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语、典故、语录精析1.“心外无物”。
是说物质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
意识之外无物。
这与“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等,同属主观唯心主义。
2.“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和经验主义。
也就是说要坚持唯物论,反对唯心论。
3.“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宇宙之间的万物自然生存,不以人的意志为主宰。
这说明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即自然界的客观物质性。
4.“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便无他物,亦无间隙。
天之象,地之形,皆其范围也”。
(王夫之)宇宙是由元气构成的物质实体,在物质世界之外不存在另一个精神世界。
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这就肯定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又如:“气者,理之依也” (王夫之),“气”是变化日新的物质实体,“理”(精神)不能脱离“气”而存在。
以上都坚持了唯物主义。
5.“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孟子)。
(心这个器官的职能是思考,思考便能得到真理真相,不思考便得不到)、“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荀子)、“人的记忆皆在脑”三者的共同点是主观唯心主义。
6.“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天”可以作两种解释。
一是,迷信色彩极其浓厚的“天”,是神的象征,主宰世间的一切。
二是,对宇宙及其运行规律的最高抽象,规律是不可违反的。
因而,“成事在天”可以唯物地解释,也可以唯心地解释。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有合理之处。
“谋事在人”,强调人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成事在天”,强调规律和条件的重要性。
7.“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说明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又如,我们常听到的一些神话故事、宗教传闻、科学幻想,也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不过有的是歪曲的反映,有的是虚幻的或者是夸大了的反映。
8.“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说明了物质在先、意识在后,没有物质就不会产生反映物质的意识。
充分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9.“掩耳盗铃”。
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试图以主观愿望代替客观现实。
又如,“画饼充饥”、“望梅止渴”、“郑人买履”、“削足适履”等,亦属此义。
10.“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说明了意识正确与否,与一个人看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
又如,“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等,也含有这个道理。
1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说明同对一事物,由于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同,看法也就不同。
属于物质决定意识的范畴。
12.“有志者,事竟成”。
说明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会推动事物的发展进程;反之,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13.“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范缜)。
说明人的肉体与精神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
形存神存,形谢神灭,这是唯物主义观点。
又如,“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是说宇宙间万物不是神造的,而是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亦属唯物论。
14.“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意指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它不因为尧是圣王而存在,也不因为桀是暴君而消亡。
又如,“鸿雁出塞北,举止万余里。
冬季食南稻,春日复北翔(注:此句是规律的外在现象,并不是规律..)”表明生物的运动都是遵循着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规律。
15.“揠苗助长”。
说明生物成长过程是遵循一定规律的,试图用主观意志代替客观规律性,必然要受到惩罚。
又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等亦属此类。
16.“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
说明规律是客观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否则,就不能成功。
17.“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说明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在规律的指导下,克服困难,赢得胜利。
18.“量力而行”。
是说在实际工作中,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做力不能及而勉强要做的事。
19.“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是指客观事物不断地变化、发展,要适应变化了的情况,就必须破除旧观念,破除迷信盲从;实事求是就是说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规律性,按规律办事。
这两者是统一的,没有实事求是的精神,思想就不可能解放;反之,思想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情况,也就谈不上实事求是了。
20.“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说明物质和运动是密不可分。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也离不开物质。
21.“刻舟求剑”是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违背了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观点。
22.“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
说明客观事物是在不停地运动变化着的。
与此相反,有人提出“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走向了极端,否定了相对静止,是一种相对主义诡辩论。
23.“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比喻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的认识是通过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而获得的,离开了实践,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又如,“真理无价宝,实践里面找”、“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不打不相识”等,都是讲的这个道理。
24.“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此句比喻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精神财富的来源,也是各种艺术活动的源泉。
离开了人民群众在实践中所提供生动活泼的素材,任何创作都会成为死水一潭。
25.“书到用时方恨少”。
