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煤矿常见职业病及防治知识

煤矿常见职业病及防治知识


噪音的危害
• 1.1.1听力系统。噪声的有害作用主要是对听力系统的损害。噪声作用 初期,听阈可暂时性升高,听力下降,这是保护性反应;强噪声作用 下,可导致永久性听力下降,内耳感音细胞遭损伤,引起噪声性耳聋 ;极强噪声可导致听力器官发生急性外伤,即爆震性耳聋。
• 1.1.2神经系统。长期接触噪声可导致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功能的平衡 失调。出现头痛、头晕、心悸、耳鸣、疲劳、睡眠障碍、记忆力减退 、情绪不稳定、易怒等。
• 噪声对人的危害 随着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城市建筑的发展,以及人口密度的增加, 家庭设施(音响、空调、电视机等)的增多,环境噪声日益严重,它 已成为污染人类社会环境的一大公害。噪声不仅会影响听力,而且还 对人的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产生不利影响,所以有人 称噪声为“致人死命的慢性毒药”。噪声给人带来生理上和心理上的 危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振动的危害
• 2.2.2 局部振动对人体的危害
• 局部振动对机体的影响是全身性的,可引起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 骨骼 - 肌肉系统、听觉器官、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多方面改变。
• ( 1 )神经系统。以上肢手臂末梢神经障碍为主,常以多发性末梢神 经炎的形式出现。表现为皮肤感觉迟钝,痛觉和振动觉减退,神经传 导速度减慢,反应潜伏期延长。高频振动的不良影响更为明显。植物 神经功能紊乱,出现血压、心率不稳,指甲松脆,手颤,手多汗等,
• 5.1.6 神经系统。高温环境中体温调节中枢的兴奋性增高,使肌肉活动 减少,产热量减少,这种抑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保护性反应 ,但由此引起的动作的准确性、协调性降低和反应速度减慢、注意力 不集中等,容易造成工伤事故发生。
煤矿尘肺病的防治
• 根据卫生部公布的《2009年全国职业病报告情况》尘肺病占当年职业 病总数的79.96%是我国患者人数最多的一种职业病。
皖煤监健〔2017〕28号
• 四、积极推动职业健康监管工作改革创新 • (十四)加强煤矿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管理 • (十五) 提高职业健康社会化服务水平 • (十六)运用市场和行政机制推动职业健康工作 • (十七)开展职业病事故调查处理 • 五、持续夯实职业健康工作基础 • (十八)实施安全生产与职业健康一体化管理 • (十九)落实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制度 • (二十)落实职业病危害告知制度 • (二十一)加强个体防护用品管理 • (二十二)加强职业健康统计分析 • 六、抓好职业健康宣传教育培训工作 • (二十三)加强职业健康培训工作 • (二十四)大力开展职业健康宣传教育 • (二十五)加强职业健康人才引进
• • 尘肺病是对人体危害最大的职业病,它是长期工作在 劳动者一
旦得了尘肺,身体健康将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严重的会丧失劳动能 力,甚至死亡,因此,了解尘肺病是怎么回事,掌握相关的预防知识 ,对于从事粉尘作业的人员来说非常重要。 • 什么叫尘肺病呢? • 它是怎么形成的呢? • 尘肺病是由于我们吸入空气中的粉尘损伤了肺组织导致肺失去弹性变 硬长成疤痕,就好像“石肺”,它是我国最主要的职业病。 •
