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I卷 (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要求。
)1.在商代内外服制度下商王与方国之间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
周初封邦建国后,各封国视周王为“天下共主”并根据规定定期朝觐周王和缴纳贡赋。
这表明A.西周封国的自主权有限B.古代早期政治制度趋向成熟C.中央集权体制逐步形成D.商周遗留原始部族政治色彩2.《宋史·职官志》载:宋代通判由皇帝直接委派,被视为“州郡最要之任”,“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
”这表明宋代A.重视对监察体系的建设和完善B.通判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C.地方的权力扩大威胁中央集权D.避免了藩镇割据局面的重现3.庄季裕《鸡肋编》载:“朱榷(专卖)茶之制,择要会之地,曰江陵、曰真州(江苏仪征)……初数户,后繁之。
市中茶坊林立,徽人、晋人荟萃,五音杂语。
”材料反映当时A.经济重心完成南移B.重农抑商政策松动C.商业城镇逐渐兴起D.出现了地域性商帮4.明清之际原为稻米之乡松江嘉定一带棉织业发展迅速,导致该地区“县不产米,仰食四方。
夏麦方熟,秋不既登,商人载米而来者,舳舻相衔也。
”材料表明该地区A.水陆交通十分发达B.经济结构有所变动C.自然经济局部解体D.长途贸易开始兴起5.据统计《诗经》中有大量描写并赞美爱情的诗歌,例如《关睢》、《兼葭》等篇。
而同时代的西方,智者学派也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重要命题。
据此可知,轴心时代东西方思想所具有的共性是A.人文关怀B.民本思想C.批判现实D.仁爱至上6.董仲舒在其文章《高庙园灾对》中,用灾异观念解释辽东高庙和长陵高庙殿火灾的原因,遭到主父偃的告发,董仲舒差点被杀。
据此可知,董伸舒的灾异观念意在A.借助天来限制君权B.反对君主专制制度C.阐述君权神授思想D.巩固儒家正统地位7.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 慧远在庐山讲经,就曾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
”这说明在中国佛教A.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B.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C.与印度早期佛教理论背离D.变成了世俗化的伦理学说8.唐人画作题款常藏于石隙树根处;宋人开始写字题诗,但一般不使之过分侵占画面;元人则大不同,画面题诗马字有时多达百字十数行,占据很大画面,有意识地使它成为构图的重要部分。
这种变化主要体现了中国绘画A.天人合一的绘画意境B.强调书画同源性特点C.突出主观的诗情画意D.重视书画客观写实性9.1860年《北京条约》取消了之前对传教活动只限于五口的限制,对此美国教会传教史专家拉托勒特指出,1858年和1860年的条约使传教士和中国基督教徒的地位起到了一个革命性的变化。
这表明A 传教士和基督徒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 B.基督教成为列强侵华的重要工具C.基督教在华传播得到了政策性的保障D.中国逐步接受宗教信仰自由原则10.1906年,孙中山提出了“将来中华民国的宪法是要创一种新主义,叫‘五权分立’”。
孙中山称之为“破天荒的政体”。
这里的五权除了西方的三权以外,新增了考试权和监察权。
孙中山的“新主义”A.受制于中国现状而未能付诸实践B.推动了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体现了中西政治文明成果的融合D.旨在弥补西方政党制度的弊端11.1944年9月,国民参政会三届三次会议上,中共正式提出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引起强烈反响,获得中外舆论的广泛支持。
中共的这一主张A.旨在维护民族统一战线领导权B.导致民族统一战线出现裂痕C.有利于民主革命取得最终胜利D.是对国民党片面抗战的回应12.1945年8月,中苏两国就对日作战后期及战争结束后解决双方争议问题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有效期为30年。
1950年2月,经过谈判中苏两国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这表明A.中国努力建立新型平等外交关系B.美苏冷战对中苏关系变化影响有限C.对苏外交成为中国政府外交核心D.两国政府坚持务实灵活的外交原则13.1829年,道光帝谕军机大臣等:“朕闻外洋夷钱,有大髻、小髻、蓬头、蝙蝠、双柱、马剑诸名,在内地行使……自闽、广、江西、浙江、江苏渐至黄河以南各省,洋钱盛行,凡完纳钱粮及商贾交易,无一不用洋钱。
”这表明当时A.开始改变闭关锁国的政策B.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C.清政府缺乏主权货币观念D.外币流入扰乱了资本市场14.上海机器织布局在筹办过程中,李鸿章根据一些官绅的申请,代向清政府奏请准予“酌定十年之内,只准华商附股措办,不准另行设局”。
这一措施A.有利于中国近代化发展进程B.有效抵制西方对华经济侵略C.保证了民用工业的快速发展D.限制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5.1937年,云南全省工业资本仅421.6万元,仅占全国的工业资本总数的1.17%,到1942年,金省工业资本额就已达20949.9万元,为全园工业资本的10.8%。
该时期云南工业发展主要得益于A.政府对经济的政策指导B.民族工业向内地的迁入C.滇缅国际交通线的打通D.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16.梁启超从1899年到1903年《清议报》和《新新民从报》两种利物上发来了多篇文章,向国民广泛地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的各种理论和学说,竭力鼓吹民族主义、自由平等、博爱、民主民权等资产阶级的思想与精神。
