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理论物理研究的几点感想

对理论物理研究的几点感想

对理论物理研究的几点感想赵存良内蒙古包头市土右旗地税局(退休干部) 014100摘要:谈本人在科研经历中的感想体会,对理论物理研究中的一些疑问,提出本人的理解。

关键词:科学研究;理论物理;感想;不同理解。

经过十几年研究,写出了一组《探讨自然界奥秘研究物理学原理》的理论物理论文。

根据本人的研究经历,下面想谈淡对科学理论研究的感想。

同时对理论物理研究中存在的一些疑问,提出本人的一些理解。

供理论物理研究人员和科学爱好者参考。

有不同观点希望提出来讨论。

科学理论研究是艰难的,要充分发挥想象力,要有抽象思维逻辑推理能力,还需要收集积累大量的相关知识,还要善于把这些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研究,去伪存真。

科研的成功率很低,即使研究不成功,论文不能发表,也不必懊悔,因为自己也学到不少知识。

人之所以是高级动物,就是人比其它动物知识多,有创造性劳动。

一个人如果只是追求钱财和吃喝玩乐,不算一个高级的人。

知识越多创造性劳动越多越高级。

科学理论研究以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还要结合已知的多种自然现象和物理学知识进行研究。

后人站在前人的肩上,要高于前人,要敢于突破传统观念。

已经公认的科学理论,也不一定都是终极真理,还可以向前发展。

自然界奥秘无穷,科学研究无止境。

有些理论有局限性。

例如哥白尼关于天体运行的理论,用太阳中心说取代了地球中心说,只是局限在太阳系内。

太阳系只是银河系中的一小部分,银河系以外还有许多星系。

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只是指出了现象,为什么会有引力,还没有找到根源。

万有引力公式没有涉及引力场的作用,也有局限性。

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只是局限在能量范围,就能量论能量,没有把能量与物质引力电磁场等联系起来,也难免局限性。

