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休克

休克

第五章外科休克【大纲要求】▲外科休克的基本概念、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及治疗原则。

一、概论【概念】休克是机体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病理过程,它是一个由多种病因引起的综合征。

(1)休克的本质:氧供不足和需求增加。

(2)休克的特征:产生炎症介质。

(3)治疗休克的关键环节:重新建立氧的供需平衡和保持正常的细胞功能。

(4)休克的病理生理变化:从亚临床阶段的组织灌注不足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或多器官衰竭(MOF)发展的连续过程。

【病因】①失血和失液;②烧伤;③创伤;④感染;⑤过敏;⑥心脏功能障碍;⑦强烈的神经刺激。

(《病理生理学》(第8版))【分类】低血容量性、感染性、心源性、神经性、过敏性。

【病理生理】1.微循环的变化●正常情况:(1)动静脉吻合支是关闭的。

(2)只有20%毛细血管轮流开放,有血液灌流。

(3)毛细血管开放与关闭受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的舒张与收缩的调节。

●微循环缺血期:微循环收缩期,休克早期。

(1)交感神经兴奋和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小动脉、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

(2)动静脉吻合支开放,血液由微动脉直接流入小静脉。

(3)毛细血管血液灌流不足,组织缺氧。

●微循环淤血期:微循环扩张期,休克继续进展。

(1)小动脉和微动脉收缩,动静脉吻合支仍处于开放状态,进入毛细血管的血液仍很少。

(2)由于组织缺氧,组织胺、缓激肽、氢离子等舒血管物质增多,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张,毛细血管开放,血管容积扩大,进入毛细血管内的血液流动很慢。

(3)由于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可能还有组织胺的作用),使微静脉和小静脉收缩,毛细血管后阻力增加,结果毛细血管扩张淤血。

●微循环凝血期:微循环衰竭期,若病情继续发展,便进入不可逆性休克。

(1)由于组织严重缺氧、酸中毒,毛细血管壁受损害和通透性升高,毛细血管内血液浓缩,血流淤滞;另外血凝固性升高,结果在微循环内产生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2)由于微血栓形成,更加重组织缺氧和代谢障碍,细胞内溶酶体破裂,组织细胞坏死,引起各器官严重功能障碍。

(3)由于凝血,凝血因子(如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等)和血小板大量被消耗,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多,又使血液凝固性降低;血管壁又受损害,继而发生广泛性出血。

2.代谢改变(1)无氧代谢引起代谢性酸中毒:当氧释放不能满足细胞对氧的需要时,将发生无氧糖酵解。

缺氧时丙酮酸在胞质内转变为乳酸,因此,随着细胞氧供减少,乳酸生成增多,丙酮酸浓度降低,即血乳酸浓度升高和乳酸/丙酮酸(L/P )比率增高。

当发展至重度酸中毒pH<时,心血管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降低,表现为心率减慢、血管扩张和心排出量下降,还可使氧合血红蛋白离解曲线右移。

(2)能量代谢障碍:创伤和感染使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兴奋,使机体儿茶酚胺和肾上腺皮质激素明显升高,从而抑制蛋白合成、促进蛋白分解,以便为机体提供能量和合成急性期蛋白的原料。

如果具有特殊功能的酶类蛋白质被消耗后,则不能完成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进而导致MODS ,应激时,脂肪分解代谢增强,成为危害病人机体获取能量的主要来源。

上述激素水平变化还可促进糖异生、抑制糖降解,导致血糖水平升高。

3.炎症介质释放和缺血再灌注损伤(1)严重创伤、感染、休克可刺激机体释放过量炎症介质形成“瀑布样”连锁放大反应。

(2)炎症介质释放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生成氧自由基(O 2-): 溶酶体膜破裂后除释放出许多引起细胞自溶和组织损伤的水解酶外,还可产生心肌抑制因子(MDF )、缓激肽等毒性因子。

