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美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美术全册教案

浙美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美术全册教案

浙美版二年级美术全册教案(下册)春天来了 (1)处处有鲜花 (3)印印画画 (4)倒影 (5)印人像 (6)水墨游戏 (8)可爱的小猫咪 (9)大牛和小牛 (11)美丽的丝巾 (12)美丽的花瓶 (13)奇特的梦 (14)走迷宫 (15)奔跑的动物 (16)瓶子变个样 (18)大家来运动 (19)童话和神话 (20)春天来了教学目标:1.感受春天,了解春天的色彩,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2.激活学生的记忆,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表现春天的色彩。

3.提高学生对色彩的感受、识别和表现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对春天色彩的观察、记忆和多种表现。

难点:涂色的方法与画面的整体色彩倾向。

课前准备(学生)油画棒、水彩笔、中国画颜料、水粉颜料等绘画材料可任选一种(教师)各种春天的图片资料、范画、各种绘画颜料和工具等教学过程1.组织教学。

检查、了解学生的课前准备情况,让学生安静下来,集中注意力。

提问:你喜欢春天吗?为什么?出示课题:《春天来啦》。

(1)春天给大自然带来了什么变化?(天空、空气、水、花草树木……)(2)你印象中的春天有哪些代表性的景物?让学生了解桃花、绿柳、油菜花、燕子等是春天的象征。

(3)忆:春天给大自然带来了什么变化?谈谈你印象中的春天。

如:天——蓝蓝的;水——凉凉的;风——轻悄悄的;草——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的;花——粉粉的、粉黄的、粉白的、粉红的……柳树暴出了嫩绿的芽……(4)你还看到过哪些春天的景象?引导学生看书讨论补充。

(5)展示教师课前收集的各种春天的图片,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春天的美和色彩。

4.引导探究。

(1)春天有哪些主要色彩?先让学生大胆说出春天的色彩,接着针对书上的色彩组合,进行小组讨论。

(2)展示不同季节的画面,通过对比说出它们之间的色彩有什么不同。

(3)欣赏大师及同龄人的作品,分析作品中用了哪些不同的材料、不同的表现方法。

2.感受与想象。

(1)想:你还看到过哪些春天的景象?引导学生讨论补充,使学生认识到桃花、绿柳、油菜花、燕子等都是春天景象的代表,是春天的象征。

(2)看:教师课前收集的各种春天的图片。

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春天的美和色彩。

3.思考与表现。

(1)春天有哪些主要色彩?(看书上的色彩组合,让学生自由选择。

)先让学生大胆说出春天的色彩,接着小组进行分析讨论。

(2)课件展示不同季节的画面,通过对比说出它们之间的色彩有什么不同。

(3)尝试表现:按自己的意愿画出春天的色彩。

(4)欣赏大师及同龄人的作品,分析不同材料、不同表现方法在不同作品中的运用。

如:用哪些主要颜色来表现春天?用什么材料?用什么方法?你能创造新的方法吗?4.作业要求。

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表现独一无二的春天。

5.学生作业,教师巡视辅导。

辅导要点:(1)色彩整体倾向;(2)表现方法。

6.作业展示,互评小结。

(1)展示学生作业,把学生的作业组合成一大幅春天美景。

(2)请学生选出最美的部分,谈谈自己的感受,并请小作者谈谈创作思路,再让学生互评,教师小结。

7.课后延伸。

(1)提问:你还能用其他方法表现春天吗?(2)请学生到大自然里欣赏美丽的春天处处有鲜花教学目标:1.尽可能地认识各种各样的鲜花,明白鲜花对美化生活的作用。

2.初步学习花的简单画法,能运用不同色彩来描绘自己喜爱的花。

3.进行爱花护花、美化环境的教育,促使学生更加热爱美好的大自然。

重点、难点重点: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想象,画出自己喜爱的花,抒发对鲜花的赞美之情。

难点:启发学生灵活运用表现技法和创造各种方法来大胆表现鲜花的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

