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科病例讨论

儿科病例讨论

规、血沉、结核抗体、肺炎支原体抗体、 肺炎衣原体抗体、胸片正常。
• 1、支气管肺炎 • 2、药物热
诊断
药物热
药物直接或间接引起的发热均可认为是 药物热
是常见的发热原因之一,约占发热的 2.5~10%,随着药物种类的增加,过敏的药物 亦会增加。
• 目前,对药物引起的皮疹,血管神经 性水肿,哮喘,过敏性休克,肝肾损害 等毒副反应,已为临床医生所熟悉。但 对药物热,尤其是不伴有其它不良反应 的药物热尚重视不够,易误诊误治,个 别患者因不能及时停用致热药物而危及 生命。
观察。
•谢谢
• 使用阿托品或吩噻嗪类药物时,由于 减少了出汗而发热。
• 婴幼儿、极少数成人患者对上述药物 耐受性差,或在高温环境中使用上述药 物,小量应用亦能引起药物热。
• 1.5、因先天性生化代谢缺陷所致的药物 热。
• 有些药物会使有先天性生化代谢缺 陷的患者产生药物热。

例如,对于有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
族性,现以证明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 1.6、因药物的过敏反应所致的药物热。
• 这是药物热中最常见的一种发生机制 。 由于是药物引起的过敏反应,故又称其 为药物过敏症。这类药物热都伴有皮疹, 关节痛,嗜酸粒细胞增多,哮喘发作等过 敏表现。
2 、能引起药物热的药物
• 2.1、常见的易引起发热的药物。 • 磺胺类,两性霉素B,青霉素,氨苄
• 典型的表现:在用药后7~10天出现,如以 前接触该药,可在很短时间内出现发热, 个别可在几个月后出现症状。
• 表现为发热。呈弛张热、稽留热、消耗热 ,体温常在37~39。C,也可高达40 。C以上 。可伴有皮疹、关节肿痛等。
诊断
• 没有特异性标准 • 可根据下列表现帮助诊断: 1、应用抗菌素后体温一度下降,继续用药,
4 、药物热的治疗和预防
• 对药物热最好的治疗方法是停用一 切可疑药物,补液有利于药物的排泄, 重症患者可应用肾上腺素皮质激素,对 高热或超高热的患者可同时应用物理降 温,但对酒精过敏者,禁用酒精擦浴, 禁用用酒精做溶剂的氢化可的松。
• 钙剂,抗组胺药,解热镇痛药也能 引起药物热,因此不主张使用这些药物 。
1、药物热的发生机制
• 1.1、因药物在制作或使用过程中受到污染 引起的药物热。
• 这种药物热与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无 关,而是在药物的制造或使用过程中污染 了微生物,内毒素或其他杂质等外源性致 热原所致。最常见的是输液反应。
• 1.2、因药物的使用方法所致的药物热
• 如静脉用药引起静脉炎而致发热,肌 肉注射某些药物引起无菌性脓肿亦可导致 发热。
儿科病例讨论
病史特点
• 患儿,女性,2岁。
• 急性起病,表现为发热、咳嗽、气急、两 肺布满中小湿罗音、胸片两肺有斑片状阴 影。经治疗后咳嗽、气急好转,肺部罗音 消失,但体温不降。而血常规正常,血培 养阴性。
病人住院期间的体温情况
病人诊治经过
• 于09-23日起停用全部静脉用药,当天 最高体温为38.3.C,第二天起体温正常,继续 住院5天,体温一直正常。无咳嗽,气急,活 动如常。于09-28日出院,出院后1周来院复 查,体温一直正常,活动正常,复查血常
• 1.3、因药物的药理作用所致的药物热。
• 发热与用药有关,但不是药物直接引 起,而是由于药物造成病变组织或病原菌 的大量破坏而引起发热。
• 如肿瘤患者在化疗过程中,由于病变 组织的大量破坏,释放出一种内源性臻 致热原而引起发热。
• 青霉素治疗螺旋体感染(梅毒,钩端螺 旋体病)时,被杀死的螺旋体组织释放出 一种内毒素而引起发热。
体温再次上升,而找不到原因。 2、原有感染性疾病,应用抗菌素后体温反而
上升,以前可有同样病史。
3、不能用原有疾病解释,但一般情况良好 。
4、停药后体温很快下降。停药后体温在24 ~48小时内恢复正常,则强烈提示药物 热。
5、可伴随其它症状如皮疹、关节痛等。
• 触发试验
• 可能给患者带来痛苦和危险,必须十 分慎重。对接受多种药物治疗出现药物 热的患者,最好是停用全部药物,待体 温正常后,再对当时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的一些药物分别作触发试验,以明确哪 种药物是致热药物,而不必对每种药物 都做触发试验。
硫唑嘌呤,西咪替丁,可待因,肼苯哒
嗪,呋喃妥因,丙基硫氧嘧啶,链激酶
,肝素,非那西丁,保泰松,利眠宁,
鲨肝醇,甲硝唑,左旋咪唑,炎痛喜康
等。
• 2.3、偶见的引起发热的药物。
• 洋地黄,胰岛素,氯霉素,四环素等 。。中药引起药物热较西药为少,但并非 罕见,国内亦屡有报道。
3、药物热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药物热的预防是极为重要的,临床医生应
该提高认识。由于许多药物均可以引起药物热
,因此应用要有的放矢,指征明确,反对多,
杂,乱。能口服则不注射,能单用则不合用,
能少用则不多用,能不用则不用。对已经发生
过药物热的患者,禁止用可疑药物,对于原发
病必须应用致热药物时,应在并用肾上腺皮质
激素的同时,从小剂量开始逐渐递增,并注意
青霉素,青霉胺,博来霉素,更生霉素 ,抗组胺药,巴比妥类,天冬酰胺酶, 甲基多巴,苯妥英钠,普鲁卡因胺,奎 尼丁,水杨酸类,阿托品,甲状腺素, 肾上腺素,吩噻嗪类,乙酰唑胺,砷剂 ,缓泻剂等。
• 2.2、较常见的易引起发热的药物。

碘制剂,头孢菌素类,异烟肼,对
氨基水杨酸钠,利福平,链霉素,万古
பைடு நூலகம்
霉素,多粘菌素E,阿霉素,别嘌呤醇,
• 大量应用抗凝药物导致内出血时亦可 引起发热。
• 1.4、因药物影响体温调节机制所致的药 物热。
• 有些药物如苯丙胺,可卡因,麦角酰 二乙胺等,可直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而 引起发热。
• 有些药物可通过影响周围组织而引起 发热,如使用过量的甲状腺素时,由于 使基础代谢亢进而发热。
• 使用肾上腺素时,由于使周围血管收 缩影响了散热过程而发热。
乏的患者,若使用了伯氨喹啉等药物,
则可引起溶血性贫血和发热。

对于有肌钙代谢障碍的患者,若应
用全身麻醉剂或除极化的肌肉松弛剂后
,常可引起发热。国外报道以氟烷或司
可林引起者较多,患者大多身体健康,
在麻醉诱导后立即发生,表现为体温进
行性急剧上升,常伴有全身肌肉强直行
痉挛,病死率达60%-70%,本病有明显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