科学研究可以大胆设想,然后进行科学严密的分析论证,如果发现设想是错误的,就抛弃它。

科研要有奉献精神,要为科学事业做贡献,不是为了谋取私利。

科学理论研究成果,是大众无偿共享的。

研究人员往往得不到什么报酬。

自然现象形形色色纷繁复杂,但是其根本原理是简单的。

研究自然界物理学根本原理,要朝着简单化的方向进行。

然而现在理论物理的研究却背道而驰,越来越复杂,众说纷纭,理论非常混乱,真假难辨。

例如微粒的研究,发现了300多种昙花一现极不稳定的微粒,还在继续寻找新的微粒,可能还会发现几百种甚至更多的微粒,但是没有搞清其内在联系和层次结构。

其实众多的微粒都是以正负电子为基础的量子纠缠而成的不稳定结构。

不同数量的量子可以组成多种多样的微粒,所以不只是已经发现的300多种微粒,还可以发现更多不稳定的微粒。

只有以正负电子为基础的量子纠缠而成的中子质子是稳定的粒子(粒子内部的引力斥力达到总体平衡才能形成稳定结构)。

它们是组成原子核的主要材料。

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原子也是稳定结构。

而那个并不独立存在的夸克,只是质子中子旋涡轮上的某一段。

什么上夸克,下夸克,粲夸克,奇夸克,底夸克,顶夸克,魅夸克,虚夸克,反夸克等等都是些莫名其妙的抽象的名称概念。

还有什么蓝绿红等色荷;还有分数电荷。

把个并不独立存在的东西搞得很复杂。

中子质子非常小,人眼看不到,用仪器也很难观测到它们的内部结构。

打个比方就容易理解了。

比如黑白两色珠子,用一根线把它们交替串成一根长串,取其中一段,3个珠子中有两个黑色一个白色或者两个白色一个黑色。

就好比所谓某一种夸克中有三分之一正电荷,三分之二负电荷,或者三分之二正电荷,三分之一负电荷。

如果某一段有两个正电子两个负电子,就不会显示电荷。

某一段串珠,可能是由若干个黑白两色珠子交替组成。

这就好比有多种多样的夸克。

串珠中间某一段都不容易取下来,如果硬要取下来,不但这一段会解体,剩下的那两段也会解体。

这与夸克不能从中子质子上取下来同理。

如果把中子或质子中间某一段正负电子取下来,这一段立即解体,剩下的两段也会解体,因为其内部引力和斥力失去总体平衡。

串珠是用线串起来的,而质子中子中的正负电子不用线来串,是由正负电子所携带的电磁场使正负电子结合成量子,量子纠缠成的长链就是质子和中子。

本来离正负电子和电磁场是万物之基础这个基本原理只剩一步之遥了,被这个并不独立存在的夸克搅乱了。

还有那个超弦理论,抽象而玄虚,有几个人能够理解相信?依我看应该叫“玄论”。

弦论所说的弦,与通常说的电磁场有相似之处,但是不完全相同。

电磁场与电子以及以正负电子为基础的各层次微粒密切相连。

而“弦”似乎是一种独立的虚物。

电子都带有电磁场,电磁场以电子为核心转动,就形成圆环。

“弦论”所说的“弦”是环状的虚线。

它没有实体核心。

以正负电子组成的中子质子周围也有旋转磁场,可能就是更大的“弦”。

以上这些是“闭弦”。

以正负电子组成的光量子纠缠而成的大小不等的量子链,其周围也有电磁场,但是它不一定是闭环,有可能是有端点的线段(不一定是直线),好像“弦论”所说的有端点的“开弦”。

但是,弦无弓(指实体粒子)就只剩“玄”了,所以我称其为“玄论”。

因为在磁场云雾实验系统中,只能观测到带电粒子的电磁场的现象。

弦论可能把观测到的电磁场现象称为弦。

还有人想用弦论实现大统一。

我的《物理学的本体论兼论统一场》一文,根据电磁场的叠加原理和“正负电子和电磁场是万物之基础”理论,把电磁场,引力场,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统一起来了。

我的《平衡趋势引斥之源以及电力热力的本质兼论各力大统一》一文,在“平衡趋势”这一自然哲学原理的层面,实现了引力,斥力,电磁力,热力,水力,风力以及微观粒子的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的大统一。

以上两篇论文异途同归,解决了科学界多年来追求的统一场问题。

如果有人用弦论的数学公式证明大统一就更好了。

“电磁场”是大多数人都知的一个名词概念,而“弦”是一个抽象玄虚难懂的概念。

很少有人能理解它。

有人说弦论是数学游戏,用了一些大多数人看不懂的数学公式,推导出超弦理论。

数学与物理学有一些联系,但是数学不等于物理学。

不是所有物理学原理都是可以用数学公式计算和证明的。

有人迷信用数学公式证明物理学原理,甚至认为没有数学公式的论文是不完善的。

这种认识和研究方法,有可能把理论物理的研究引入迷途。

举个简单例子来说明数学不等于物理学。

+1加-1等于0,有人以为可以证明一个正电子加一个负电子,就什么也没有了,就是说成为虚无了。

还有实验中正电子与负电子相遇会“湮灭”,以为也证明了这种认识。

其实正电子与负电子相遇,结合成光量子,光量子也是物质,怎么能说物质消失了,什么也没有了呢?可能实验用的是磁场云雾系统,它只能观测到带电粒子的运动轨迹,但是观测不到光量子及其它正负电子等量的中性粒子的运动轨迹,而用其它办法可以观测到光量子和中性粒子。

就像一个人闭上眼睛什么也看不到了,就能证明周围什么也没有了吗?实验在理论物理的研究中很重要,但是实验只能观测到一些现象,有时这些现象也是模糊不清的,特别是微粒的观测,根本看不清粒子的本来面目和内在联系。

关键在于如何分析观测到的现象。

例如微观粒子的研究中,发现了300多种昙花一现极不稳定的粒子,但是没有理清它们的层次结构和内在联系,给探讨最基本的粒子造成混乱,使人以为不可能找到组成万物的最基本的粒子。

