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专题提升训练4 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为增加人类对地球内部的了解,2015年12月,北印度洋上一项有中美英等国科学家参与的“打穿地壳和地幔边界”的钻探活动正在进行。
据此完成第1~2题。
1.科学家“透视”地球内部结构的依据是( )A.地震波速度的变化B.物质相态的变化C.化学元素分布变化D.物质密度的变化2.“打穿地壳和地幔边界”中的边界是指( )A.软流层B.岩石圈C.莫霍面D.古登堡面2.C1题,考查地球结构划分依据。
人类认识地球内部的依据主要是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通过不同的变化划分为两大界面:古登堡面和莫霍面,从而分为三层结构:地壳、地幔和地核。
第2题,考查地球的内部结构。
根据地球内部结构划分依据,莫霍面把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和地幔。
下图为某地区海拔与相应地壳厚度变化对比剖面图。
读图,完成第3~4题。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可以看出地壳厚度不均B.莫霍面以上为岩石圈C.大洋地壳一定比大陆地壳厚D.莫霍面是岩浆发源地4.喜马拉雅山上有大量石灰岩分布,说明该地区( )A.目前变质作用强烈B.曾经地势低洼C.有过强烈的火山喷发D.冰川广布4.B3题,从图中可看出地壳厚度不均,A项正确。
莫霍面以上为地壳,软流层以上为岩石圈,B项错误。
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C项错误。
软流层是岩浆发源地,D项错误。
第4题,考查岩石的成因。
石灰岩是在外力作用下由海相沉积物形成的。
B项正确。
2016年9月27日,印度尼西亚龙目岛的林贾尼火山爆发,火山灰柱高达2千米,导致半空布满火山灰。
据此完成第5~6题。
5.岩浆物质冲破了岩石圈的束缚后才喷发出来。
关于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A.岩石圈属于地壳的一部分,是由岩石构成的B.岩石圈属于上地幔的一部分C.岩石圈与生物圈关系密切D.岩石圈的上部是软流层6.火山灰漫天飞扬,对地球的外部圈层产生了很大影响。
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大气圈是由大气组成的简单的系统B.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C.生物圈占据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底部D.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与地球的内部圈层没有关系6.B5题,岩石圈是由岩石构成的,它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岩石圈和地球的生物圈关系密切,C项正确。
第6题,大气圈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A项错误。
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B项正确。
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C项错误。
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同时它们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关系也较密切,D项错误。
2017年9月23日,菲律宾发生里氏5.0级地震,震源深度190千米。
读地球圈层结构图,完成第7~9题。
7.地震波自下而上通过C、D之间的界面后( )A.横波和纵波都增速B.横波和纵波都减速C.横波加速、纵波减速D.横波减速、纵波加速8.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结构叙述正确的是( )A.B表示的水圈主体是陆地水B.图中C和D两层相加就是岩石圈C.A所代表的大气层的最低气温在高层大气中D.生物圈的核心部分是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下部和岩石圈的上部9.把下列地质名称按组成或被组成的关系排列正确的是( )①岩石②化学元素③矿石④矿物⑤矿产⑥地壳A.②→⑤→①→④B.②→④→⑥→①C.②→④→①→⑥D.②→④→③→⑤8.C 9.C7题,考查地球的内部圈层。
据图可知,C为地壳,D为地幔,两者界线为莫霍面。
结合题干信息“地震波自下向上”可知,横波和纵波速度都减小。
故选B项。
第8题,考查地球的圈层结构。
据图可知,B为水圈,A为大气圈,C为地壳,D为上地幔。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不是全部的上地幔。
生物圈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全部及岩石圈上部,故选C项。