这反映出梁启超A.认为西学是救亡图存的根本B.引入方君主立宪政体理念C.以求在西学中找到救国良策D.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17.1958年之后的全国人大会议上鼓掌逐渐成为一种表决方式,后来甚至出现用热烈的鼓掌代替了举手和无记名投票。
直到1979年,相关法律才再次对投票表决进行明确规范。
这表明我国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探索中前进B.民主制度在曲折中逐步完善C.政治体制改革注重完善民主程序D.依法治国逐渐成为国家意识18.某次国际会议后发表的宣言指出:“现有的军事集团正在发展成为越来越强大的军事、经济和政治集团,根据逻辑和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看来,必然不时引起国际关系恶化。
”下列关于此次会议和宜言内容说法正确的是A.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B.据此宣言精神中国提出“两个拳头出击”的外交方针C.强调了面对全球安全新威胁世界各国团结合作的必要性D.反映了冷战结束后缓和与动荡并存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19.1961年5月中央工作会议决定在1960年底城镇人口1.29亿的基数上,三年内减少城镇人口2000万以上。
到1961年底,全国减少城镇人口1300万,其中,精简职工950万人。
该政策的实施A.得益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B.加速了农村的城镇化进程C.是大跃进运动向农村扩展的表现D.有利了工业布局的合理化20.1985年上海大众汽车厂成立。
德国《明镜》周刊一位记者感慨:“大众汽车厂好像是在一个孤岛上生产……(它)既可能是成功的史篇,也可能是失败的研究报告”。
这表明A.国企改革缺乏配套性措施B.冷战思维影响外媒评价C.外国对国企改革缺乏信心D.工业发展与世界相脱节21.下图反映了中国近20多年来原油生产与消费的情况(单位: 百万吨)。
综合图片信息可知我国(图片说明: 图中每一年份前为中国原油产量,后为中国原油年消费量;曲线为缺口)A.石油工业企业体制改革相对滞后B.能源结构的单一化问题亟待解决C.对外开放导致石油工业面临困境D.经济发展加速中国融入世界市场22.1985年5月,国家科委向国务院提出了“关于抓一批短、平、快科技项目促进地方经济振兴”的请示,在请示中引用了中国的一句谚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星火计划”由此诞生。
“星火计划”的寓意为科技的星星之火,必将燃遍中国的农村大地。
该计划的提出是为了A 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B.配合“科教兴国”战略的全面实施C.改变农村经济建设粗放式经营状况D.呼应教育体制改革的“三个面向”23.最初,罗马法中“公共犯罪行为”主要包括谋杀、烧毁庄稼、搬运界石、叛逆等有限的几种,到了4世纪则增加了拐卖人口,选举舞弊、贪污、囤积居奇粮食等新内容。
这表明罗马法A.由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B.法律体系逐渐完备C.法条的应用具有灵活性D.注重维护社会稳定24.在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上,关于立法机关的设置存在州权平等和比例代表两种方案。
经过讨论最终通过了设立由各州享有同等表决权的参议院和按人口数确定代表名额的众议院的“两院制”方案。
这表明美国的“两院制”A.分割立法权保障了民主制度B.消除了大小州的矛盾与分歧C.实现了南北各州之间的妥协D.有助于联邦制的建立与巩固25.马克思认为: “公社以其审慎温和著称的措施,只能适合于被包围城市的情况……它所采取的一些特殊措施只能表明通过人民自己实现的人民管理制的发展方向。
”这表明巴黎公社A.对旧势力妥协导致革命形势恶化B.缺乏斗争经验错失了有利时机C.缺乏爆发的社会条件具有偶然性D.未能有效动员农民而孤军奋战26.薄伽丘的《十日谈》、但丁的《神曲》、彼得拉克的《歌集》等作品在当时看来是非常出格的,关于青年男女情与爱的描述很多,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抨击的就是教士荒淫无耻的一面。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A.注重理性至上B.反对禁欲主义C.宣扬男女平等D.提倡信仰自由27. 1861年1月,马克思在一封信中说: “达尔文的著作非常有意义,这本书我可以用来当作历史上的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根据”。
这说明达尔文进化论A.促进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B.影响到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C.成为了社会革命的理论武器D.使科学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28.1836年,果戈理发表了《钦差大臣》,该书描写道,纨绔子弟赫列斯达可夫从彼得堡途经外省某市,被误认为“钦差大臣”,在当地官僚中引起恐慌,闹出许多笑话。
果戈理用喜剧这面镜子照出了当时社会达官显贵们的丑恶原形。
这反映出作者A.反封建反专制的崇高理想B.着重刻画人物内心的情感C.反传统反理性的表达方式D.批判剖析不公的社会现实29.18世纪中期,德国哥丁根学派提出了整个世界的历史都应以西欧的历史来认识和剪裁的理论。
1955年英国史学家巴勒克拉夫明确提出历史学家应公正地评价各个时代和世界各地区一切民族的建树。
西方史观的变化表明A.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B.世界多极化趋势显现C.冷战影响了史学研究D.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30.中国古代在社会动乱比较激烈时或是在大动乱前后,总有史学杰作出现。
经过有春秋战国及察汉之际的社会变乱,到汉武帝时,可马迁写出了《史记》;两宋时阶级、民族矛盾交织,司马光写出了《资治通鉴》。
这表明中国古代史学A.繁荣于社会动乱时期B.重视历史事实客观性C.侧重历史的借鉴作用D.编撰体例呈现多样化第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31题为必答题。