• 4 )听觉器官。振动过程往往同时有噪声产生,振动与噪声同时作用 于人体,可加重对听力的损害。振动对听力损伤的特点是以 125~500Hz 的低频部分听力下降为主,其损伤发生在耳蜗顶部。
振动的防治
• 2.3 振动对人体危害的防治措施 • 2.3.1 预防振动的危害应从工艺改革入手,在可能的条件下,以液压、
• ( 3 )骨骼 - 肌肉系统。手部肌肉萎缩,多见于鱼际肌和指伺肌。手 握力和手捏合力下降。肌电图异常,呈现正锐波和纤颤波。可发生肌 纤维颤动和疼痛。 40Hz 以下的大振幅冲击性振动可引起骨和关节改 变,主要发生在指骨、掌骨、腕骨和肘关节。可见骨质疏松、脱钙、 骨皮质增生;骨岛形成、骨关节变形及无菌性骨坏死等变化。
焊接、粘接等新工艺代替铆接;改进风动工具,采用减振装置,设计 自动或半自动式操纵装置,减少手及肢体直接接触振动体;工具把手 设缓冲装置;改进压缩空气的出口方位;防止工人受冷风吹袭。振动 作业工人应发放双层衬垫无指手套或衬垫泡沫塑料的无指手套,以减 振保暖。 • 2.3.2 建立合理的劳动制度,按接触振动的强度和频率,订立工间休息 及定期轮换制度,并对日接触振动时间给予一定限制。 • 2.3.3 就业前和工作后定期进行体检以及时发现和处理受振动损伤的作 业人员也很重要。
高温的危害
• 5.1.2水盐代谢。由于出汗引起体内水分和盐的大量丢失。出汗量可作 为人体受热程度和劳动强度的综合指标。环境温度越高,劳动强度越 大,人体出汗就越多。汗液中的盐主要是氯化钠,正常人一般每天摄 取食盐的总量为10 ~20g,高温作业每天仅随汗液排出的盐可高达 25g 以上。故大量出汗可引起水盐代谢障碍,而影响劳动能力,甚至 造成严重缺水缺盐;并导致热痉挛。
煤矿常见职业病及防治知识
点击此处添加标题
一、皖煤监健〔2017〕28号
二、职业病危害因素
煤矿常见职业病及防治知识
煤矿职业病类型
煤矿尘肺病的防治
皖煤监健〔2017〕28号
• 安徽煤矿安全监察局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 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职业健康工作 的意见
• 一、总体要求 • 积极构建“职业病危害就是隐患,职业病就是事故”、“职业病防治
高温的危害
• 5.1.5 泌尿系统。高温作业时,大量水分以汗的形式排出体外,同时由 于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增加,提高了肾脏对水的重吸收能力,因此经肾 脏排出的水分明显减少,有时只相当于身体日排出水分的 10% ~ 15% 。如果体内丢失的水分得不到及时补充,则尿液变得浓缩,加重了肾 脏负担,尿中可出现蛋白、细胞等,严重者表现为肾功能不全。
• 5.1.3循环系统。高温作业时,由于劳动和散热的需要,体内血液重新 分配,大量血液流向工作肌和皮肤,心脏负担加重,心率明显加快。 由于体内水分大量流失,血液浓缩,粘度增加,进一步增加了心脏负 荷,长期影响可使心肌肥大。
• 5.1.4 消化系统。高温作业时,由于消化道血液减少,胃肠蠕动减慢, 胃液、唾液减少,胃酸降低,淀粉酶活性下降。表现为食欲减退和消 化不良,高温作业工人消化道疾病患病率往往高于一般工人,而且工 龄越长,患病率越高。
就是安全生产”的理念,倡导“安安全全工作,健健康康生活”、“ 高高兴兴上班,平平安安回家,健健康康退休”,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 ,切实做好煤矿职业健康各项工作。 • (一)目标任务 • (二)总体思路 • (三)基本原则
皖煤监健〔2017〕28号
• 二、建立健全职业健康工作责任体系 • (四)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强化企业主要负责人领导责任 • (五)落实政府部门监管责任,强化监管监察 • 三、大力推进职业健康依法治理 • (六)加强职业健康法律法规的学习贯彻 • (七)加强粉尘危害治理 • (八)加强粉尘浓度监测 • (九)加强高温热害治理 • (十)开展示范工程建设 • (十一)加强噪声危害防治 • (十二)加强有害气体防治,防止职业中毒 • (十三)加强职业健康监护工作
