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初中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试题经典

最新初中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试题经典

最新初中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试题经典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梁实秋①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

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清华学校请他作第一次的演讲,题目是“中国韵文里表现的情感”。

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

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

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②任公先生的这一篇讲演稿,后来收在《饮冰室文集》里。

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

但是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

③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④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

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距离国语甚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宏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⑤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公无渡河。

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⑥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

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

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衷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⑦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

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

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⑧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

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

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⑨这一篇讲演分三次讲完,每次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

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⑩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说明梁任公先生的演讲吸引人,抓住了观众的心。

B.“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属于细节描写,生动地揭示出人物正在得意之际语塞而煞风景时焦急、窘迫的心理,显示了梁任公为人古怪。

C.梁任公演讲时的“掩面”“顿足”“狂笑”“太息”表明梁任公已把自己当做作品中的人物,刻画出了进入状态的梁任公的形象。

D.本文表达了“我”对梁先生的敬仰之情、欣赏之情和赞美之情,同时对梁先生的精神予以高度赞扬。

(2)梁任公先生为什么对《箜篌引》这首诗情有独钟?为什么讲得那么生动传神,富有情感?(3)到清华大学这所名校演讲做报告的人数不胜数,但他们却没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

为什么梁启超的一次演讲给作者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并使之常常想起,笔而记之?【答案】(1)B(2)因为梁任公本人就是那个渡河者,他一边讲诗,一边会自然地想起这一生中为中国的富强而奔走呼号、甘冒矢石、万死不顾的经历,所以会心潮澎湃,声泪俱下。

(3)因为首先梁任公演讲非常有特点:①开场白非常独特而见个性;②声音沉着有力,宏亮激亢;③演讲内容丰富有趣,在讲稿之外,能大段背诵,且对所讲的古诗或戏曲非常投入,几成戏剧表演;④表情酣畅淋漓,变化之至。

其次梁先生这个人很有特点:①外貌:身材短小精悍,步履稳健,气质潇洒,眼神光芒四射;②演讲时的神态、语言、动作:生动有趣,旁征博引,表情酣畅,手舞足蹈,一点也不刻板。

这些都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解析】【分析】(1)B项,错在“显示了梁任公为人古怪”这个地方,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有误。

“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表现的是梁任公率真、“可爱”的特点,他不摆“大学问家”、“政治领袖”的架子,作为北大教授,他不做作、不掩饰自己一时“卡顿”的现象,令人佩服和敬爱。

故选B。

(3)本题要求回答:梁任公先生为什么对《箜篌引》这首诗情有独钟。

首先我们来了解《箜篌引》的内容:这四句诗,公无渡河。

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一共16个字,活画出一个老妇对丈夫又爱又气,无可奈何的伤感形象,充满着悲天悯人的情怀。

梁启超之所以讲得如此投入,更主要的原因是他自己自比为渡河的“老翁”。

维新变法和“渡河”一样充满危险,甚至是险象环生。

“戊戌变法”了,梁启超的政治生命结束了,像老翁一样“死”了,令人叹惋。

演讲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找到了情感的迸发点,所以非常生动传神,富有感染力。

(3)题目是:到清华大学这所名校演讲做报告的人数不胜数,但他们却没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

为什么梁启超的一次演讲给作者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并使之常常想起,笔而记之。

那么多人,都没有给作者留下印象,肯定是演讲者——梁启超有独特的魅力;第二他的演讲风格、语言、神态与众不同,或者非常有鲜明的特点。

结合文本我们知道:梁任公在演讲时,既谦逊而又自负的开场白,以及颇富地域特点的广东话,包括他步履稳健、风神潇洒的外在特点,都能给人以强烈的印象。

更主要的是他的演讲成本大套的背诵古诗词,足见文学功力之深。

另外,他在演讲中“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更是体现出他的真性情,所以作者时隔多年记忆犹新,难以忘怀。

而他演讲的内容都是满满的正能量,充满人文关怀的《箜篌引》、表现家国情怀的《桃花扇》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诗句,看出他是一个“热心肠”的学者,所以作者印象深刻。

