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引用名言警句,古文解读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1.“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课本P1,单元导语】【解读】出自宋•阮阅《诗话总龟前集》。
解释:大自然的广阔无边为鱼跃鸟飞提供了宽广的空间,比喻在广阔的天地里,人们可以自由地施展才能。
2.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P4相关链接】【解读】出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60页)人是具体的、生活于现实生活中的人.他们的一切行为不可避免地要与周围所有的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如生产关系、亲属关系、同事关系等等.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必然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这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就决定了人的本质,形成了人的社会属性。
3.“夫喜群而恶独,相扶而相植者,人情之所乐也。
”【P8 教材原文】【解读】清.康有为《大同书》。
释义:那些喜欢聚群而厌恶自己一个人呆着的人,彼此之间相互扶持相互帮助,才是真正的发自内心的快乐。
所以有父子、夫妇、兄弟之间相亲相爱,相互体恤,不因为利害患难而改变的人是人们乐于见到的。
4.“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P9教材原文】【解读】此联为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
顾在无锡创办东林书院,讲学之余,往往评议朝政。
后来人们用以提倡"读书不忘救国",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释义:读书人不仅要读好书,还要关心国家,关心政治,关心天下之事,多用心用体会世间百态,而不要读死书。
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
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
风对雨,家对国,耳对心, 极其工整,特别是连用叠字,如闻书声琅琅。
相关观点:(1)我们要养成学会谦让、分享、帮助他人、关心社会发展的亲社会行为。
(2)我们应该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
(3)我们要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倾力奉献社会,在奉献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
5.“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P11教材原文】【出自】老子《道德经》【解释】国与国之间互相看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
老子认为:相邻的两个国家彼此可以望见,两国鸡狗的叫声都可以听见,各自吃自己的国家丰富的食物,穿自己的衣服,按照自己的风俗生活,直到老死都不发动战争。
现在形容人们或各单位间地理位置靠近,但长期互不联系,互不交流情况。
或者是彼此不了解,不互通音讯。
当今社会,互联网使我们能够随时随地的与地球上任何角落的人交往、互动,打破了传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
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1.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而不被强迫去做他不应该做的事。
——孟德斯鸠【P28教材原文】相关链接【解读】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自由以守法为前提,没有法律保障,就谈不上自由。
2.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P34教材原文】【解读】指爱别人的人,别人也永远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永远尊敬他。
相关观点:1、尊重使社会生活和谐融洽。
尊重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
2、尊重是相互的,尊重能够减少摩擦,消除隔阂,增进信任,形成互敬互爱的融洽关系,从而促进社会进步,提高文明程度。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P35教材原文】【解读】出自《论语》。
是指自己所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
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
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
相关观点:1、学会换位思考,推己及人。
2、在人际交往中,要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人;应该将心比心,体会他人的感受,理解他人的难处,包容他人,想尊重自己一样尊重他人。
3、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
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
4.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P36教材原文】【解读】出自《楚辞•卜居》:"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
":尺虽比寸长,但也会有它的短处;寸虽比尺短,但也有它的长处。
比喻人或事物各有其长处和短处,彼此都有可取之处,没有一个人全是优点,也没有人全是缺点。
这句话是说任何人都各有长处,也各有所短。
我们要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相关观点:1、学会欣赏他人; 2,善于发现他人的潜质和特长,真诚地欣赏和赞美他人的优点和闪光点,给予他人积极的评价。
5.不学礼,无以立——孔子【P37教材原文】相关链接【解读】出自《论语•季氏篇第十六》释义:学礼则品节详明,而德性坚定,故能立。
礼教恭俭庄敬,此乃立身之本。
有礼则安,无礼则危。
故不学礼,无以立身。
不学会礼仪礼貌,就难以有立身之处。
6.人而无礼,焉以为德——扬雄【P37相关链接】【解读】扬雄:《法言•问道》如果人没有礼,就谈不上道德修养。