是说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人们到实践中才会发现自己的知识的不足,从而激励自己不断地追求知识,扩展视野,深化认识。
正如恩格斯说的:“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又如,“吃一堑,长一智”、“失败乃成功之母”、“学然后知不足”等,同属此理。
26.“学以致用”。
是说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人们认识的根本目的不在于解释世界,而在于改变世界。
所以,那种“坐而论道,纸上谈兵”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27.“事实胜于雄辩”。
是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只有实践才能把认识同客观事物联系起来,并用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又如,“说了不算,做出来再看”、“路遥识马力,日久见人心”等,同属此理。
28.“苦尽甘来”。
是说一个人只有在实践中,不怕苦,不怕累,敢与困难作斗争,才会取得辉煌的成就。
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在科学上面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那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又如,蒲松龄落第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同属此理。
29.“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违背“真理是唯一的”,不存在反映同一对象的相互矛盾的不同真理。
30.“唇亡齿寒”。
体现了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事物内部和食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如同唇齿相依。
又如“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同属此理。
31.“竭泽而渔”。
违背了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看不到事物之问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只顾眼前利益,忽视了事物前后相继发展过程的长远利益。
又如“杀鸡取卵”、“毁林种田”等,同属此类。
32.“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说明事物遗传中的一种必然联系,又如:谚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也是说明这个道理。
33.“看相知命”。
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把两种互不相干的事情强拉硬扯在一起,主观臆造出一种客观不存在的“联系”。
又如:“喜鹊报喜,乌鸦报丧”、“彗星—不祥之兆”等,同属此类。
34.“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这是说全局与局部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关系。
局部离不开整体,否则,就会失去它存在的意义。
所以想问题、办事情,必须着眼整体、顾全大局。
又如,“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等,同属此理。
35.“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这是说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树立全局观念,又要重视部分的作用。
否则,往往因局部的失败而酿成全局的失败。
又如,“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也是这个意思。
36.“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这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观点。
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事。
又如,“后生可畏”、“后来者居上”以及韩非的“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等37.“固步自封”。
违背了发展的观点。
看不到事物的变化、发展,而是用静止的观点对待事物。
又如:“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不敢越雷池一步”以及董仲舒的“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等,都属于静止的观点。
38.“活到老。
学到老。
活一世,经不了”。
比喻客观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的,人的实践和认识也是随之变化发展的。
静止的观点,无所作为的观点都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
3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是说在虚心学习间接经验、认真读书的同时,一定要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
因为间接经验诚然宝贵,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消化、运用、检验和发展。
又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是强调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40.“相反相成”。
是指事物内部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即矛盾。
又如,“相辅相成”与此同理。
41.“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原理,既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又如,“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满招损,谦受益”、“居安思危”、“思所以危则安,思所以乱则治,思所以亡则存。
”等都包含着矛盾同一性原理。
42.“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原理。
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又如,“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等同属此类。
43.“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违背了矛盾普遍性的原理,是用一种片面观点看问题,搞一点论,否定两分法。
44.“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孤立的观点,违背了联系的观点。
45.“对症下药”。
符合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又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以及“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指纹,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万物无相异”等都包含了这一原理。
46.“对牛弹琴”。
比喻不分对象,用同一方式对待不同的事物,违背了矛盾特殊性的原理。
又如,“张冠李戴”、“照搬照抄”、“一刀切”、“一风吹”等同属此类。
47.“画龙点睛”。
是说在工作中要善于抓重点,抓关键。
符合主要矛盾的原理。
又如,“擒贼先擒王”,“牵牛要牵牛鼻子”,“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等同属此理。
48.“荷花虽好,也要绿叶相扶”。
比喻人们在日常工作中要善于抓主要矛盾,但也不能忽视次要矛盾,因为次要矛盾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
又如,“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等亦属同理。
49.“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违背了主次矛盾关系的原理。
不分主次,抓了次要的,丢了主要的。
又如,“眉毛胡子一把抓”,亦属此类。
50.“一个指头与九个指头”。
毛泽东同志常常以此来比喻成绩与错误哪个是主要的,哪个是次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