课前准备(学生)观察花的构造、形态和色泽,收集自己喜爱的花的图片资料,带齐绘画工具材料(教师)收集与教材有关的花的图片资料、范画及学生的优秀作品,准备一些塑料花、绢花、纸花或盆花,准备各种绘画颜料和工具教学过程1.组织教学,谈话导入。

(1)检查课前准备,安定情绪。

(2)讲评上节课的学生优秀作品,鼓励学生画出有自己特色的画,激起学生的作画兴趣。

(3)“有鲜花的装扮,春天多美呀!有鲜花的装扮,我们的世界更加美好!鲜花不仅春天有,其他季节照样有。

不仅花圃里有,公园里有,大自然里也有……我们生活中处处有鲜花。

”——揭题:《处处有鲜花》。

2.感悟。

提问:你见到过鲜花吗?在哪儿见到的?它有什么特点?学生分小组探讨、思考。

小结:鲜花给大自然带来了神奇的变化——不同季节的鲜花给大地穿上了五彩缤纷的衣裳。

3.思考与表现。

(1)观察鲜花。

教师把一朵花慢慢地作上下左右、四面八方自由翻动,使它“活”起来,让学生仔细观察正、侧、背面的花。

提问:与你记忆中的花是否一样?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花的构造、叶的形态。

(2)尝试表现。

依据自己的观察画出鲜花。

(3)归纳画法。

先画花蕊,再画花瓣,从中心入手,向外展开,有中心依托,就容易把花形画得准确,接下去画枝添叶,最后涂色。

4.作业与辅导。

(1)作业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表现独一无二的鲜花。

(2)教师提示学生表现花的时候,不要过分追求逼真,应发挥想象力,大胆动笔画。

要抓住花的特征,注意区分不同类型花卉的外形、色泽和叶子的不同形态。

巡视中多鼓励,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5.评价与拓展。

(1)把学生作业展示在黑板上,组合成一个美丽的大花园,并引导学生从造型、色彩、创意等方面进行评价,让学生扮演花匠评选出最美的花。

老师给入选作品的作者颁奖——每人一朵鲜花。

(2)鼓励学生课后自己栽种一盆花,观察、记录花的生长过程。

印印画画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树叶上均匀地涂色并印画的技能,培养学生对拓印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探索发现树叶的形、色、纹之美,巧妙利用树叶组合成各种图形创造表现,进一步理解造型表现的多样性。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体验树叶正反面拓印、组合及添画的乐趣。

难点:树叶的组合变化、联想,颜色的涂抹变化。

教学过程课前准备(学生)树叶、水粉颜料、笔、擦手用的小毛巾(教师)各种树叶、拓印的范作、工具材料、1.回忆激趣。

(1)展示相应的作业,激发学生拓印的欲望。

(2)揭题——今天我们学习用一种新的材料来印印画画。

2.尝试探趣。

(1)学生分组活动。

让学生用树叶蘸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在教师分发到小组里的铅画纸上按印,体验按印的乐趣,并大胆表述自己的树叶纹理的特征及不同按印(正面、反面)方式所带来的不同感受。

(2)展示书上前两幅图,辨析异同,进一步体会正反印的不同效果。

(3)教师提示学生按书中的操作图示探讨拓印步骤,了解和掌握拓印的方法。

3.发散思维。

(1)把拓印好的树叶图形按不同方向转动,让学生依形想象。

(2)把树叶修剪或组合成各种图形,激发学生想象。

4.小组合作。

(1)把课前准备的树叶组合拓印、添画完成的作品分给每一小组,请学生研究制作方法,并合作仿制。

(2)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仿制心得,师生总结组合、添画的成功方法。

(3)课件呈现教材中用综合方式拓印的学生作品,分析其拓印方法。

5.布置作业。

(1)欣赏优秀的树叶拓印作品,启发学生想象。

(2)作业要求:用树叶拓印,并添画成一幅与众不同的作品。

倒影教学目标1.认识对印的基本知识,掌握对印的基本方法。

2.感受对印的乐趣,培养对对印学习的兴趣。

3.学会观察、欣赏、创造生活中的倒影之美,培养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重点:探索新的作画方式,学习对印的技法。