线粒体膜发生损伤后,引起膜脂降解产生血栓素、白三烯等毒性产物,呈现线粒体肿胀、线粒体嵴消失,细胞氧化磷酸化障碍而影响能量生成。

4.内脏器官的继发性损害(1)肺:缺氧使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肺泡上皮受损,表面活性物质减少。

复苏过程中,如大量使用库存血,则所含较多的微聚物可造成肺微循环栓塞,使部分肺泡萎陷和不张、水肿,部分肺血管嵌闭或灌注不足,引起肺分流和死腔通气增加,严重时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

(2)肾:因血压下降、儿茶酚胺分泌增加,使肾的入球血管痉挛和有效循环容量减少,肾滤过率明显下降而发生少尿。

休克时,肾内血流重分布、并转向髓质,因而不但滤过尿量减少,还可导致皮质区的肾小管缺血坏死,可发生急性肾衰竭。

(3)脑:因脑灌注压和血流量下降将导致脑缺氧。

缺血、CO 2潴留和酸中毒会引起脑细胞肿胀、血管通透性增高而导致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

病人可出现意识障碍,严重者可发生脑疝,昏迷。

(4)心:冠状动脉血流减少,导致缺血和酸中毒,从而损伤心肌,当心肌微循环内血栓形成,可引起心肌的局灶性坏死。

心肌易遭受缺血一再灌注损伤,电解质异常将影响心肌的收缩功能。

(5)胃肠道:因肠系膜血管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的密度比其他部位高,故对血管加压物质的敏感性高,休克时肠系膜上动脉血流量可减少70%。

肠黏膜因灌注不足而遭受缺氧性损伤。

另外,肠黏膜细胞也富含黄嘌呤氧化酶系统,并产生缺血-再灌注损伤,可引起胃应激性溃疡和肠源性感染。

因正常黏膜上皮细胞屏障功能受损,导致肠道内的细菌或其他毒素经淋巴或门静脉途径侵害机体,称为细菌移位或内毒素移位,形成肠源性感染,这是导致休克继续发展和形成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得重要原因。

(6)肝:休克可引起肝缺血、缺氧性损伤,可破坏肝的合成与代谢功能。

可见肝小叶中央出血、肝细胞坏死等。

生化检测有ALT 、血氨升高等代谢异常。

受损肝的解毒和代谢能力 严重创伤感染休克细菌毒素氧自由基 补体凝血系统活化 局限炎症足够的免疫反应炎症控制全身毒素反应 细胞毒素释放 SIRS 组织损伤 其他激发因素 MODS休克的临床表现和程度【诊断】关键是应早期及时发现休克。

要点是凡遇到严重损伤、大量出血、重度感染以及过敏病人和有心脏病病史者,应想到并发休克的可能;临床观察中,对于有出汗、兴奋、心率加快、脉压小或尿少等症状者,应疑有休克。

若病人出现神志淡漠、反应迟钝、皮肤苍白、呼吸浅快、收缩压降至90mmHg以下及尿少者,则标志病人已进入休克抑制期。

【休克的监测】1.一般监测(1)精神状态:是脑组织血液灌流和全身循环状况的反映。

休克病人神志的改变常先于血压下降。

(2)肢体温度及色泽:是体表灌流情况的标志。

休克时四肢皮肤湿冷、苍白。

若四肢转为温暖、干燥和色红,表示休克在好转。

(3)血压收缩压<90mmHg,脉压<20mmHg是休克存在的证据。

血压回升、脉压增大表示休克好转。

(4)脉率:休克时脉率加快,比血压下降出现得早。

常用脉率/收缩压(mmHg)计算休克指数,帮助判定休克的有无及轻重。

指数为多提示无休克;>~提示有休克;>为严重休克。

(5)尿量:是反映肾血液灌注情况的有效指标。

休克时每小时尿量<25ml。

若同时尿比重增加,表明存在血容量不足。

若血压正常、尿量减少,且尿比重低,表明已存在急性肾衰竭。

每小时尿量>30ml表示休克基本纠正。

[休克最重要的一般监测指标:尿量]2.特殊监测(1)中心静脉压(CVP):中心静脉压代表了右心房或者胸腔段腔静脉内压力的变化,可反映全身血容量和右心功能之间的关系。