本人的《基本粒子的结构形式和原理探讨兼论正负电子和电磁场是万物之基础》一文,解决了这一问题。

还有那个大爆炸形成宇宙的理论,说什么一个非常小的灼热的“奇点”大爆炸形成宏大无边的宇宙,也是抽象玄虚的“玄论”。

有几个人能够理解相信?还有相对论中的尺縮效应,钟慢效应,时空弯曲等,也抽象玄虚难懂。

不知有几个人能够理解相信?我想谈谈本人的一些理解和看法:尺縮效应,钟慢效应,是指人在不同的参照系观测感知的现象。

相对论研究的是在接近光速的数量级观测感知的现象。

很难实现这样的高速运动。

宇宙飞船只能达到每秒十几公里的速度,地球围绕太阳转动也只有每秒30公里的速度;地球所在的太阳系围绕银河中心转动也只有每秒250公里的速度,离光速的数量级差距很大,所以地球人感知不到尺縮效应和钟慢效应。

即使没有接近光速的运动,我们也能观测感知到尺縮效应。

例如一根一米长的木棒,人在垂直木棒的方向观测,近距离时感觉它较长;远距离时感觉它较短;如果不是从垂直木棒的方向观测,观测角度不同,看到的长短也不同。

如果顺着木棒的方向观测,看到的只是一个点。

如果让木棒转动,随着时间变化,观测到的状态也在变化。

对运动速度的感知也举个例子:比如有一列50米长的火车,以每小时100公里的速度行驶,靠近它的人感觉它速度较快;远离它的人感觉它的速度较慢。

从不同角度观测,感觉它的速度也不同。

坐在火车上的人,如果不向车外看,不知火车是在行驶还是不动。

更感知不到其速度快慢。

如果向车外看,看到的是车外的树木房屋等景物向车后运动。

上述事例,有助于人们理解抽象的相对论。

在理论物理研究中,对质量这个概念也没有统一的认识。

有人用带电粒子在磁场云雾实验系统中的运动轨迹来推断粒子的质量,但是测不出正负电子等量的中性粒子的质量,就认为中性粒子无质量。

我认为质量是由物体内含有的基本粒子的数量决定的,含有的基本粒子越多质量越大。

有人把物体运动的动能与质量混淆,认为物体运动速度越快质量越大。

其实同样质量的物体,运动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物体的质量与物体是否运动及运动速度无关。

甚至有人把质量和重量两个概念混淆。

重力(重量)是由引力决定的,虽然引力与质量有关系,但是质量和重量不是同一概念。

在地球赤道的海平面附近,重量为1000克的物体,我们把它的质量也设定为1000克,但是在另一不在地球赤道上的高山上,这1000克质量的物体,其重量就不是1000克了。

如果在月球表面它的重量就更小了,但是质量没变。

还有人把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MCC,理解为质量与能量可以互相转变。

我认为质能方程是指一定质量的物质,在某些条件下全部转化为光量子时,光子高速运动的全部能量。

能量是物质之间互相作用力的体现,能量不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那么能量怎能转变成质量?牛顿的惯性定律,“任何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者匀速直线运动”,这也是一个抽象的空想理论。

因为自然界不存在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

所有物体都受到引力或斥力作用。

所以自然界不存在绝对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大多数在转动。

光线也会受到大质量星球的引力而发生弯曲;光在空气中运动,还会发生反射折射散射现象。

即使在真空中也不是什么也没有,还存在“场”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

它也会对物质的运动有作用。

光子在场中运动,会引起场的波动,形成电磁波和光波。

光子的能量也会衰减。

如果光子的动能不减,光波和电磁波的能量哪里来的?所以光子也不会一直保持匀速运动,速度也会逐渐减慢。

所以从百亿光年以外的远距离,经过100多亿年时间射到地球的光,速度也不一定一直保持每秒30万公里。

理论物理研究要尊重科研专家,但是不能迷信专家名人权威的观点理论都是正确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