故答案为:⑴B;⑵因为梁任公本人就是那个渡河者,他一边讲诗,一边会自然地想起这一生中为中国的富强而奔走呼号、甘冒矢石、万死不顾的经历,所以会心潮澎湃,声泪俱下。

⑶因为首先梁任公演讲非常有特点:①开场白非常独特而见个性;②声音沉着有力,宏亮激亢;③演讲内容丰富有趣,在讲稿之外,能大段背诵,且对所讲的古诗或戏曲非常投入,几成戏剧表演;④表情酣畅淋漓,变化之至。

其次梁先生这个人很有特点:①外貌:身材短小精悍,步履稳健,气质潇洒,眼神光芒四射;②演讲时的神态、语言、动作:生动有趣,旁征博引,表情酣畅,手舞足蹈,一点也不刻板。

这些都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

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

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3)本题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主旨及个性化阅读探究能力。

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从文本中的环境描写、人物情感、文本主旨等角度来探究。

答题时,可结合着文本中的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物的命运遭遇、故事结局等方面分析作答即可。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走进黄沙梁刘亮程我一直在找一个机会回来,二十年前,当我坐在装满旧家具和柴火木头的拖拉机上,看着黄沙梁村一摇一晃远去时,我就想到了我还会回来。

那时我并不知道这个小村庄对我的一生有多大意义。

它像做一件泥活一样完成了。

在我像一团泥巴可以捏来塑去的那时,它把我顺手往模子里一扔,随意捣揉一番,一块叫刘二的土块便成形了。

在那一刻,我还有许多重塑的机会,如果它觉得不满意,可以揉扁,洒点水,重脱一次、再重脱一次。

但我知道一个村庄不会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一个人身上,尽管一个人可以把一生时光耗费到村庄。

可是现在不行了。

土块已经变硬、成形。

我再也无法成为另外一个人。

甚至,无法再成为别的地方的人。

尽管我以后去过许多地方,在另外的土地和人群中生活多年,它们最终没有改变我。

在我对许许多多的人生目标感到无望和淡漠时,我发现自己正一步步地走近这个叫黄沙梁的村子。

我记得我们是在哗哗的落叶声里离开黄沙梁村。

满天空飞着叶子,拖拉机辗起的一长溜尘土,像面大旗向东飘扬。

我记住那场风的颜色,金黄金黄。

记住那些树在风中弯曲的样子,这跟每年秋天的风没什么不同。

每年秋天,我们都在一场一场的西风里,把田野上最后的一点粮食收回来,最后一片禾秆割倒,拉回家码上草垛,赶到头一场雪落下时,地里的活已全部干完,一年就算结束了。

腾空的田野里除了放牲口、落雪,再没有人的事情。

只是这一次,我们在这片田野上的活彻底干完了。

我们扔下几十年的生活。

不知将要搬去的那地方的风会怎样地吹乱我们。

拖拉机刚一出村两个妹妹便哭了。

母亲一声不吭。

我侧躺在车厢的最后面,面朝着村子,一把干草遮在脸上,泪水禁不住流了出来。

这是我们第二次搬家了。

或许是第三次。

母亲把我生在逃荒路上那一次我没有记忆,我也从没问过母亲我们从甘肃金塔到新疆乌鲁木齐的那段漫长路途中发生的事情,我相信迟早我会自己想起来,我那时经历的一切,都完整地深藏在我的记忆里。

“火车一进新疆你就出生了,早产了三天,把一车厢人都忙搅坏了。

幸亏你奶奶会接生,大伙让出一排座位,你父亲绷一面床单挡住人,你大哥才四岁,怯怯地站在边上看。

”“进新疆时我们家四口人,你来了,又多了一口。

”早年我听母亲说起过一次。

我有心没心地听着,像听一件跟自己没关系的事情。

母亲说的是她自己的记忆。

我还不知道那时我一睁眼看见的、我在母亲腹中听见和感觉到的一切是什么样子。

“你生得还算顺利。

”母亲说,“可能火车轮子咣当咣当的响声让你烦了。

你在肚子里动的时候我有一种奇怪的感觉,觉得你已经懂事了,啥都知道了。

生你大哥时我没感到什么,生你弟弟妹妹时也没这种感觉。

”“你爹在火车上给你起了名字,叫进疆子。

意思是进新疆得子。

”从我记事起村里人就叫我刘二,一直这样叫。

家从老皇渠村搬到黄沙梁后还这样叫。

他们叫我大哥刘大,叫我两个弟弟刘三、刘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