综合以上两条,从人的一生来看,最初接触的行为规范就是“礼”和“礼仪”。
人出生后,首先教给他的是简单的礼仪知识和规范:在接人待物方面,要恭敬、谦逊、礼貌;在仪态仪表方面,要端庄、调和、文雅。
这是人生的第一堂德育课。
此后,人们才学习善良、宽容、诚信的道德规范。
这就是以教“礼”为基础,引导人们加强道德修养,提高道德素质,逐渐成为有道德的人。
7.良言一语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P39 教材原文】【解读】这句出自《增广贤文》,告诉我们要学习用"爱语"结善缘,很多时候,一句同情理解的话,就能给人很大安慰,增添勇气,即使处于寒冷的冬季也感到温暖。
而一句不合时宜的话,就如一把利剑,刺伤人们脆弱的心灵,即使在夏季六月,也感到阵阵的严寒。
8.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P40 教材原文】【解读】出自荀子《劝学》不积累一步半步,就没有办法到达千里的地方;千里之路,是靠一步一步地走出来的,没有小步的积累,是不可能走完千里之途的。
引申开来,就是做事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不畏艰难,不怕曲折,坚忍不拔地干下去,才能最终达到目的。
9.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P42 教材原文】【解读】《论语·为政》人要是失去了信用或不讲信用,不知道他还可以做什么。
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道他还可以做什么。
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教材观点:1、诚信无价,它是一个人的安身立命之本。
2、诚信是我们融入社会的“通行证”。
3、我们要践行诚信。
10、位卑未敢忘忧国。
—南宋陆游的《病起书怀》P66释义:虽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从没忘掉忧国忧民的责任。
它的主旨就是热爱祖国。
“位卑未敢忘忧国”成了后世许多忧国忧民之士自励的名言,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意思相近,在九下名言警句的讲解中我们已经详细讲解了。
教材观点:1、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心系祖国的前途命运命运;2、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第三单元勇担社会责任1.“天地生人,有一人应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
”【p73教材原文】【解读】此话是话剧《立秋》中经典台词。
《立秋》演绎的是晋商题材,讲述的是“丰德”票号马洪翰家族在民国初年时局动荡之时,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的故事,宣扬的是“勤奋、敬业、谨慎、诚信”的价值理念,倡导的是“天地生人,有一人应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
“天地生人,有一人应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这一句话不仅仅是用在商业行为中,它更可以做为一句警言时刻鞭策我们做好每一件事,过好每一天。
翻译就是天地造人,只要有一个人那就有这个人该做的事情;人活在世上,活着一天就要尽一天自己的义务。
就是说人生下来就有天职,每个人都被安排好了自己要做的事,所以要恪尽本分,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勤勤恳恳,努力过好每一天而不要偷懒。
第四单元维护国家利益1.“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
——戚继光”【p90教材原文】拓展空间【解读】翻译:我知道在远处,倭寇居住的小岛就漂浮在那天边;因此我不敢忘记那些无耻的倭贼给我们带来的危害,我要立志抗倭,不辜负自己的珍贵年华。
本诗为戚继光年轻时所写,他当时知道敌寇当前,写下此诗,体现了他对国家的责任以及对敌人的坚决。
表达了戚继光决心将自己的一生和抗倭事业结合起来,使自己处在时代激流的中心,为民族、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决心。
2.“寸寸山河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
——黄遵宪”【p90教材原文】拓展空间【解读】出自清朝诗人黄遵宪的作品《赠梁任父同年》,其古诗全文如下:寸寸山河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
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注释】梁任父:即指梁启超,梁启超号任公,父是诗人对梁的尊称,旧时“父”字是加在男子名号后面的美称。
同年:旧时科举制度中,同一榜考中的人叫同年。
杜鹃:传说中古代蜀国的国王望帝所化。
望帝把帝位传给丛帝,丛帝后来有点腐化堕落,望帝便和民众一起前去劝说丛帝,丛帝以为望帝回来夺取皇位,就紧闭城门,望帝没有办法,但他誓死也要劝丛帝回头,最后化成一只杜鹃进入城里,对着丛帝苦苦哀哀的叫,直到啼出血来死去为止。
侉离:这里是分割的意思。
精卫:古代神话中的鸟名,古代皇帝炎帝的女儿溺死在东海里,化为精卫鸟,经常衔石投入东海,要想把大海填平。
【翻译】祖国山河美好如金,如今被列强瓜分谁来负责?我便如杜鹃一样呼唤祖国东山再起,向精卫填海一边的奋斗。
【赏析】“寸寸河山寸寸金”诗人起笔便饱含深情的赞美作国的大好河山,蕴涵着诗人对大好河山的珍爱之情。
叠音词“寸寸”深化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情感。
“侉离分裂力谁任”指当时中国被列强瓜分的现实,面对着山河破碎,风雨飘摇的受灾受难的国家。
诗人希望有人来力挽狂澜,来收拾破碎的山河。
“杜鹃再拜忧天泪”据传说望帝始终在叫着这样的话“民为贵,民为贵”。
这句是对第二句的深化,这里是诗人自比,表达了深切的忧国之情,表达了诗人愿意为国家像杜鹃一样啼叫哀求,呼唤着国家栋梁之材,共同为国家出力。
再拜,古代的一种礼节,先后拜两次,表示隆重,此处体现的是诗人的爱国之心。
“精卫无穷填海心”用精卫填海这个典故作为力量虽然微弱,斗志却极坚强的象征。
这句诗歌借精卫填海典故表达了自己,同时也勉励梁氏──要像精卫那样,为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坚定决心。
3.“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p101教材原文】【解读】【出处】(战国末)荀况《荀子·修身篇第二》【原典】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入不远矣。
好法而行,士也;笃志而体,君子也;齐明而不竭,圣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