CVP正常值为5~12cmH2O。

当CVP<5cmH2O时,表示血容量不足;高于15cmH2O时,则提示新功能不全、静脉血管床过度收缩或肺循环阻力增高;若CVP超过20cmH2O时,则表示存在充血性心力衰竭。

[休克最重要的特殊监测指标:中心静脉压](2)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反映肺静脉、左心房和左心室的功能状态。

PCWP的正常值为6~15mmHg,与左心房内压相近。

PCWP低于正常值反映血容量不足(较CVP敏感)。

PCWP增高可反映左心房压力增高例如急性肺水肿时。

因此,临床上当发现PCWP升高时,即使CVP尚属正常,也应限制输液量以免发生或加重肺水肿。

(3)心排出量(CO)和心脏指数(CI):CO=心率×每搏排出量。

CO正常值为4~6L/min。

单位体表面积上的心排出量便称作心脏指数,正常值为~(min·m2)。

(4)动脉血气分析:①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反映病人肺通气情况。

PaO2正常值为80~100mmHg,PaCO2正常值为36~44mmHg。

②动脉血pH正常值为~。

pH、碱剩余(BE)、缓冲碱(BB)和标准碳酸氢盐(SB)反映休克时酸碱平衡状况。

③碱缺失(BD)反映全身组织的酸中毒情况、休克的严重程度和复苏状况。

(5)动脉血乳酸盐测定:休克可引起无氧代谢和高乳酸血症,监测有助于估计休克及复苏的变化趋势。

正常值为1~L,危重病人允许到2mmol/L,持续升高提示预后不良。

(6)胃肠黏膜内pH(pHi)监测:测量胃黏膜pHi,不但能反映该组织局部灌注和供氧的情况,也可能反映隐匿性休克。

pHi正常值为~。

(7)DIC的检测:当下列5项检查中出现3项以上异常,结合临床上有休克及微血管栓塞症状和出血倾向时,便可诊断DIC。

包括:①PLT<80×109/L;②凝血酶原时间比对照组延长3秒以上;③血浆纤维蛋白原低于L或呈进行性降低;④3P(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阳性;⑤血涂片中破碎红细胞超过2%。

【治疗】(1)一般紧急治疗:积极处理引起休克的原发伤、病,采取增加回心血量的体位(头和躯干抬高20°~30°,下肢抬高15°~20°),建立静脉通路,吸氧,保温等。

(2)补充血容量:是纠正休克引起的组织低灌注和缺氧的关键。

因此无论任何类型的休克,其治疗原则首先是补充血容量。

对休克病人,争取在诊断最初的6小时这一黄金时段内,通过食管超声或其他方法检测心搏量,进行积极的输液复苏,以尽快恢复最佳心搏量、稳定循环功能和组织氧供为目标。

这一治疗休克的策略被称为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

(3)积极处理原发病:外科疾病引起的休克,多存在需手术处理的原发病变。

(4)纠正酸碱平衡失调:根本措施是改善组织灌注,并适时和适量地给予碱性药物。

目前对酸碱平衡的处理多主张宁酸毋碱。

(5)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应在补足血容量的基础上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①血管收缩剂。

②多巴胺是最常用的血管扩张剂:临床上较多用于休克治疗的是山莨菪碱人工合成品654-2。

③强心药。

(6)治疗DIC:改善微循环对诊断明确的DIC,可用肝素抗凝。

(7)皮质类固醇和其他药物的应用:皮质类固醇可用于感染性休克和其他较严重的休克。

一般主张应用大剂量,静脉滴注,一次滴玩。

为防止副作用,一般只用1~2次。

二、低容量性休克【概述】低血容量性休克常因大量出血或体液丢失,或液体积存于第三间隙,导致有效循环血量降低引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