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句和关联词练习好
指出下列复句结构关系:
小试身手
目的
⑴
⑵
为了保卫祖国,战士们长年驻守在边防哨卡。
既然普洛诃夫说这是野狗,那它就是野狗。
因果
⑶ 调查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走马观花,一种是 下马观花。 解说 ⑷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 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 缺少的质朴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
(一)并列式关系
前后分句分别叙述或描写有关联 的几件事或同一件事物的几个方 面。分句间的关系或是平列的, 或是对举的,
• 二 、指出下列并列复句类型
1、人民感谢我们,资产阶级也会出来捧场。 (平列) 2、学习既要有一股钻劲,又要有一股巧劲。 (平列) 3、我不是要人装傻,而是要人一片天真。 (对举) 4。衡量人的尺度,不在职务的高低,而在 成就的大小(对举)
复句的类型
按照分句间的关系,复句可以分为 联合关系复句和主从关系复句两大 类。
联合复句的特点
在语义上,各分句之间不分主次 ;在结构上,有两个以上分句在 同一层次上。联合复句往往通过 语序或关联词语来表示分句间的 并列、选择、递进、连贯(承接 、顺承)、解说等几种关系。
主从复句的特点 在语义上,两个组成部分有主从,正句 是全句的意义中心;结构上,即使全 句包含两个以上的分句,也总是可以 先分成偏正两个部分。主从复句一般 是从句在前,主句在后;有时从句在 后,则带有一种追述、补充、强调的 意味。主从复句一般要用关联词语来 表示分句之间的因果、目的、转折、 条件、假设、让步等几种关系。
(四 )选择关系
1有的分别说出两种或几种可能的情况,让人从中选择, 这叫未定选择;例如:
(1)或者你到上海,或者他到南京,或者你们都来.(陈述式)
(2)他是忘了,还是故意的?(疑问式)
2有的说出选定其中一种,舍弃另一种,这叫已定选择。
(1)与其夸大胡说,还不如宣布“我不知道”.
(2)我们宁要少而精,也不要多而杂.
(1)见面尚且怕,更不必说向他提意见了.
小试身手(什么关系的复句)
并列
1他一边让雨淋着头发,一边还想着去田野悠然地踏青呢。
2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 探测。 并列 3老旦是我所最怕的东西,尤其是怕他坐下了唱。
递进
4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 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易混淆的复句类型
三、假设复句和条件复句。这两种复句由于在某种情况下 比较相似,所以很容易混为一谈。如(1)“如今,你若 是从井冈山许多山坳走过,便能看到一条条修长的竹滑 道。”(2)“只要能妥善保护草皮和灌木,沙丘就可以 被固定下来。”很多学生不明白为什么例(1)是假设复 句,例(2)又是条件复句。 可从两方面来辨别这两种复句。 第一,根据关联词来辨别:凡是前一分句中的关 联词与“如果”意思一样的(如“假如”、“假若”、“若是”、 “若要”等),则是假设复句;凡是前一分句的关联词与 “只有”意思相近的(如“只要”、“除非”等),就是条件 复句。 第二,根据句子感情色彩来判断:假设复句往往 带有假设的意味,主观色彩较浓;而条件复句常常是冷 静地叙述情况,比较客观。
• (1)、如何区分单、复句: • ①复句的分句间互不为成分,这是区分单、复句 最重要的一点。复句的分句之间结构上互不包含 ,就是说互相不作句子成分,没有句子成分之间 的结构关系,这是复句的本质特征,也是复句和 单句的最根本的区别。 1、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 (单句 ) 2、这副对联知道的人颇少,有介绍的 必要。 (复句)
能不能不用关联词
2、迟大冰一边漫无目的地走着,一边遥望着 广漠的绿野。 (并列关系)
迟大冰漫无目的地走着,遥望着广漠的绿野。 (并列关系)
能不能不用关联词
3、与其建这么个没用的碑,还不如拿这笔钱 救济伤残人。 (选择关系)
建这么个没用的碑,还拿这笔钱救济伤残人。 句子不成立了
能不能不用关联词
4、不但能救得杨过和小龙女性命,而且能解 你体内之毒。 (递进关系)
4、不但能救得杨过和小龙女性命,而且能解你 体内之毒。 (递进关系) 5、可惜师伯那时不在,否则令狐大哥也不会身 受重伤了。 (转折关系) 6、任何缺点错误都是对人民不利的,因此也就 对党不利。 (因果关系)
能不能不用关联词
1、南朝如果出了个英主,我们大辽是肯定斗 不过他们的。 (假设关系)
南朝出了个英主,我们大辽是肯定斗不过他 们的。 (因果关系)
因果、递进
加关联词
P85练习
• 如果 加 “不论„„都„„” “不但„„而且„„”
• 句子不成立了
这些复句有什么不同 找出下面复句中的关联词,并说明复句的结构关系。
1、南朝如果出了个英主,我们大辽是肯定斗不 过他们的。 (假设关系) 2、迟大冰一边漫无目的地走着,一边遥望着广 漠的绿野。 (并列关系) 3、与其建这么个没用的碑,还不如拿这笔钱救 济伤残人。 (选择关系)
(五)递进关系
后一个分句的意思比前一个分句的意思更近一层,一般由轻到重,由 小到大,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反之亦可.递进关系必须用关联词语. 1一般递进:两个分句都表示肯定,层层推进,合用关联词语递进的意 思比单用关联词语的强些.例如:
