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结合作品,试分析巴洛克、洛可可风格的艺术特色以及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巴洛克风格是在17世纪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欧洲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与装饰风格,在路易十四时期发展盛行。
特点:追求标新立异,活泼浪漫;强烈奔放,豪华壮观,奇特玄妙和大气蓬勃的风格特征;注重外在的表现形式,强调形式上得多变和气息渲染。
这一时期设计上得成就主要表现在教堂、宫殿的建筑上,追求的事把建筑、雕刻和绘画结合成一个完美的整体,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富丽堂皇,具有强烈的神秘气氛,符合教会炫耀财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
反映了人们向往自由的世俗思想,其风格的富丽堂皇和神秘迎合了天主教会的要求。
代表人物:韦尼奥拉,贝尼尼。
洛可可风格是18世纪中叶产生于法国宫廷而流行于整个欧洲的艺术风格,具有纤细柔美的造型,华丽的繁饰,多用C形、S形和涡卷形的曲线和艳丽的浮华色彩做装饰构成。
总体特点是:纯宫廷艺术,十分重视装饰性;细腻柔美,尤其用贝壳,漩涡,山石作为装饰题材,促进了欧洲各中工艺技巧的发展和提高,但严重忽略实用功能,以致追求纯粹装饰的极端。
18世纪路易十五时期的贵族崇尚纤巧轻佻,华丽繁缛,与巴洛克风格色彩强烈,装饰浓艳不同,洛可可的室内装饰色彩明快,细腻柔媚,多用弧线,缠绵盘曲,以涡旋纹为标志。
洛可可风格促进了欧洲各种工艺技巧的发展和提高,但由于是宫廷艺术性质的局限,它最终走向了追求纯粹装饰的极端,严重忽略了实用功能的要素,以致表现出奢靡和单纯追求玩物的倾向。
虽然巴洛克和洛可可时期往往被称为宏伟,奢侈,享乐,和纵欲的时期,但他们所带来的艺术影响却是任何一个时期所无法替代的。
巴洛克一词可能来自葡萄牙文,意思是变异的珍珠,其实这也是对这种华丽风格的讽刺,每一种文化发挥到了极致就总汇刺激另一种文化的产生,后者往往是前者的传承,是在前者基础上得修改和发展,于是,在巴洛克后期,洛可可文化应运而生。
总的来说巴洛克风格与洛可可风格的设计元素主要包括四点:奢华财富,空间感,立体感的追求,现代田园的自然淳朴与综合式的艺术手段。
这与现代室内设计和服装设计所追求的东西大相径庭。
古埃及设计一结合作品,试分析古代埃及设计的特点。
1 古代埃及艺术设计虽然历史悠久,但很多作品在造型技术、装饰技艺及材料应用和整体表现手法蕴含着某些现代审美意识和现代工艺的要素,具有开拓性意义。
如几何形和几何纹样的应用、形态的变形处理和刻意的装饰性表现等。
比如多见于古代埃及壁画、浮雕和器物装饰中人物形象的造型法则正身侧面律的运用。
2 古代埃及工艺美术涉及非常广泛的材质,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形成独立的门类与分科,追求材质美,手工巧,目的是满足奴隶主贵族的审美要求。
特别是玻璃的发明对人类工艺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新王国时期出现了为玻璃着色的技术,它掀起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以玻璃为材质的艺术语言的美术创作浪潮。
3古代埃及工艺美术注重装饰性的表现,强调精神上的作用,为宗教服务。
装饰设计以象征性、神秘性为特点,忽视功能性,其作品常常不是为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而是为死者能够在来世“享用”而制作的,因此始终充满着静穆、庄重、浑厚和道劲的风韵,伴随着浓郁的神秘主义色彩和宗教气息。
比如金字塔和太阳神庙,都是为了不朽的灵魂而建,世界上最大的金字塔是胡夫金字塔。
4 埃及人“永恒”和“不变”的信念直接影响了工艺美术的创作观念和作品风格。
