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表露在心理咨询中的价值及启示你的自我价值感,决定你是否富有自我表露在心理咨询中的价值及启示孙悦亮王贵林自弗洛伊德开创心理分析理论一个世纪以来,心理治疗家一直致力于挖掘来访者的内心世界。
许多治疗家和研究者都认为表露是心理治疗的核心,应该鼓励来访者表露他想要隐瞒的私人信息。
[1] (P71—91)很多心理治疗技术都定位于促进来访者的自我表露,在来访者的各种反应中,表露被认为是成功的心理治疗最可靠的指标之一,因为它有利于治疗者和来访者找到问题的症结。
随着心理咨询工作在学校的普遍开展,加强心理咨询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心理咨询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因此全面正确了解自我表露及其对心理咨询的有效性,深入探讨表露的适宜性以及如何引发表露等问题显得非常重要。
国外相关的研究已很多,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较少。
一、自我表露的界定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是指个体与他人交往时自愿地在他人面前真实地展示自己的行为、倾诉自己的思想。
这个术语是由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西尼·朱拉德(Sidney Jourard)在1958年提出来的。
他认为自我表露就是让目标人(将个人信息与其进行交流的人)了解有关自己的信息[2] (P91—98)。
后来他又在《透明的自我》一书中将自我表露界定为,告诉另外一个人关于自己的信息,真诚地与他人分享自己个人的、私密的想法与感觉的过程。
Bochner和Kelly的研究已显示自我表露是构成沟通能力不可缺乏的要素[3](P279—301)。
Chen也印证了自我表露能有效地加速一个人在不同文化中适应[4] (P84—91)。
近40年来,国外许多心理学家从社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人际关系学等领域,对自我表露进行了研究。
揭示自我表露不仅关系到个体与他人的关系,更关系到个体的身心健康状况及其社会适应性。
近几年来,国内有学者将自我表露界定为:个体与他人交往时,自愿地在他人面前将自己内心的感觉和信息真实地表现出来的过程[5] (P666—668)。
这一概念强调了存在交往的双方关系,如日常关系、心理咨询中的咨访关系等;体现了个体表达自身感受和信息的主观意愿;同时强调了表达是真实的。
二、心理咨询中的自我表露研究及其价值 1. 自我表露与心理健康、心理咨询及心理治疗的关系朱拉德详细描述了自我表露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并且假设这两个变量之间是一种曲线关系。
朱拉德认为表露与临床失调呈负相关,与积极的心理健康(如自我实现)呈正相关,适度的表露是心理健康的表现。
按照朱拉德的观点,自我表露既是健康人格的表现,又是成功的自我调节方法。
他认为:“直到我是真实的自我,并按真实的自我行动,真实的自我才处于发展的状态。
当人们压抑他们的自我时,自我将停止发展。
”[2] (P91—98)因此,在朱拉德看来,把自己变成一个适应性良好、富有成效的人的最终方式是使自己透明——允许别人理解自己,毫无隐藏;人们也只有通过自我表露才能真正认识自己,才能健康成长并成为充分自我实现的人。
罗杰斯和Jourard认为,个人的成长过程,或者要成为自我实现的人,都要向他人开放式地自我表露。
他们坚持自我表露的治疗价值。
朱拉德认为,自我表露是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一个有效的因素,隐藏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感受,正是患心理疾病的原因之一。
然而,咨询过程中的表露不仅仅是来访者单方面的事情,咨询员自身的表露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一些心理学家认为表露引发表露[6] (P303—327)。
Truax和Carkhuff研究显示,咨询员和来访者的表露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7] (P3—8)。
另一些研究也显示了咨询员自我表露的功效,尤其是即刻的感受和反应,包括表现出自己在事件发生时,对该事、人的感受或反应[8] (P222—233)。
随着对自我表露在心理咨询中的作用的进一步研究和实践,咨询员的自我表露开始有着与来访者的自我表露相等的价值,随后渐渐发展成为心理咨询中的重要技术之一。
三、自我表露研究对心理咨询工作的启示笔者在心理咨询工作实践中,发现来访者自我表露水平直接影响其人际交往和心理健康状况;深刻体会到自我表露在建立有效咨访关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心理咨询员准确的自我表露应该具备其他的咨询技术。
因此,把自我表露视为一种能力或品质对来访者和咨询员进行训练和培养意义重大。
1. 对求询学生的自我表露进行训练近几年,李林英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大学生自我表露的特征进行了研究并考察了大学生对自我表露的认识,结果支持了国外一些学者的研究结论,该研究为大学生在良好适应人际环境、改善心理健康状况等方面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揭示出提高来访学生自我表露水平的必要性,这不仅对咨询效果有直接影响,同时对改善心理健康状况更有意义。
因此,对求询学生的自我表露进行训练显得特别重要[17] (P62—67)。
自我表露的训练应考虑两个问题:第一,训练内容应包括对自我表露的认识(关于自我表露的好处与坏处、自我表露的影响因素、自我表露的个体差异、自我表露的互惠原则等)和自我表露的适宜性;第二,训练的途径和策略。
一方面,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或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自我表露的认识;另一方面,在心理咨询过程中通过角色扮演或其他练习,促进来访学生积极的自我表露。
