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数字鸿沟的现状、成因及对策探讨

我国数字鸿沟的现状、成因及对策探讨

我国数字鸿沟的现状、成因及对策探讨(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对计算机网络的使用程度进行分析,探究了国内数字鸿沟的现状、成因和弥合数字鸿沟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数字鸿沟;现状;成因;对策。

导言进入新的世纪,以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为主题的科技发展的进程日益加快,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

细细技术已经成为这一时代的标志。

然而,信息技术所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数字鸿沟”现象就是其中之一。

一、对“数字鸿沟”的认识什么是“信息鸿沟”呢?“数字鸿沟”其实是一个舶来词,它是指在全球信息化过程中,由于信息技术在各国、各区域、各产业、各社会阶层之间发展和应用的不平衡,存在于那些拥有信息工具的人以及那些不曾拥有者之间的,表现为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创新能力差异以及网络技术应用水平差异的信息落差、信息不对称、知识阻断现象。

简言之,就是“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

数字鸿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信息技术及产品拥有方面的差距,如在电话、电脑、互联网接入、宽带应用普及率方面的差距;二是在信息技术及产品使用效果方面的差距。

拥有信息技术并不等于能用好信息技术,如有电话不打、有电脑不开机、联了网不干事等现象大量存在,在使用效果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

“数字鸿沟”的形成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由于在经济技术水平、政治文化水平等方面的差距,使得这种现象愈演愈烈。

在中国,“数字鸿沟”现象也比较突出。

虽然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信息产业发展迅猛,但是由于我们的信息产业起步较晚,再加上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中国与美国等发达国家之仍存在着巨大的“数字鸿沟”。

“数字鸿沟”不仅存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就是在同一国家内部的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之间也同样存在。

我国国内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及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数字鸿沟”就非常明显。

“数字鸿沟”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助长信息和知识贫穷,引发“新式文盲”;二是诱发新的社会差别和社会矛盾,使信息差别成为继城乡差别、地区差别、脑体差别之后的第四大差别,矛盾的进一步激化将延宕经济和社会发展;三是危及社会公平,使落后方居民、企业无法充分享受到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好处,民主权、发展权、生存权等方面无法保证;四是弱化整体竞争能力,限制经济增长。

二、我国数字鸿沟的现状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信息产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据我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0年1月15日发布《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12月30日,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84亿人,普及率达到28.9%;网民规模较2008年底年增长8600万人,年增长率为28.9%。

宽带网民规模达到3.46亿人,较2008年增长7600万。

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年增加1.2亿,达到2.33亿人,占整体网民的60.8%。

2009年中国IPv4地址量达到2.32亿,较2008年增长28.2%。

2009年底域名总数为1682万,其中80%为.CN域名。

但是,国内的数字鸿沟问题却还相当严重。

对中国而言,数字鸿沟可以分成两大类:一是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数字鸿沟,二是中国内部不同群体间的数字鸿沟。

这里重点分析国内数字鸿沟现状,包括区域数字鸿沟、城乡数字鸿沟、社会群体间的数字鸿沟等。

(一)区域数字鸿沟我国地区之间的互联网发展水平的差距十分明显,主要是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高于落后的中西部地区。

根据CNNIC第l7次发布的数据,制表(表一、表二)如下:表1 东中西部上网基本数据分布情况由表1可以看到,东部网民的数量接近中西部总和的1.4倍;IP 地址数量则超过了中西部总和的1.6倍;拥有域名数和网站总数的东中西部差距更大,东部接近中西部总和的4倍。

可以看出,东部拥有绝大部分的网络资源。

表2 东中西部人均上网基本数据情况由表2可以看到,IP和人均拥有域名数方面,东部是中西部人均量总和的2倍以上,东部超过平均水平接近4个百分点,而中西部则不足平均数一半;差距最大的则是人均网站数,东部达到了中西部总和的2o倍,而中西部不到平均水平的1/15。

这些数据充分表明,我国的东部和中西部存在着巨大的数字鸿沟。

(二)城乡数字鸿沟城乡数字鸿沟是指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在拥有和使用信息技术方面的差距。

CNNIC第17次调查数据显示,城乡之间网民数量及普及率差异巨大,我国互联网发展结构性差异明显。

乡村网民普及率很低,村网民总规模为1 931.47万人,仅占相应乡村人口的2.6%,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3。

我国城市网民大约有9 168.6万人,占城市人口的16.9%。

由此可见,我国乡村网民数量只是城市网民数量的1/5,而乡村网民普及率仅是城市网民普及率的1/6,这一水平相当于世界上网民普及率最低的非洲网民普及率。

(三)不同文化水平的人群之间、不同职业群体之间的数字鸿沟。

据第25次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与分析如下:1.学历结构中国网民群体继续向低学历人群渗透。

2009年,小学及以下网民群体增长超过整体网民增速,目前占到网民整体的8.8%,年增幅3.4个百分点。

高中学历网民占比也略微提升,大专及以上学历网民占比继续降低,网民学历结构更为均衡。

图1:网民学历结构2.职业结构2009年,中国学生网民群体占比明显下降,这一变化显示出中国互联网用户群体更加成熟,商业价值日益提升。

同时,无业人员、农民群体等网民比重也小幅增长。

越来越多的弱势群体开始使用互联网。

图2:网民职业结构3.收入结构网民中无收入群体比重继续上升,目前达到10%,这与无业人员越来越多地被吸纳到网民群体中有关。

同时,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的网民群体占比也在增大,互联网消费的用户基础更为坚实。