贯穿于古代埃及工艺美术中得“常存的秩序”和“恒定的伦理”使其形成独特的“埃及风格”。
二绘图古埃及壁画,并分析其艺术特色。
壁画是埃及陵墓装饰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古王国时期已经奠定了基础,在表现形式上有着程式化的特点。
有些艺术手法一直被延续下来,形成了埃及艺术独特奇异的风格,这种风格特征是:横带状的排列结构,用水平线来划分画面;画面构图在一条直线上安排人与物,人物依尊卑和远近不同来规定形象大小,井然有序,追求平面的排列效果;注重画面的叙述性,内容详尽,描绘精微;人物造型程式化,正身侧面律和固定的色彩程式将写实和变形装饰相结合,始终保持绘画的可读性和文字的绘画性这两大特点。
古代两河流域一试述古代两河流域设计艺术的风格特点1 在表现内容上,更多的将视线集中于现世生活,呈现出原始的现实主义风格,有很强的世俗性。
这一时期宗教在社会生活中起主要作用,也对艺术产生了深刻影响。
主要包括建筑、雕刻、绘画、工艺美术等。
2 在表现形式上,善于利用多种材料的互相搭配,反映了工匠们综合把握材质与题材的高超能力。
3 其作品造型和装饰纹样和动物形象的密切联系,这种以动物形象为主要表现题材的创作方法是古代东方工艺美术的创作特征之一。
二谈新巴比伦“空中花园”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启发公元前606年,国王尼不甲尼撒执政时期正是新巴比伦王国最强盛的时期,为防外敌入侵,尼不甲尼撒大兴土木,修建了极为坚固的巴比伦城,既是商业中心,也是宗教之都。
这个时期在建筑材料上使用了烧砖技术,并用沥青做粘合剂,城门、宫殿大门、神庙大门等有100多个,全部用坚实的纯铜制成,还有铜制的门柱和门楣,铜的锻造工艺有很大的发展。
然而使他名扬千古的,还是他为取悦王后而修建的世界七大奇观之一的“空中花园”。
根据希罗多德的描述,“空中花园”为退台式建筑,集居住与园林功能于一身,每台层都以石砌拱廊支撑,拱廊下为房间。
台层上建筑外覆盖泥土,用来种植花草树木,每层均有人力机械和自流系统灌溉。
建筑物层层收分,越往上越小,且遍布奇花异草,远望去如花园悬在空中。
“空中花园”是建筑史上较早欣赏植物的一例,现在可以叫“有机建筑”或“绿色生态建筑”。
英国建筑师诺曼·福斯特和马来西亚建筑师杨经文也成功地将就“现代空中花园”的理念用于高层建筑设计中。
古罗马设计一万花玻璃热熔马赛克将各色的玻璃切成马赛克似的碎片并在一起,在窑内加热后熔接而成的玻璃加工技法。
以此方法做出纹饰的精彩例证被称为“万花玻璃”的制品。
其制作方法是将扭卷的各色玻璃合起来经热熔形成棒,再将棒切断并置于器壁上,于是形成四方连续的纹样,再经过热熔处理,使各色之间相互融合,产生绮丽辉煌的梦幻般的效果。
二简述古罗马设计艺术的特点1 以神话,文学主题和风俗人物形象为装饰主体,作品洋溢着浓郁的人文主义色彩。
2 热衷表现日常世俗生活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宗教的影响对创作微不足道。
3 材质选择、造型设计和装饰内容皆以体现宫廷贵族的审美意识为最高准则,作品刻意追求装饰性的表现,风格豪华奢丽,精致细腻,带有浓郁的宫廷艺术色彩和享乐主义气质。
例如万花玻璃制品。
4 在表现强烈奔放,豪华奢丽的风貌时,有体现出和谐典雅的美感,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古希腊工艺美术所确立的古典美的标准。
古希腊设计一绘制古希腊的三种柱式,并分析其艺术特色。
1 多立克柱式:又称陶立克柱式,特点是无柱基、柱身粗,刻有凹槽,从柱身三分之一处开始变细,柱头无装饰,简洁明朗,体现出阳刚之美,又被称为“男性柱”。
代表建筑——帕特农神庙。
2 爱奥尼克柱式:柱身均匀无变化,体现出女性的妩媚,柱头尤为著名,有着招牌的两个漩涡,给人轻松活泼自由秀丽的女人气质,广泛出现在古希腊大量的建筑中。
如雅典卫城的胜利女神神庙和伊瑞克提翁神庙(有柱基)。
3 科林斯柱式:四个侧面都有漩涡形装饰纹样,并围有两排叶饰追求精细匀称,华丽纤巧(柱头是忍冬草形象),装饰性更强,但在古希腊应用不广泛,代表建筑——雅典的宙斯神庙。