2. 自我表露是心理咨询员所必备的能力或品质目前,从事心理咨询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已经达成了这样一个广泛的认同,即自我表露是心理咨询过程中的重要技术之一。
伊根(Egan)认为,自我表露是一种疏导技巧,它的意义在于通过与来访者分享个人成长中的奋斗与成功经历来激励来访者积极地面对人生中的挑战,更好地成长;在于推动来访者更具体地探讨其生活中所遇困惑与挫折的特性,更切实地寻求自救良方并挖掘个人的潜力。
咨询员的自我表露可以建立并且促进咨访关系,能使来访者感到有人分担了他的困扰,感受到咨询员也是一个普通的人,能借助咨询员的自我表露来实现来访者更多的自我表露。
因此,笔者认为,自我表露是有效心理咨询员所必备的能力或品质。
作为一种能力或品质,它经历了一个在咨询实践中逐渐培养和形成的过程。
我们在心理咨询实践过程中发现:要做到准确地自我表露,咨询员必须关注3个问题。
第一,要有自我表露的意识,即认识到自我表露的必要性。
第二,要掌握自我表露的技术,即知道如何进行自我表露。
首先,咨询员应清楚地认识到自我表露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具体来说包括了咨询员的个人特质(真诚、尊重、共情、保密等)、表露的内容(机密程度、积极的还是消极的等)、双方的关系(亲密程度、信任程度、双方是否都有表露的意愿等)、后果评估(是否造成不良后果、是否解决问题、是否担心等)、表露情境(表露场合、双方心理状态等)、咨询员自我表露的速度等因素。
其次,咨询员在实施自我表露过程中,应抓住适当时机,把握好自我表露的尺度。
再次,咨询员自我表露应以有助于促进咨访关系、促进来访者进一步自我表露和深入地了解自己、加强咨询效果为准则。
第三,要综合运用心理咨询的其他技术,协助来访者更多地自我表露。
正是由于咨询员的自我表露是建立在良好咨访关系上,因此咨询员必须运用有利于建立有效咨访关系的真诚、共情、倾听等技术;咨询员的自我表露目的在于引发来访者的自我表露,运用探问、即时化等技术将有利于来访者更多地自我表露;阻抗作为心理咨询过程中的伴生现象,其本质是来访者对于心理咨询过程中自我表露与自我变化的抵触与抗拒。
克服阻抗是咨询员的一项重要咨询技能,也是心理咨询尤其是心理治疗成败的关键。
只有及时洞察来访者出现的阻抗,正确认识和分析产生阻抗的原因,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才能消除来访者的阻抗,将心理咨询推向深入。
总之,咨询员只有具备其他的咨询技术才能有效地运用自我表露这一技术。
自我表露研究结果表明,允许别人了解自己的真实自我,对于个人保持心理健康是必要的。
自我表露是一个健康人格的特征;自我表露增强了自我觉察的能力;可以与他人分享体验;可以从他人那里获得反馈;自我表露降低了人与人之间的神秘感;可以建立亲密的关系;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达成合作等。
因此,无论是来访者还是咨询员的自我表露都是他们自我成长的一种能力,这也许就是自我表露对心理咨询的价值所在。
2. 心理咨询中自我表露的适宜性问题自我表露和人的心理健康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尤其在个人适应、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传统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理论鼓励来访者自我表露,有关的咨询和治疗技术定位于促进来访者的自我表露。
由此来访者自我表露受哪些因素影响、如何促进来访者彻底自我表露受到关注。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自我表露被视为心理咨询的重要技巧和有效心理咨询员所必备的能力或品质,并影响来访者自我表露,最终决定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效果。
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这样一个问题:在心理治疗中应该允许来访者有所隐瞒,还是鼓励来访者完全开放自己的内心?有学者认为,这是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的两难问题[9] (P105—107)。
我们可以看到,真实地表露自我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以及咨询效果都是有价值的。
但这意味着表露越多越好吗?一些研究者认为,表露合适表明了良好的个人适应;表露不合适预示着人际问题[10] (P1000—1003),[11] (P462—468),[12] (P73—91)。
适应最好的人可能是那些表露弹性高的人,这些人知道什么时候表露自己,什么时候相应地调整表露水平。
(1)来访者自我表露的适宜性咨询中是否需要来访者毫无保留地表露一切呢?Regan等人对24名平均经历6次咨询的大学生个案进行了研究,发现来访者对咨询满意度的评价与情绪有关的内容保留不表露呈正相关;与行为或认知有关的内容不表露与咨询满意度的评价呈负相关[13] (P168—174)。
Kelly等人反对劝告来访者在任何状态或任何时间下自我表露,认为这样会产生消极后果[14] (P475—494)。
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来访者常常会向治疗者隐瞒一些私人信息,这些私人信息可能包括一些思想感受、过去经历以及在心理治疗中产生的对治疗者的怀疑和不满等。
关于来访者自我表露和自我隐瞒的研究结果并不支持来访者在心理治疗中完全表露自我,这似乎与一些心理治疗理论相抵触。
Kelly提出了来访者自我呈现的观点(self-presentation view of psychotherapy),对此作了较好的解释。
Kelly认为,来访者经常对治疗者隐瞒自己的负面反应和某些个人信息,希望由此给治疗者留下好的印象,或者避免引起尴尬、羞耻或治疗者的反感,此即来访者的自我展示动机[14] (P475—494)。
Kelly并不是要鼓励来访者在自我呈现中隐藏对其治疗很重要的信息,而是认为来访者应判断治疗者的接受程度,避免表露某些使自己难堪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