图3:网民收入结构可见,在所有网民中,大专以上学历人员所占比例较大,低学历人员中网民较少,但目前众多高中学生上网的比率呈逐年递增,且升势较猛。

在各职业群体间,学生、专业技术人员、政府公务人员、教师、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等网民比例较大,而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及有关人员、农林牧渔工作人员、无业人员等网民比例相对少得多。

三、数字鸿沟的成因分析造成我国数字鸿沟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主要原因是经济差距,此外,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受教育水平、对信息化作用的认识和区域文化也对数字鸿沟的形成产生较强的影响。

3.1 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严重不平衡是造成东、中、西部信息差距的重要原因。

因为地区接入互联网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需要拥有骨干网等基础设施,而这些基础设施的健全与否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目前,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差异很大,东部地区GDP占全国GDP 的60%,这一经济状况也造成了东部地区互联网发展状况比其他地区好,网民数占到了总网民数的57,8%,网民普及率则是其他两个地区的两倍,便是很好的佐证。

3.2 人均收入的巨大落差是造成城乡信息差别的重要原因。

对个人来说,上网需要一定的接入设备如个人计算机,需要一定的上网资费,在我国电信收费较为高昂的现实情况下,接入互联网对于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人群来说是一种奢侈的行为。

2006年3月发表的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城镇居民可支配的收入为10 493元,而农村居民收入仅为3 255元,这便是很好的注脚。

3.3 人力资源因素根据CNNIC的调查结果,学历越高,网民普及率越高。

大专及以上网民普及率更是高达84,8%。

但是占总人1::13/4的学历是高中以下的居民,其上网比重仅有1,8%。

这也充分说明了受教育水平是影响人们是否上网的重要因素。

3.4 区域文化因素文化对数字鸿沟的影响现在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历史上,由于自然环境、文化传统、社会风气、经济状况等众多因素的差异,各区域的人文状况发展极不一致,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不同地域文化引发了不同地域的人们对于信息技术、网络、市场和商业行为的不同态度和行为。

例如内地人在封闭的环境中,害怕承受风险的观念相当严重,普遍缺乏开放观念,轻视市场经济和网络化经济等,这些文化观念严重影响了该地域数字化的发展。

3.5 相对政策劣势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中央政府基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决定在东部沿海地区创办经济特区,给予种种优惠政策,加快了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但同时也造成了东西部地区政策优惠上的差异,强化了东部地区对西部地区在资源、人才等方面的吸收效应,制约了西部经济的发展。

这两方面的原因,导致西部缺乏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基础设施落后,信息意识淡薄,整体信息化水平不高,制约了信息化的发展,加宽了东西部地区的数字鸿沟。

四、弥合数字鸿沟的应对策略4.1 树立数字鸿沟的忧患意识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信息产业的确有了长足的发展,甚至在某些领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但是,从横向上比较,我们在整体上与发达国家及其他许多发展中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

如果数字鸿沟不能消除或有较大程度的弥合.只会进一步拉大贫富差距,从而产生许多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威胁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可持续发展。

所以,政府在数字鸿沟的问题上应该有一个明确的导向,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4.2 建立有利于跨越数字鸿沟的制度和政策要弥合数字鸿沟,首先必须跨越制度和政策鸿沟。

比如在制度的设计与创新方面,要设计出一种使生产要素有利于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平衡的制度,这就需要在公平与效率的前提下,使社会资源的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

从区域经济的发展角度看,有关的政策设计必须能够最大限度地改变经济落后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信息化发展差异与经济发展差异共存的局面.避免地区间的信息化程度差异和经济发展差异彼此强化局面的出现和延续.使信息化的带动效果体现在不同的地区。

尤其要在不发达地区体现得更加突出。

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加强全国范围内的信息获取与交换能力,利用信息资源去克服传统经济发展中的种种问题。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尚未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

因此。

在针对数字鸿沟问题的政策设计中,必须更广泛地考虑非市场、非技术的制度因素,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实际上,信息基础设施、信息知识获取与处理工具和信息处理能力始终有一定的投资要求。

在经济发达、国民素质较高的国家。

这些要求也不难达到。

但是从我国的现状来看。

却未必如此。

如果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的动力。

我国各地区、各社会阶层之间的数字鸿沟在短期内恐怕难有根本性的改变。

因此。

政府部门在不断完善和规范市场竞争机制的基础上。

应根据国民经济整体协调发展的需要。

在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基础设施方面采取适当的倾斜政策.这也是目前各国在信息化进程中的普遍做法。

4.3 不断加大对信息产业的投入国家统计局统计信息中心对世界28个主要国家和地区(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信息产业的发展支持状况作了比较。

包括人均电信投资、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研究与开发经费占GNP的比重、每主线电信的投资、人均GNP、教育投入等,中国的排名是比较低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