(1)现在隔开法不仅得到普遍采用,而且有了新的发展和创造. (2)他不认识我,甚至连我的名字都不知道. 2特殊的一般递进:前一分句表示否定,后一分句表示肯定.从反面 把意思推进一层.例如: (1)你这样说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影响团结 3衬托递进,前面分句是后面分句的衬托,后面分句的意思推 进一层.这是一种强调的说法.关联词语可以合用,也可以只用 承上关联词语,或只用启下关联词语.例如:
易混淆的复句类型
二、因果复句和并列复句。 虽然这两种复句有本质上的区别,但因果复句中表 推论因果关系的情况(常用“既然……就……”来表示), 有些学生易混同于并列复句中的“既……又……”的情况。 例如:“既然我们是学生,我们就要认真读好书。”这个 复句本来是因果复句,但有些学生判断为并列复句。 辨清这两种情况的方法有二: 第一用换关联词法来判断,表推论的因果复句中的 “既然……就……”可换成表一般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因 为……所以……”,意思上不会有多大的变化;而并列 复句却不能把“既……又……”换成“因为……所以……”; 第二,用前后分句换位法来判断:前后分句不能 换位的是因果复句,能换位意思不变的则是并列复句。
能救得杨过和小龙女性命,能解你体内之毒。 (并列关系)
能不能不用关联词
5、可惜师伯那时不在,否则令狐大哥也不会 身受重伤了。 (转折关系)
可惜师伯那时不在,令狐大哥也不会身受重 伤了。 变成假设关系,句意相反了
能不能不用关联词
6、任何缺点错误都是对人民不利的,因此也 就对党不利。 (因果关系)
任何缺点错误都是对人民不利的,也就对党 不利。 (因果关系)
递进
5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 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
选择
①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 了。
常见的关联词
转折复句
“虽然(尽管、固然)……但是(可是、却)……”
“但” ①
“但是”
“可是”
“然而”
“却”
举例
尽管灰姑娘连丢下一只水晶鞋都无暇顾及,就慌慌 张张地奔出城堡,可这时魔法已经生效。
• (1)、如何区分单、复句: • ②不能看只有一个主语就断定不是复句。凡是一 个主语管几个动词,只要中间用逗号或分号表示 停顿,又互不做成分,就是复句。 如:他今天有病没去上班。 他今天有病,没去上班。 • ③有些关联词既可以用在复句的不同分句中,也 可以用在单句中。如:只有热爱工作的人,才能 热爱生活。(单句)(使用的关联词语只能在主 语和谓语的前面出现)
• (二)连贯复句:也称顺承复句,连贯复 句。几个分句表示连续发生的事情或动作 ,彼此顺序不能动。 • 常用的关联词语 有“A,于是B”“A,然 后B”、“A,接着B”、“A,便B”。 • 例如: 1 、他们俩手拉着手,穿过树林,翻过山 头、回到草房。 2 、她先开了柜子上的锁,拿出了衣服, 又开了首饰匣子上的锁,取出了项链带好 。
指出选择关系复句类型:
(1)不是鱼死,就是网破. 未定
(2) 你这样做太慢了,还不如他那样做来得快. 已定 (3)要么被困难吓倒,要么把困难克服. 未 定 (4)我宁可自己多做一些,决不原意把工作推给别人. 已定
要么我们被困难吓倒,要么我们把困难搬掉。
加关联词
选择复句
① 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 宁可 也 气, 饿死, 不吃你的饭。 宁可 ②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 倒下去, 不愿屈服。 或者 ④ 这决不是说不要努力去防止和减少错误, 说 可以对错误持满不在乎的态度。
• 一、判断单复句 1、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 (单句 ) 2、这副对联知道的人颇少,有介绍的 必 要。 (复句) 3、不久我就离开了母亲,因为我要读书 啦。 (复句) 4、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她都遵守纪律。 (单句)
复句特征
(一)一个复句是一个句子。它和单句一样,有一个 句终语调,在书面上用句号、问号或叹号表示。 (二)每个复句,都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这些 分句或是主谓句,或是非主谓句。 (三)复句里的各个分句是相对独立的,同时又是相 互依存的。其独立性表现在,每个分句都有句子的性 质和地位,一个分句不是另一个分句里的一个成分。 其依存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分句与分句之间总会 产生一定的关系;二是分句之间往往用特定的关联词 语联结起来;三是根据表述的需要,分句的主语可承 前省略,或蒙后省略。 第四,分句和分句之间,有 明显的停顿,书面上用逗号、分号等表示。
能不能不用关联词 根据情况分三组:
第一组,2、6句去掉关联词,不改变句意。
第二组,1、4句去掉关联词,句意改变了。 1句(因果关系)、4句(并列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