思路:先判断这个句子的特点,可以从修辞、描写、有特点的词语入手;在这类句子的作用中选择,用术语解说句子的作用很重要;结合语境具体分析这个句子在这里表达的意思,结合段中心句和文章中心分析表达作用或效果。

答题格式:角度(如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内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或突出了……)表现了(或表达了)……特征(或情感)赏析角度:(1)从修辞角度入手。

掌握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①比喻、拟人,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②夸张,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③对偶,句式整齐,表意凝练;④排比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⑤反复,富有音乐美,突出强调某一感情。

答题模式:运用……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2)从用词的角度入手。

答题模式:“……”一词(等词),写出了……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从散文的语言特色入手。

常用的词语有:简洁准确、生动传神、优美感人、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内涵丰富、富有文采、风趣幽默、感染力强、典雅、活泼、凝练、朴素等等。

然后结合具体段落或句子进行分析。

(4)从句式入手。

常见的几种句式的表达效果为:①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②设问句,提醒注意,引发思考;③反问句,加强语气;④感叹句,抒情强烈。

答题模式:这是个……句,(作用)……表达了……(5)从表达方式入手。

散文常用的表达方式及作用:①议论,点明事件的意义或文章的主旨,起到统领全篇,画龙点睛的效果。

②抒情,可以使文章具有感染力;③描写,可使人、景、物再现得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④记叙,可使读者对人物活动和事件的发展、全貌有个清晰的了解。

答题模式:运用了……的表达方式,点明了(写出、抒发或交代)……(6)指出散文的语言风格。

答题模式:本文的语言具有……的特点,如“……”(段或句)中……(简要分析)。

(五)散文线索1、答题技巧:(1)明确几种常见的线索。

常见的线索有:①以核心人物为线索;②以核心事物为线索;③以核心事件为线索;④以时间为线索;⑤以地点为线索;⑥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

(2)关注文章的标题。

有很多文章的标题直接揭示了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3)找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散文中,为了突出强调文章的主题,有些句子反复出现,称之为反复句。

反复句显示了散文的脉络层次。

(4)找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六)分析人物形象题型:概括或评价人物的思想性格。

答题技巧:(1)从人物描写的五种方法(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入手。

(2)从侧面描写入手。

侧面描写,简要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

(3)从分析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入手。

有些作品除了中心人物之外,还有其他人物。

分析时我们既要抓住中心人物,又要分析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

(4)从典型事例入手。

典型事例往往从不同侧面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5)从作者的评价入手。

作者对人物的评价直接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题目:文中题目的农民是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答案:农民是一个宽厚友善、知错就改、有责任心的父亲。

题型:概括事物的特点。

答题技巧:(1)找出描写事物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等的语句,明了事物的外在特征。

(2)分析描绘事物时所用的技法,如象征、联想和想像以及常用的修辞手法,把握事物的内在神韵。

1、通读全文,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古藤的特点。

外在特点:外形弯曲、枯老,是一棵独立的藤(答对其中两点给满分)。

内在特点:坚毅,不屈,顽强(答对三点任意一点1分)倔强,孤独(答对两点任意一点1分)。

(七)体会文段的写作技巧和作用题型1:选文(段)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答题技巧:(1)理解各种表现手法的内涵,把握各自的作用。

①悬念。

先不把谜底揭开,引出下文。

作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照应。

即后文对前文写过的内容作补充或加深;前文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作暗示。

作用:首尾呼应使结构更严密,中心更突出。

③伏笔。

在文章的前面预先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作出暗示。

作用:使故事情节的发展合理,使读者感到巧妙有趣。

④衬托。

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陪衬。

作用:烘托出主体事物的特点或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⑤象征。

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

作用:使被象征的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

⑥对比。

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作用: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

⑦借景抒情。

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2)看上下文的联系,从联系中分析文章所用的技巧。

对比、照应、悬念、伏笔、铺垫、欲扬先抑等技巧,都讲究的是文章前后内容的关联,判断时,必须通读全篇,才能体会到作者构思之妙。

(3)从文章的主题及写作目的方面去分析写作技巧。

在写文章时,有些作者会别具匠心地选用一些写作手法,委婉曲折地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这就要求我们要细心揣摩,从文章的主题及写作目的方面去判断作者所用的写作技巧。

题型2:某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题技巧:(1)首段常见的作用:包括统摄全篇,总领下文;开篇点题,点明中心;引出下文,行文巧妙;欲扬先抑,形成对比;推动情节发展,突出人物的精神品质;渲染气氛,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

(2)结尾段常见的作用:篇末点题;总结全文、照应前文,使文章结构完整;深化主题,升华感情;提出问题,引起思考等。

(3)中间段常见的作用:承上启下,引出下文;衬托铺垫,照应前文;扩展思路,具体展示;丰富内涵,深化主题等。

题型3:选文(段)使用了哪种人称?有什么好处?答题技巧:(1)第一人称(我),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2)第二人称(你),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3)第三人称(他,她,它),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三、典型例题(一)红春联提起春联,我的脑海就会浮现这样的场景:外面冰天雪地,屋内炭火正旺。

一张古拙的雕花八仙桌摆在堂屋中央,香炉袅袅地冒着清香,老先生净身洗手,心神怡然,摸一支狼毫在玉石砚台内饱满地浸把浓墨,刮刮大笔尖,一气呵成写下一副四字联:九州日丽;四化春新。

字可草书行书,亦可楷书隶书,其间亦可学曹全张迁张旭怀素,喜好追随个人的性格。

老先生和蔼,喜写正楷,一点一横规规矩矩,一撇一竖堂堂正正。

写完后,如卸大任,放下手中之笔,围着对联左观右看,又兀自品头论足,甚至雅性一上来,抿口米酒,默念一遍,良久,脸上才露出满意、温暖、幸福的微笑。

写春联在我的故乡很常见,也很庄重。

这个四围皆是高山的小山村,尽管夹峰对峙,地贫土瘦,但村上的小学,没有哪个学生不会写毛笔字,没有哪个先生不会吟哦几副对联的。

老先生择一个大晴日,煮一壶好酒,喝个微醉,脸颊和脖子红红的,站在大梅树下,然后研墨,折纸书写。

他做得很细致,墨拣好墨,以麝香金粉配制而成,溢出淡淡的古朴和清香。

所写的对联有五字和七字的,四字和六字的也有,十几二十几字的长联极少,但也会有一家两家。

这些书写的对联一排排晾在软软的阳光下,像院子里的一树梅花,红火又热烈。

写好的春联自然有人来取,取回去的春联自然有人会贴。

上下联的平仄一定要分好,否则闹了笑话,像个没读过书的人,让人难堪而尴尬。

贴春联一般在年三十下午,喻义辞旧迎新。

也有的地方在大年初一早上,喻义新年新气象。

但不管怎么样,贴春联是两个人的事,一个人站在门框下,一个人搬条板凳站在上面,瞧好门框贴上下联的高度及对联条幅的宽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