难点:创造性地表现自己熟悉和喜欢的景物。

课前准备(学生)水粉颜料和笔等作画工具材料(教师)表现倒影的图片和作品、水粉颜料和笔等工具材料教学过程1.猜谜入题。

(1)设置谜题:动脑筋想一想,能不能只画一次画就可以得到两张一样的画?引导学生往带来的作画工具材料上去想象。

(2)教师示范对印全过程,在学生的恍然大悟中揭题:今天我们来学习简单而新颖的绘画新方法——对印,用对印来完成美丽的倒影创作。

2.欣赏感悟。

(1)在你的脑海中,有哪些美丽的倒影呢?(桂林山水、孤帆远影、朝霞晚月……)课件播放表现倒影的艺术图片,丰富学生的感知,激活学生的记忆。

(2)重点欣赏教材中的美术作品:《山山水水》的率意、洗练;《饮水的熊》的简洁、浑然一体;《丹顶鹤》的绚丽多姿等。

3.尝试练习。

(1)发给学生小纸张,请学生参照教材中图示的对印步骤,尝试对印自己喜欢的一样事物,初步体验对印的乐趣,再把自己在尝试中的切身感受大胆表述出来。

(2)师生共同小结:①想好表现的主题;②先把纸仔细对折好;③调好颜色,注意不能太稀;④完成对印;⑤添加想象。

4.激发思维。

(1)引导学生从《山山水水》上下极为相似的两部分中找出不同之处,并说出原因。

(2)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找出同龄人作品中相似部分的异同,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3)小结:水上的正影与水中的倒影是有区别的,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加以表现。

5.学生作业,教师巡视辅导。

学生大胆表现喜欢的景物,教师从主题内容、色彩搭配、创新思维上予以指导。

6.作业展评。

(1)把作业展示在黑板上,先请学生自己评选出优秀作业,并说说原因,再由教师小结。

(2)最后提问:除了今天学的单纸对折的对印之外,还有其他方法吗?印人像教学目标1.了解拓印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2.进行油画棒磨印、油彩拓印的练习,初步了解纸版画。

3.用撕纸拼贴的方法制作人像,感受拓印画的美。

2.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磨印、拓印的技法。

难点:解决撕纸人像的拼贴次序问题。

第一课时课前准备(学生)油画棒、夹子等(教师)撕纸拼贴小孩头像范作两幅、磨印作品若干件、油画棒、订书机等教学过程1.课前探究。

课前让学生收集硬币、纪念章等有浮雕效果的实物,并试着拓印。

2.欣赏范作,激发兴趣。

(1)展示拓印画。

提问:你画过这样的画吗?它是用什么方法画出来的?(2)展示撕纸粘贴的范作,观察比较。

3.直观展示磨印过程。

(1)展示磨印的基本工具材料。

(2)展示印模(拓印稿)的设计制作过程——撕纸拼贴一个小男孩头像(从整体到局部):①设计好图像;②撕出脸形;③撕出发型,可贴出层次;④撕出五官,可以贴出层次;⑤可以摆好再贴,也可以边撕边贴,要注意贴的次序。

拓印稿制作,是作品成败的关键。

一般的方法是根据原稿设计的要求,逐层加厚,呈现出凹凸不平的立体感。

(3)磨印过程。

在撕贴好的头像作品上盖上一层薄纸,用夹子夹好,用手指轻轻地揿压,待纸面出现凹凸时,再用油画棒轻轻地均匀摆涂。

要有顺序,轻重均匀一致,直到头像完全显现。

几种不同方法的磨印处理:①单色磨印。

②多色磨印:按画面设计要求,在不同部位采用不同色彩磨印。

③在纸面上先平涂一种较淡的颜色,再磨印。

④磨印后再在上面喷色。

4.欣赏与实践。

(1)欣赏优秀学生作品,引导学生辨析头像脸形、发型、五官、表情的处理。

(2)作业要求:撕纸拼贴自己喜爱的小孩头像并拓印画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