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四川文综39)材料:就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曾做出如下论断:恩格斯说:“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支配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马克思说:“我们这个世界面临的两大变革,即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解。
”联系材料,运用所学的哲学知识,说明应该如何理解和处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答: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人类本身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并受自然条件和自然规律的制约。
人能够认识自然界的规律,并以这种认识为指导改造自然界来满足人类的需要。
人类认识活动对自然界产生直接与间接、积极与消极的多方面影响,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应更加注重保护自然,以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只有合理地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矛盾才能更好地解决人与自然界的矛盾。
(2006年全国Ⅱ39)我国北方某地,虽然林地、农地、水面资源丰富,但由于生产方式和农业科技落后,资源优势无法转化为产业优势。
为解决这一问题,当地政府经过调研,制定发展规划,实施优惠政策,利用市场机制引导企业和农民加大投入,重点抓好优质经济林开发、冷水鱼养殖及深加工、大豆稳产高产这“一树、一鱼、一豆”三大农业科技项目,开发高产、优质、高效特色产品,并推进产业化经营,形成优势产业链,发展现代农业。
结合这个事例,说明发展现代农业要从实际出发的哲学道理。
答:(1)从实际出发,就是使主观愿望和认识符合客观的实际情况,这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主观符合客观的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2)从实际出发,就是从本地区具体的特殊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出发考虑和制定发展规划,把普遍原则与特殊情况结合起来。
(3)当地政府在调查本地资源优势和特点的前提下,研究制定了以“树、鱼、豆”为重点的发展规划,这一规划较好地体现了从实际出发的正确原则。
(2009年北京海淀期末检测)“山寨”一词成为时下流行语,泛指那些以低成本生产出的主流品牌的仿制品,从2003年开始的山寨手机到现在的山寨数码相机、鼠标、键盘……社会公众对此看法褒贬不一。
甲:“经济实惠,时尚新潮,符合普通消费者需求。
”乙:“明明就是剽窃,质量不好。
如果任由山寨现象泛滥,今后哪有正版?还谈何知识产权的保护?”你赞成哪种观点?并运用所学哲学知识加以分析。
答“①示例:赞成甲。
想问题办事情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山寨产品的流行反映出公众追求时尚和低价的心理需求,厂家要从市场需求出发开发产品。
②示例:赞成乙。
意识具有反作用,错误的思想意识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山寨产品制造者只为获利,不顾产品质量,剽窃他人成果的想法及做法,任其泛滥,会对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产生严重的危害。
(2008年北京市海淀区期末检测)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草案)》和《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草案)》。
从2008年开始,五一黄金周长假将向国人道别,同时将除夕、清明、端午、中秋传统文化节日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各放假1天。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1)请从唯物论的角度谈谈国家为什么调整国家节假日布局?(2)针对节假日的调整,我们在制定节假日计划时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答:(1)主观符合客观(一切从实际出发)。
五一黄金周带来了交通、旅游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需要解决。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需求呈现多元化,既有物质需求又看重精神需求。
(2)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统筹安排节假日,可以安排旅游、学习、健身等活动,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协调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从变化、发展、具体的实际出发,针对节假日的具体长短和特点制定不同的计划,如针对增加的传统节日,可以开展中秋赏月、清明缅怀亲人等活动。
材料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最引人注目的亮点之一。
《建议》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个字,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新农村的美好蓝图。
材料二在启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有的省迅速召开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座谈会,对农村房屋、自来水、路面硬化等基础设施提出了高标准建设的模式,并要求一步到位;有的地方领导亲自办样板,闭门造车,确定什么“五化”、“十化”的模式,要求下面“照葫芦画瓢”;还有些地方政府领导则热衷于到处考察取经,回来照搬别人的经验当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法宝。
(1)材料一说明了辩证唯物论的什么道理?(2)请用所学的哲学观点对材料二的现象予以评析。
答:(1)“十一五”规划建议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新农村的美好蓝图,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
正确的意识能够揭示事物的现象和本质,促进事物的发展。
正确的思想意识还能对事物的未来和发展趋势作出科学预见,这种科学预见对人们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建议》所描绘的蓝图,对于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
为此,我们要具体分析各地的实际,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规划与各地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有些地方领导闭门造车,以个人想法代替客观实际,是典型的工作中的主观主义,必须加以克服。
②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形而上学的“一刀切”。
有些地方领导不针对当地的具体情况,盲目地“高标准”、“一刀切”,脱离了当地农村发展的实际阶段,必定带来工作的困难和损失,在实际中贻害无穷。
③经验是对过去做法的总结,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学习别人的经验必须与自身的实际相结合,才能取得实效。
有的地方领导热衷于照搬照抄别人经验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很难取得成功的。
(2009年广东40)根据下述材料,运用哲学常识回答问题。
地球孕育了生命,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21世纪地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
人类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破坏性地利用自然:乱砍乱伐导致森林破坏,水土流失;过度耕种放牧导致土地沙化,沙尘肆虐;过度消费加剧空气污染,物种退化。
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生态问题。
(1)从联系的普遍性看,人类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破坏性利用自然,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与人类没有重视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不是孤立存在的有直接关系。
(2)从联系的客观性看,地球生态系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联系。
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必须从事物客观联系中把握事物,不能肆意掠夺、破坏自然。
(3)从联系的多样性看,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千差万别,人们往往从短期利益出发,只看到直接的、表面的、眼前的联系,忽视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这加剧了地球生态环境的危机。
(2009年四川39)交通为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古今中外,人们都十分重视交通建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民经济各部门存在密切联系。
据测算,建设1公里高速公路要消耗钢材500—1500吨、水泥4000—12000吨,平均消耗沥青1900吨。
新增100亿元投资科带动400亿元的投资规模。
在建设周期内每亿元高速公路建设可创造就业岗位3900个。
2009年,我国铁路建设投资6000亿元,消耗钢材3000万吨、水泥1.2亿吨,可创造600万个就业岗位,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可达1.5个百分点材料二交通运输时制约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四川省针对其在西南地区的区位特点和省情,在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过程中,着力打造贯通南北,链接东西,通江达海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
2008年四川省境内新开工铁路建设项目投资规模1087亿元,开工建设高速公路项目总投资767亿元。
2009年四川省交通建设预计完成投资580亿元。
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说明四川省打造西部部综合交通枢纽的正确性。
(1)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
四川省针对其在西南地区的区位特点和省情,发挥交通建设的带动的作用,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了事物的联系。
(2)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四川省打造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将会创造新的优势,进一步推动四川和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
(2009年北京4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沿着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共产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是我们党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过程,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的过程(如图14),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
运用哲学常识中关于规律的相关知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
答:(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是立足国情、尊重规律、实事求是的过程。
(2)认识的根本任务是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是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和规律的过程。
(3)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需要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
在实践的基础上,认识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是我们党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过程。
(2008年海南单科26)材料一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对民生问题持续关注,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材料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编列的2008年度中央财政预算有关民生投入的“清单”: —用于教育的投入由去年的1 076亿元增加到1 562亿元,增长45.1%,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2007年的9.4%提高到11.83%。
—医疗卫生事业安排预算832亿元,比上年增加167亿元,增长25.2%,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2007年的5.8%提高到6.3%。
—为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将投入2 762亿元,比上年增加458亿元,增长24.2%,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2007年的20.12%提高到20.91%。
这些实实在在的投入,使人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以至于人们将今年的中央财政预算称为“民生财政”。
运用整体与部分关系的原理,说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与改善民生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