二简述古希腊设计艺术的特点1 希腊的设计是再发达的美学思想指导下发展起来的,优美、和谐、典雅,是古希腊哲学家们所推崇的审美标准,当时的设计匠师们将这一标准具体体现在作品的造型比例,装饰构成等要素中,使其获得了特殊的古典美的形式和优雅气质,为日后的古罗马乃至整个欧洲设计的兴盛,奠定了美学和艺术法则上得坚实基础。
2 独特的奴隶民主制度,古希腊的设计形成了一种优美、典雅、自由的开阔的设计风格。
3 富于想象力的传说为古希腊设计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主题这是艺术繁荣的精神资源。
浅析哥特式建筑的发展与影响【摘要】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世纪到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哥特式教堂的结构体系由石头的骨架圈和飞扶壁组成,总体的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
那空灵的意境和垂直向上的形态是基督教精神内涵的最确切的表述,而高且直、空灵、虚幻的形象,似乎直指上苍,启示人们脱离这个苦难、充满罪恶的世界,奔赴“天国乐土”。
总之哥特式建筑体现了创造者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现在的艺术设计也产生了不少的启发与影响。
【关键词】哥特式教堂建筑传统文化启发与影响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世纪到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
自公元12世纪到公元15世纪,城市已成为各个封建王国的政治、宗教、经济和文化中心,这一时期正是哥特式艺术发展的巅峰时期。
“哥特”原是指野蛮人,哥特艺术就是野蛮艺术之义,是一个贬义词,在欧洲人眼里罗马式才是正统艺术,但哥特式建筑凭借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哥特式建筑外观的基本特征是高而直,其典型构图是一对高耸的尖塔,中间夹着中厅的山墙在山墙檐头的栏杆大门洞上设置了一列布有雕像的凹形盒,把整个立面横联系起来在中央的栏杆和凹形盒之间是象征天堂的圆形玫瑰窗,与此同时建筑的立面越往上划分越为细巧,形体和装饰越见玲珑。
内部空间的特点哥特式教堂的平面一般为拉丁十字形,但中厅窄而长,瘦而高,教堂内部导向天堂和祭坛的动势都很强教堂内部的结构全部裸露.近于框架式,垂直线条统率着所有部分,使空间显得极为高耸象征着对天国的憧憬。
教堂的结构体系由石头的骨架圈和飞扶壁组成。
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
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做出矢高相同的圈,拱顶重量轻,交线分明,减少了券脚的推力,简化了施工;飞扶壁则是由侧厅外面的柱墩发券,平衡中厅拱脚的侧推力,为了增加稳定性,常在柱墩上砌有尖塔。
由于采用了尖券、尖拱和飞扶壁,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装饰细部如华盖,壁龛等也都用尖券做主题,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第一个哥特式建筑是在法国国王的领地上诞生的,之后整个欧洲都受到“哥特化”的影响,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
通常所认为的第一座真正的哥特式教堂是巴黎郊区的圣丹尼教堂。
这座教堂四尖券巧妙地解决了各拱之间的拱顶结构问题,有大面积的彩色玻璃窗,为以后许多教堂所效仿。
法国哥特式教堂平面虽然是拉丁十字形,但横翼突出很少,其外观上的显著特点是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尖塔和尖顶,整个教堂向上的动势很强,雕刻极其丰富。
兰斯主教堂、沙特尔主教堂、亚眠主教堂和博韦主教堂一起,被称为法国四大哥特式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