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性文件写法
一、标题:实施范围——事由——文种
发文机关(关于)——事由——(的)文种
二、发布标志(题注)或发布载体
1.发布标志(题注):多在标题下题注域中标注,包括:批准机关(会
议)名称、批准(通过)日期、发布机关名称、发布日期、生效日期。
2.发布载体:印发性通知
三、文面结构:总分(条文),全文贯通
1.体现在内容上:统贯全篇的内容——具体内容——补充性内容。
2.体现在形式上:
总则——分则——附则
章——节——条——款——项——目
一、(一) 1. (1)
四、正文内容
1.总则
立法宗旨、立法根据——法的适用——法的原则——基本制度——法的效力——主管部门——其他事项。
(切忌具体内容)
2.分则
分则主要是对总则中立法目的、根据、法的原则、基本制度的具体化。
从分则实体内容看,主要是对各有关主体、客体、行为、事件、结果加以具体规定。
严密详尽地说明支持、保护、发展什么,限制、
禁止、取缔什么、以及具体实施和奖励办法等等。
一是递进式:即分则内容按所调整社会事物内在发展过程排列。
如《规章制定程序条例》第二章——第六章,按规章制定程序内容依次为立项:起草:审查:决定和公布:解释与备案:按规章制定步骤步步深入,一环扣一环。
二是平行式:即分则内容按一定逻辑顺序分别表达、相互平行。
总体上内容平行,先后次序也遵循一定规律。
从小到大、或从直接到间接。
如《四川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接待工作暂行办法》
采用平行式结构:主要任务——基本原则——审批程序——承办部门——办理程序——接待常规礼仪——接待标准
在具体实践中:
(1)大平行——小递进:如本办法的“五、接待工作办理程序”;(2)大平行——小平行:如本办法的“四、接待工作承办部门集团公司的公务接待分为综合接待和对口接待”
(3)大递进——小平行
3.附则
名词、术语解释——特定内容的说明——授予解释权、实施细则制定权——制定变通或补充规定的授权——法规废止——施行日期(必不可少内容)等。
五、立法技术
(1)表达准确。
禁绝同一概念用多种词语表达,不同概念用同一词
语表述,使同一文件中表达同一概念的词语从词形到词义前后
一致,必要时还应保持对相同类型事物和概念表达时所使用的
句式大致相同。
要避免或者尽可能减少使用“一般”“原则上”
等表意不确切的词语去界定是与非,确认程度和范围。
对于易
产生歧义的概念,要有明确限制或补充。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一百一十八条对于界限阈的说明:“本法所
称以上、一下、以内,包括本数”。
慎重使用模糊用语。
(2)归类准确。
要科学设置类型,集中同类事项,区分不同类事项,保持事项间最密切的逻辑联系和时间联系。
(3)排列有序。
条规内容要单一,安排要合理,具有逻辑性。
既要注意遵从习惯和惯例,更要注意根据工作规律,根据具体情况
确定排序。
可以根据规范性文件的不同具体情况,或按事物发
展的时序,或按工作程序,或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的事理逻辑层次,或按事件构成要素的逻辑次序,或是
按构成事物总体的各“部分”的性质及相互关系排列。
(4)结构规范。
规范性文件的结构安排具有一定的模式化,体现出很强的规范性。
如写作中常常采用第一条或开头点明主旨;尽
可能用主题句概括出每一条规则之后,再详细说明具体要求;
以条为基本表达的单位,分章表述时,每一章至少包括两条内
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