第9题,考查地壳的物质组成。
根据题意,结合地壳物质之间的关系,化学元素组成矿物,矿物组成岩石,岩石组成地壳,可得②→④→①→⑥,故选C项。
有机宝石琥珀是裸子植物的树脂经地质作用后形成的一种有机化合物的混合物,内部含有动植物的包裹体。
据此完成第10~11题。
10.琥珀存在的岩石类型是( )A.侵入岩B.喷出岩C.沉积岩D.变质岩11.与琥珀相伴而生的能源资源最有可能是( )A.煤B.石油C.水能D.地热能11.A10题,琥珀属于生物化石,存在的岩石类型是沉积岩,C项对。
侵入岩、喷出岩属于岩浆岩,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形成,这些岩层中不可能出现化石,A、B、D三项错。
第11题,琥珀属于生物化石,存在的岩石类型是沉积岩。
煤是由植物演化的化石而来,故A项正确。
青田石(叶蜡石)是中国传统的四大印章石之一,由流纹岩在漫长地质时期经部分或全部脱硅、去杂、物质成分重新组合等形成。
下图为岩浆与岩石转化示意图。
据此完成第12~13题。
12.与青田石成因对应的是( )A.e—aB.b—cC.a—cD.d—e13.实现a—d的转变的能量主要来源于( )A.放射能B.重力能C.太阳能D.机械能13.C12题,主要考查岩石类型及成因。
根据图中的关系可判断,a为喷出岩,b为侵入岩,c为变质岩,d为沉积岩,e为岩浆。
依据材料可知青田石是由喷出岩变质而成,C项对。
第13题,主要考查地质循环的能源来源。
地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放射能;但裸露在地表的喷出岩经外力作用可转变为沉积岩,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C项对。
读物质大循环示意图(图中数码表示地质作用),完成第14~15题。
14.图示各种地质作用中,相同的是( )A.①③⑤B.④⑥⑧C.①②⑤⑥D.⑤⑥⑦⑧15.从物质大循环的完整性看,图中缺失的过程包括( )A.沉积物到变质岩的过程B.变质岩到火成岩的过程C.沉积岩到岩浆的过程D.火成岩到沉积岩的过程15.C14题,解答的关键是能分析清楚各个数码所代表的含义。
分析图示可知,⑦为冷却凝固,⑥⑧为重熔再生,④为变质作用,②为固结成岩作用,①③⑤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故A项正确。
第15题,图中②④为沉积物到变质岩的过程,A项错误;变质岩只有转化为岩浆以后才能形成火成岩,图中⑥和⑦可表现出其转化的过程,B项错误;火成岩到沉积岩的过程必须经过沉积物这一环节,图中的③和②可表示,D项错误;任何岩石都可经过重熔再生作用形成岩浆,而图中缺失沉积岩直接指向岩浆这一过程,C项正确。
16.读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1)和某地剖面图(图2),完成下列各题。
(1)图1中方框内的地理事物:甲是;乙是;丙是。
(2)写出图1中数码所表示的地质作用名称:①作用,③作用。
图1中(填数码)可表示花岗岩的形成。
(3)图2中A地貌的名称是,它主要分布于我国的地区(填方位)。
F是流动沙丘,其成因主要是受作用。
(4)图2中C、D、E所代表的三种岩石,年龄由老到新的排列顺序是。
沉积岩岩浆岩岩浆(2)变质重熔再生④(3)风蚀蘑菇(石) 西北风力沉积(4)E、D、C(1)题,根据岩石的相互转化,三进一出为岩浆,三出一进是岩浆岩,首先判断丙为岩浆,乙为岩浆岩,因此甲为沉积岩。
第(2)题,根据岩石形成的作用可判断,形成变质岩为变质作用(①),变成岩浆为重熔再生(③),形成岩浆岩为冷凝作用(④)。
第(3)题,据图可知,A为风蚀蘑菇,风蚀作用较强的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地区。
流动沙丘的形成是风力沉积。
第(4)题,沉积岩先沉积的较老,后沉积的较新,则E老D新;岩浆岩C侵入到E、D中,则C比D、E新。
因此可判断由老到新为E、D、C。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下图为缅甸翡翠玉主产区分布示意图。
该地的翡翠是岩浆岩在高压条件下形成的。
采玉期集中在每年10月至次年4月。
清代主要是人工采集河床上的翡翠石料(也称水石,如下图),现在则使用大型机械采掘。
80%以上的翡翠原料出口中国并加工、销售。
最近,缅甸准备将翡翠加工成成品后再出口。
(1)根据材料推测乌龙河“水石”的形成条件。
(2)分析“水石”采集集中在每年10月至次年4月的原因。
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岩浆侵入,高温高压作用下发生变质;外力侵蚀、搬运、沉积。
(2)10月至次年4月是旱季,水位低,“水石”出露,便于采石。
(1)题,根据图文信息可知,“水石”经过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内力作用形成,后经流水的侵蚀、搬运、沉积等外力作用而成。
第(2)题,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可知,10月至次年4月是当地的旱季,“水石”出露地表,便于采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