振动的危害
• 2 )心血管系统。 40~300Hz 的振动可引起周围毛细血管形态和张力的 改变。血管痉挛变形,局部血流量减少。早期手部特别是手指皮肤温 度降低,遇冷皮肤温度降低更为明显,且恢复时间延长,重者手指遇 冷变白 ( 白指 ) 。心电图检查出现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等症状。 高血压的发生率增高。
噪音的防治
• 1.2.2 控制噪声的传播。一般有以下几种措施: • ①吸声。采用吸声材料装饰在车间的内表面,如墙壁和屋顶,或者在
车间内悬挂空间吸声体,吸收辐射和反射声能,使噪声强度减低。具 有较好吸声效果的材料有玻璃棉、矿渣棉、泡沫塑料、毛毡、棉絮、 加气混凝土、吸声板、木丝板等。 • ②消声。用一种能阻止声音传播而允许气流通过的装置,即消声器。 这是防止空气动力性噪声的主要措施。消声器有利用吸声材料消声的 阻性消声器、根据滤波原理制造的抗性消声器以及利用上述两种原理 设计的阻抗复合消声器 • ③隔声。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利用一定的材料和装置,把声源封闭, 使其与周围环境隔绝起来,如隔声罩、隔声间。隔声结构应该严密, 以免产生共振影响隔声结果。 • ④隔振。为了防止通过地板和墙壁等固体材料传播的振动噪声,在机 器的基础和地板、墙壁联结处设减振装置,如胶垫、沥青等。
高温的危害
• 5高温作业 高温作业是指在高气温或高温高湿或强热辐射条件下进行 的作业,通常分为三种类型。①高温、热辐射作业。②高温、高湿作 业。③夏季露天作业。
• 5.1 高温作业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 5.1.1 体温调节。机体在高温环境下劳动,一方面,劳动过程使机体产
热明显增加,劳动强度越大产热越多;另一方面,机体不能再通过辐 射热和传导及对流的方式散热,反而受到环境辐射和对流热作用。当 气温超过体温时,机体只能靠蒸发汗液散热。蒸发是一种有效的散热 途径,一般可以散发体内多余的热量。但如果受某些条件影响,如高 气湿、低风速或着装等,身体获热和产热大于散热,人体排出的汗液 不能完全蒸发,则变成汗液流下。流下的汗液能起到蒸发散热的作用 ,体内多余的热不能及时散失而使机体产生蓄热现象,人体不能继续 保持热平衡,体温可升高到 40℃ 以上。这时会发生中暑及其他变化 。
• 2、与劳动过程有关的职业性危害因素:劳动制度与劳动组织不合理 均可造成对劳动者健康的损害。
• 3、与作业环境有关的职业性危害因素:指不良气象条件,厂房矮小 、狭窄,车间布置不合理,照明不良等。
煤矿职业病类型
• 噪声 即噪音。是一类引起人烦躁、或音量过强 • 而危害人体健康的声音。
• 噪声具有局部性、暂时性和多发性的特点。
• 1.1.3 其他系统。长期接触噪声可引起其他系统的应激反应,如可导 致心血管系统疾病加重,引起肠胃功能紊乱等。
噪音的防治
• 1.2噪声危害防治 防止噪声危害应从声源、传递途径和接收者三个方 面来考虑。
• 1.2.1 控制和消除噪声源。这是防止噪声危害的根本措施。应根据具体 情况采取不同的解决方式。采用无声或低声设备代替发出噪声的设备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用液压代替高噪声的锻压,以焊接代替铆接,用无梭代替有梭织 布等,均可受到较好的效果。对于生产允许远置的噪声源如风机、电 动机等,应移至车间外或采取隔离措施。此外设法提高机器的精密度 ,尽量减少机器部件的撞击、摩擦和振动,也可以降低生产噪声。在 进行厂房设计时,应合理地配置声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